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是1931年9月至194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东北地区抗击日本侵略、反抗伪满洲国统治长达14年时间。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并建立伪满洲国,东北各阶层群众和部分爱国官兵芬芬自发组织武装抗日。中国共产党支持各抗日武装,1932年初,中共满洲省委派遣杨林、杨靖宇等人分别在东北各地建立反日游击队。1933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各抗日游击队组建成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东北抗日民众共同作战,扩大抗日根据地。1936年2月,中共中央统一建制,成立东北抗日联军,共计11个军3万余人,部队规模和战斗力进入鼎盛,并形成北满、吉东、东南满三大游击区。东北抗日联军牵制东北10余万日军,与全国抗日站场互相呼应和配合。 一、东北人民革命军编制 (一)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 军长兼政委:杨靖宇 下辖2个师,1个教导队,3个游击大队,1个骑兵教导团 (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军长:王德泰 下辖4个团。 (三)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 司令员:赵尚志 下辖3个团。 (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 军长:李延禄 下辖3个团和1个独立营。 (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五军 军长:周保中 下辖2个师7个团。 (六)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 军长:夏云杰 下辖4个团。 二、东北抗日联军前期编制 (一)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 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于1936年7月改编成立,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军长兼政委:杨靖宇 政治部主任:宋铁岩 (二)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 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于1936年3月改编成立,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军长:王德泰 政委:魏拯民 政治部主任:李学忠 (三)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 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于1936年8月改编成立,下辖10个师。 军长:赵尚志 政治部主任:张寿篯(李兆麟) (四)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 前身是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于1936年3月改编成立,下辖4个师,3个游击团。 军长:李延禄 政治部主任:黄玉清 (五)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 前身是原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于1936年2月改编成立,下辖3个师。 军长:周保中 副军长:柴世荣 政治部主任:胡仁 (六)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 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于1936年9月改编成立,下辖4个师。 军长:夏云杰 政治部主任:张寿篯(李兆麟)(代) (七)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 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4团,于1936年11月扩编成立,下辖3个师。 军长:陈荣久 参谋长: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 (八)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 前身是原东北民众救国军,于1936年9月收编并改编成立,下辖6个师。 军长:谢文东(后叛变) 副军长:滕松柏(后叛变) 政治部主任:刘曙华 (九)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 前身是原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2支队,于1937年1月改编成立,下辖3个师。 军长:李华堂(后叛变) 政治部主任:李熙山 (十)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 前身是原反日山林队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汪雅臣部的“双龙”队,1936年曾改称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于1936年11月改编成立,下辖10个团。 军长:汪雅臣 副军长:张忠喜 政治部主任:王维宇 (十一)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 前身是原东北反日山林队祁致中部的“明山”队,1936年5月曾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于1937年11月组建成立,下辖1个师,师辖1、2、3旅。 军长:祁致中 参谋长:白云峰(后叛变) 政治部主任:金正国 三、东北抗日联军后期编制 (一)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 下辖东北抗日联军第1、2军,于1936年7月组成。 总司令:杨靖宇 副总司令:王德泰 政治部主任:魏拯民 兵力:共6000余人,编成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归南满省委。 (二)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 下辖东北抗日联军第4、5、7、8、10军,以及救世军王荫武部、义勇军姚振山部,于1937年10月组成并成立总指挥部,归吉东省委。 总指挥:周保中 参谋长: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 (三)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 下辖东北抗日联军第3、6、9、11军,于1939年5月组成并成立总指挥部,归北满临时省委。 总指挥:张寿篯(李兆麟) 政治委员:冯仲云 参谋长:许亨植(李熙山、朝鲜国籍) 四、教导旅编制 旅长:周保中 政治委员:李兆麟 副旅长兼参谋长:萨马尔钦科 副旅长:巴达林 副参谋长兼旅党委书记:崔石泉(崔庸健) 政治部主任: 西廖根( 兼旅苏共党委书记) 一营长:金日成 一营政委:安吉 一营参谋长:马尔切夫(苏军上尉) 二营长:王效明 二营政委:姜信泰 营参谋长:阿达莫夫(苏军上尉) 三营长徐亨植 三营政委:金策大尉 营参谋长:李季南(中尉) 四营长柴世荣 四营政委:季青 营参谋长:日列诺夫(苏军上尉) 通信营营长:奥斯特洛夫(苏军大尉) 营参谋长:史道夫(苏军中尉) 旅后勤部长:德勒(苏军少校) 五、阵亡支队长以上将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