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故事学中医 小王放下书包,恭敬地行了一礼,随即掏出笔记本,“谢老师,四诊合参我已经有所了解,但具体怎么运用,还想请您详细讲解一下。尤其是望、闻、问、切四诊的意义和操作要领,如何有机结合?” 谢老师点头,将案几上的笔墨推到小王面前,“好,今日就借此机会,循序渐进地说一说。你每听一句,都要认真记录。” 小王郑重地点头,练习簿已翻到新的一页,笔杆在手中微微颤动,透出一份专注与期待。 一、望而知之谓之神 谢老师微微起身,稳步走到窗前,指着窗外的光影斑驳说:“在四诊中,望诊居于首位。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就是通过'望’——观察病人的气色、神态、形体、分泌物、排泄物等来判断病情。你看这窗外那棵老槐树,叶脉清晰,枝干有力,就像我们的脉象中'有力’之象;再想象病人若气色如树叶枯黄,便可初步推断其气血不足。” 小王听得入神,飞快地写下:
他抬头望向谢老师,见老师神情平和却神色专注,仿佛在透过他看到病人的真相,小王心中暗叹:“望诊真是博大精深,一眼之间便可察觉端倪。” 二、闻而知之谓之圣 “接下来是闻诊。”谢老师示意小王跟他来到药柜前,打开一个药罐,抚摸罐口轻闻,“闻诊分为'听声音’与'闻气味’。听声音要辨清浊、高低、轻重、缓急,例如咳嗽声,是干咳还是痰鸣?闻气味则包括口气、体气及排泄物气味,如腥、臊、臭等。从声音和气味,可判断病因、病势与预后。”他示范了一下,又摇头笑道:“可别全凭感觉,要综合望诊印证。” 小王写得飞快,笔尖几乎要跳起来了:
他停笔,抬头,眼里闪着好奇:“老师,听声音和闻气味,要怎么同时兼顾?” 谢老师笑意更浓:“听声须专心,闻味也须细嗅。要用耳与鼻并用,但绝非仓促了事;闻声时眼要观其神,闻气息时心要沉稳。”说着,他又轻轻咳了一声,声音浑厚,小王连忙侧耳,眼中饱含敬佩。 三、问而知之谓之工 “下一步是问诊。”谢老师领着小王回到太师椅处,让他坐下,“问诊是与病人或其家属对话,通过询问病情、病史、生活习惯等来收集信息。正如张介宾的'十问歌’所云:'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十从气味章神见。’问诊需专心,问要全面,既要注意言辞,也要尊重患者的感受。” 小王深吸一口气,整理思路,开始在笔记本上分条记录:
他抬头,见谢老师目光柔和却透着威严,小王心想:“问诊不仅是问问题,更是搭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要注意,”谢老师补充道,“问诊时要让患者感到医者的尊重与关怀,不可急促或轻率。要体察对方语气变化,及时调整提问方式。” 四、切而知之谓之巧 接着,谢老师示意小王将袖子挽起,露出腕部,“最后是切脉。切脉没有客观量度,靠手指感觉脉象。所谓'切而知之谓之巧’,在于手指与脑的默契配合,通过脉搏的浮沉、迟数、滑涩等变化来辨证。你来试试。” 小王略显紧张地伸出手腕,谢老师将中指、食指、无名指轻轻搭在桡动脉上,示范起脉法:“浮、沉、迟、数、长、短、滑、涩皆有讲究。日后你要多练,多和我一起切脉,才能培养手感。” 小王凝神屏气,眼神专注,“老师,您的指法看似轻柔,却能感知这么多微妙变化,真是巧夺天工!” 谢老师微微一笑,缓缓道:“切脉要稳、要细,还要沉得住气。只有积累经验,才能在千变万化的脉象中抓住本质。” 小王再次记下要点:
谢老师在案几上铺开一张纸,上面写着“望、闻、问、切”四字,四字围成一圆,“这就是'四诊合参’的核心。单一诊法各有所长,却各有局限;唯有四诊互证,方能做到客观周密地判断病情。望可初知,闻可浅知,问可得知,切可多知。你要学会把四诊中收集的信息相互印证,综合判断,制定治法。” 小王认真抄写,眼里散发着渴求的光芒:
![]() |
|
来自: longxin0616 >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