分享

【宁川诗刊】“首届东舫杯.大黄鱼诗赛”征稿启事

 宁川诗刊 2025-05-02 发布于福建

 


亲爱的宁川诗友:

    大黄鱼,又叫黄瓜鱼,体色金黄、嘴唇鲜红、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蕉城区三都澳官井洋,是中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至今流传着“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的歌谣,蕉城区也被誉为“中国大黄鱼之乡”。当前,蕉城区全力实施“国鱼计划”,推动大黄鱼产业迈向全链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了助力推进宁德国鱼计划,将诗歌与大黄鱼文化结合,宁川诗刊拟组织“首届东舫杯.大黄鱼诗赛”,要求围绕大黄鱼或三都澳,写二首诗,现代诗与诗词均可。欢迎广大诗人参与!为了助力推进宁德国鱼计划,将诗歌与大黄鱼文化结合,宁川诗刊拟组织首届东舫杯.大黄鱼诗赛,面向广大宁川诗友征稿,要求围绕大黄鱼或三都澳,写二首诗,现代诗与诗词均可。

东舫杯大黄鱼诗赛流程

征集时间

开始时间:2025年5月2日

截稿时间:2025年8月2日

征集对象

所有热爱诗歌创作,支持宁川诗刊,以及关注宁德大黄鱼的诗友

内容要求

1.参赛作品应围绕大黄鱼或三都澳主题创作现代诗。
2.每位参赛者需提交2首

报名方式

请将参赛作品发送至指定电子邮箱:429009336@qq.com

奖项设置


奖项设置:

一等奖2名,证书+奖品(奖品为2斤的野化大黄鱼2头)

二等奖3名,证书+奖品(奖品为1.5斤的野化大黄鱼2头)

三等奖5名,证书+奖品(奖品为1斤的野化大黄鱼2头)

优秀奖10名,证书+奖品(奖品为水产品)

评比方法:


1、评委初选,入围作品发布宁川诗刊微平台

2、所有入围作品,根据总得分的前20名,分配奖项,细则如下:

总分10分,分为评委分5(所有评委打分取平均值),赞赏分3(最低赞赏2元1个赞赏0.01),点评分1(1个中肯点评0.01)点击量1分(每200点击量0.01

所有赞赏用于资助诗赛作品、奖品快递费

注意事项


1.请按照规定格式和要求提交作品,请确保作品原创性,严禁抄袭

2.作品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不得含有任何违法不良信息。

3.本次诗赛组织:福建东舫水产集团宁川诗刊

期待您的精彩作品!

附资料:

舌尖上的大黄鱼

    作为中国大黄鱼养殖核心区,宁德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和出口基地,已形成完整的大黄鱼全产业链。随着“国鱼计划”的大力推进,蕉城不断向上深化“养殖链”,向下拓展“加工链”,闽地物华与闽人智慧相映成辉,随着科学化养殖的不断探索,宁德大黄鱼养殖企业培育出的一批批高质量野化大黄鱼,其体型苗条、通体金黄、鱼口鲜红、鱼肉呈蒜瓣状、口感鲜嫩、肉质细腻,品质高度接近野生大黄鱼,深受烹饪大师的认可。

    注重鲜活,口味平和的淮扬菜,是大黄鱼菜肴保持本味本色的上乘借鉴。蒸,牢牢锁住了鲜与香,芙蓉鸡蛋的爽滑、文思豆腐的软嫩、清蒸鱼肉的鲜香,三者相得益彰,层次多元的味蕾体验,从舌尖滑入心尖。淮扬菜以极致的刀工著称,切成米粒大小的鱼肉与冬瓜粒、虾胶、肥膘粒,在巧劲绵延中充分融合,抱团成圆,文煮成型后,浇入一勺醇厚鲜美的松茸鸡汤,这道松茸黄鱼狮子头便在鲜美可口,滋补清润的交口称赞中,满足了一个个挑剔的胃。

    大黄鱼清甜细腻的口感一直以来为江南食客所青睐,用杭州九曲红梅的茶叶对鱼肉进行烟熏处理,在确保“生”的前提下达到“熏”的风味。又不能掩盖了鱼肉本身的鲜甜,时间与温度的掌握尤为关键,鱼肉切片后用荷叶蒸笼蒸熟,淋上特制的泰椒酸汤,点缀的日本紫苏花让味觉增添了一点小惊喜。在浙菜体系中,西湖醋鱼最为人所熟知,香口糖醋味是杭州人坚定不移的口味。而食材的选择在传统与传承中却逐渐表现出多元化的一面。游到西餐这个国际餐桌上,宁德大黄鱼则奏起了一首宏大绚丽的交响曲。

    如今,占全国大黄鱼总销量85%以上的“宁德大黄鱼”已经成为闽菜、川菜、粤菜、淮扬菜等全国各大菜系的高端食材,在中国80多座城市,被280多家高品质餐厅、1000多家门店使用,产品远销韩、美、加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量达20万吨。

大黄鱼“重生”之路

    每年5、6月大潮期间,大黄鱼群会沿着足迹,游进自己的出生地官井洋海域繁殖,之后亲鱼、幼鱼分散在附近的港湾及浅海觅食。秋后,当近岸暖流逐渐消退,鱼群就顺着洋流向南、向外越冬洄游。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渔民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叫“敲罟”的捕鱼方式。作业时,由两条母船和几十条小船,围成一圈,不断敲击绑在船上的木板驱赶鱼群向内集中,缩小包围圈到一定距离,再由一对母船下网一并捞起。敲罟作业捕捞能力强大,曾一度造成大黄鱼等集群性鱼类资源枯竭。

    时任的宁德地委书记,针对闽东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以及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并提出了“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发展理念。在了解到曾经在宁德盛产的大黄鱼已濒临灭绝时,专门组织专家研究解决大黄鱼人工养殖问题。正是这一决策,彻底改变了大黄鱼的命运。 

    被誉为“大黄鱼之父”的原宁德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家富,出生在福建省一个偏远的渔村,从小便有个“渔业梦”。1969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1971年在家乡连江县开始从事渔场渔情工作,亲历了大黄鱼从丰产丰收到无鱼可捕的过程,便有了通过人工繁育保住大黄鱼资源的想法。1981年底,刘家富带着几大缸海水鱼标本及相关资料,调进了宁德地区水产局,并在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鱼类人工养殖技术工作。期间,他结合本职工作积极进行大黄鱼人工繁育准备工作。1986年起,正式立项开展“大黄鱼批量育苗及其增养殖应用技术研究”的“七五”科技攻关,1990年实现了百万尾规模的大黄鱼批量育苗。历经了“破船作住房,土坑为苗池,毛竹当水管,木塞做阀门”的艰苦历程,1995年,刘家富团队攻克大黄鱼生长速度慢的难题,大黄鱼网箱与土池养殖等技术一一试验成功,并指导养殖户试养也获丰收。1996-2000年刘家富依托原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场,开展大黄鱼养殖技术产业化的试验、示范与服务工作,并在各界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产业化。新世纪起,他又依托试验场积极构建大黄鱼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与产业升级。

    从宁德的渔船上成长起来的“渔二代”,并没有延续老一辈渔民养鱼、捕鱼、卖鱼的路径,而是摸索出“养、拓、品、销”四字诀,向以大黄鱼为核心的海产品产业链上下两头延伸。 在养殖方式上,通过网箱小改大、浅改深、降低养殖密度,利用水面资源把过去的30kg/平方米以下单产,提升到100kg/平方米以上,达到大黄鱼养殖的节能、减排、高产、高效、优质。同时也拓展湾外深远海深海养殖,通过湾内培育养殖优质大黄鱼,在筛选放到湾外深海大型网箱进行1/2年野化,让大黄鱼品质更鲜美、更接近野生。

中国大黄鱼之乡唱响海洋牧歌 

    曾经的三都澳海域因为盲目扩张,一度陷入“无证、无序、无度”的糟糕状态,导致白色泡沫浮球泛滥成灾,不仅带来了海面脏乱、水质污浊等生态环境问题,而且造成渔业病害频发、水产品质量下降。018年,宁德市决心守护蓝色“粮仓”,在三都澳海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蓝色土地革命”,立足“全面清”,聚焦“规范养”,突出“长效管”,打出“组合拳”,铁腕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探索走出了一条依法用海、规范养殖、多方共赢的改革之路,升级改造渔排142.73万口、贝藻类54.15万亩,清理海漂垃圾17万吨,重建海上养殖新秩序,从源头上提升大黄鱼品质。

    随着海洋环境持续向好,大黄鱼养殖效益也逐年攀升。2022年,宁德市大黄鱼产量19.47万吨,占全国养殖总量的80%以上,产值88.7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国人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宁德。全市大黄鱼企业拥有各类商标近百件,其中省著名商标40件、中国驰名商标9件。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并出口韩国、美国、加拿大、南非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出口创汇超1亿美元。“宁德大黄鱼”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质量万里行的“中国十珍”。

    闽东构建以大黄鱼产业为主导的“六大中心”发展格局:全国大黄鱼原良种培育中心、全国大黄鱼养殖中心、全国大黄鱼加工中心、全国大黄鱼交易中心、全国大黄鱼大数据中心、全国大黄鱼文旅中心,打造集种业、养殖、加工、市场、科研、文旅融合于一体的“中国大黄鱼之都”。据统计,2022年“国鱼计划”共实施10个子项目,总投资超54亿元。宁德已成为全国最大规模集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和出口的全产业链基地和核心区,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10亿元。从濒临灭绝到良种培育,从粗放无序到规范管理,从传统养殖到科技加持,宁德大黄鱼产业正走在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复兴之路上。

    以渔促旅,以旅兴渔。面对新时代海洋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宁德始终牢记向海发展的嘱托,坚持向海图强不放松,海洋事业产业一体推进,奋力追逐建设海洋强市的“蓝色梦想”——积极探索渔旅、“民宿+摄影”等融合发展模式,陆续打造出了白基湾海域新型塑胶渔排养殖示范点、三都岛万亩贝藻类养殖示范片区和秋竹前沿海上田园综合体项目、建成霞浦县七星渔排、福安市下白石宁海村“海上田园”综合体、福鼎“海之梦”渔旅综合体等一批渔旅融合精品项目,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举办“国鱼入国宴”、“国鱼献礼·福见蕉城”、第六届中国(宁德)大黄鱼文化节、“山海宁德黄鱼之都”——福建蕉城“宁德大黄鱼”北京推介会等系列活动,国鱼品牌效益凸显;凭借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滨海风光,因地制宜打造网红渔村和特色小镇:三都澳“水乡渔村”风情年均吸引游客20万人次;城南镇金蛇头村试点探索“党建+旅游+艺术”融合发展模式,为全市渔业村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特色现代化休闲渔村的路子。山海宁德、黄鱼之都,已然构筑起“渔旅文产”多元融合、“山海城村”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以上资料与配图来自大梦蕉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