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 太 王 由 豳 迁 岐

 新用户3593芷兰 2025-05-02

周文化系列之三

周 太 王 由 豳 迁 岐

周人自公刘居豳后又传了九世,到了古公亶父(周太王)时(公元前11世纪),姬姓民族因在豳地受到北方戎狄族(相当汉代的匈奴族)的侵逼,周人欲起奋战,但仁厚的古公,他不忍与民族之间的互相残杀,故决定放弃豳地。于是古公率领部族,扶老携幼,越过漆水、沮水,逾梁山折而向西,迁居到岐山之阳的周原。

《诗·大雅·绵》篇详细地记述了周人由豳迁至岐山之下的情景:“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朊朊,堇茶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又《史记·周本记》载:“古公亶父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爱之。育戎狄攻之,欲得地欲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欲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子,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图片

上述文献记载是说周太王率领着族人,沿着河岸,来到了岐山(今之箭括岭)之下的周原,他们发现岐山之北有重重大山,可挡住大风、大水的自然灾害,也可挡住戎狄族的侵扰。同时,岐山之阳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土地肥美,宜于农耕,就连生长在周原的堇茶草也是香甜的。于是经族人商议,又经过诚心的占卜之后,神灵也同意他们在周原定居,于是姬姓的民族就决定定居周原,因居于周地,故国号曰周。古公乃贬戎狄之俗,他们高兴的也称为周人。古公整顿组织,规划田地,设立五官(即司徒、司空等),又逐渐地建筑起了宫室、城墙,即“筑室于兹,乃疆乃理,乃宣乃亩,乃召司徒,俾立家室。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百堵皆兴。”又“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从此周人也跨入阶级社会,周太王也臣服于商朝,共同对付鬼方等戎狄部落,保障了周族的生存和发展。周太王后期也逐渐的强盛起来,一度也曾准备过伐商,但因实力还是不足,未能实施。正如《诗·鲁颂·闷宫》说“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史书上岐阳一词,如“岐阳盟会”等,凡指岐山之南的岐周。至今岐山之阳的岐阳村,周太王陵和周三王庙(周太王祠)遗迹依然犹存,被后世传颂为周圣人之乡。

有关周太王在岐下周原所营筑的宫室、城墙的记载,还必须从考古发掘出的重大发现来证实,以下有三项发现可证:

(一)宫室(宗庙)基址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岐山下周原遗址区中心部位的凤雏村南,发现了西周甲组早期的宫室(宗庙)建筑基址,为座北朝南,南北长45.2、东西宽32.5米,共计1469平方米。由南至北该建筑基址布局分前院(指大门外)、影壁(照壁)、大门道、东西门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8间。大门道内为中院,中院北就是前堂(大殿),面阔6间,进深3间,有迴廊,堂前置三个台阶,前堂是该组建筑的主体,也是周王在这里祭祀祖先和决策国家大事的机要地方。前堂后有通往后室的过廊,把后院分为东西两个小院,最后是后室5间。建个建筑于1.3米厚的夯土台基上,房基是高于院落地面0.7米的高台建筑,整个布局为两厢对称,前堂后室,结构严谨。房子顶部的主要部位已用上了瓦,前后院排水流畅。整个墙体是经大火烧烤后的红色烧土,坚硬程度犹如现代砖墙,防潮防水,坚固耐用。墙外抹一层三合土墙皮,又用白灰水精心粉刷。在屋檐下,还发现房上的装饰遗物,有漆片、蚌饰、玉饰、金箔等,可见当时的周王室已是相当富丽堂煌。在宫室内还发现了青铜器、玉器、蚌器、陶器、石器、瓷器等珍贵文物两千多件。

(二)甲骨文  特别是在西厢2号房间,龟室地下窖穴内发现卜甲、龟甲17000多片,这是周王的档案,初步清洗出有字卜甲293片,其内容记录了西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征伐、月象、人名、官名、河名、动物名等,还有部分八卦数字卦画符号。这批甲骨文的特点是刻字刀法娴熟,用刀精练,直笔刚劲有力,圆笔运用自如,有些字体小如粟米,刀痕细如发丝,需用五倍放大镜方可看清,谓之我国最早的微型雕刻。

(三)周太王城(西岐城) 1990年在以凤雏村宫室(宗庙)为中心的周围,发现了一座周城遗址。其南北长1200多米,东西宽700-800米,城墙厚8米,遗留残高2米左右,共计范围1200多亩。城内还分置隔城,这是周人精心设计的“周”字型城,其城史谓周太王城,俗名西岐城。这正好与《诗·绵》所说的“皋门”(城门)是相吻合的,也与《史记》说:“修筑城郭室屋”相应证。

图片

对于凤雏西周早期大型宫室(宗庙)的性质及用途。专家们认为是经碳14科学测定,距今约3180年,时代应是周太王时所建(当然王季、文王时也有维修)。按周礼,天子、诸侯、大夫的宫室、宗庙百有等级区别的,凤雏宫室(宗庙)应属天子一级的。因为根据当时礼制,周成王以前的室与庙并用(成王以后仅作庙用)。所以这里就是史载的“京室”、“京宫”。“京都”。据《荀子·大略》说:“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屏,即影壁,(又称“树”)。那么,凤雏宫室的屏正好设置在大门之外,这与礼载的“天子外屏”是相吻合的。它象征着天子一级的宫殿,因为周王在这里既祭祀祖先,又进行决策国家大事,故而考古专家和史学家们又称谓宫殿,如前堂称谓“大殿”,正如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杨宽等专家们就直接称为宫殿,这是符合西周的礼制。

此外,在扶风召陈村还发现了西周时期甲、乙、丙三区建筑群基址,其时代和性质部分专家们认为甲区建筑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宫殿基址,乙区为晚期宫殿基址,丙区为贵族散宜生的宅院。但大部分专家则认为这三区的建筑纯属西周中、晚期周恭王以后贵族的豪华住宅。

在凤雏宫室四周还经探明有五处建筑群(部分遭破坏),还有贺家、礼村、董家、流龙咀等地的建筑群,经群众平整土地破坏严重。

周原地区发现了各类西周大型建筑基址,它充分说明了周原是周人的发祥地,西周的建都京地,为研究三千年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