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墨同辉的对联书法的发展,自清中期以来随着碑学兴起,及上层士大夫们的社交属性,得以蓬勃。而明代对联书法却不多见,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明代(含明末清初)10位名家的15幅对联书法,领略这一联墨同辉的早期这些楹联墨迹的名家笔墨风貌。 01 祝允明(1460-1526),明代中期书法家。自幼聪颖,擅诗文,弘治五年中举,官至应天府通判。书法兼善诸体,楷书取法钟繇、二王,严谨古朴;行草师法晋唐,笔势奔放,融才情于笔墨,形成 “雄强奇崛” 之风格,为 “吴门书派” 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 ![]() 相与观所尚,时还读我书。 02 陈经(1483—1550),字伯常,号东渚,山东青州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其仕途显达,历任户部、礼部、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书法以草书见长,风格豪放洒脱,兼具金石气韵,笔法细劲流畅,强调“以书入画”的文人意趣,常题诗于作品,诗书合璧。 ![]() 雅度春风披玉树,精神秋水映冰壶。 03 董其昌(1555—1636),明代晚期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归隐。擅山水,精书法,工行、楷,师法晋唐,融宋元,笔致秀逸潇洒,墨色清淡简远,讲究“淡”与“生”的意境,提出“南北宗”论,影响深远,为明代书坛代表人物。 ![]() 苍松翠柏窥颜色,秋水春山见性情。 ![]() 谢安石山泽间度,苏子瞻神仙中人。 ![]() 杖底青山为老友,窗前翠竹是闲身。 04 王道(1485—1547),字纯甫,正德六年(1511)进士,历官应天府学教授、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等,师事王阳明、湛若水,主“理气合一”,著述颇丰。其工行楷,宗法晋唐,笔力遒劲,结体端庄,具文人雅趣,为明代中期士大夫“以书载道”之体现。 ![]() 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非精墨佳笔未尝辄书。 05 徐渭(1521-1593),字文长,浙江绍兴人。一生坎坷,科举不顺,曾入胡宗宪幕府参与抗倭。其艺术成就斐然,在书法上,行草奔放洒脱,打破传统束缚;绘画上,是大写意画派的开创者,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独特风格;文学上,诗文、戏曲创作都有很高造诣。 ![]() 舜蹟禹书攀正急,岭猿滩雪去何赊。 06 王时敏(1592-1680年),明崇祯初以荫仕至太常寺卿,崇祯十三年辞官隐居,入清不仕。工隶书,善画山水,是清初画坛正统派的领袖,后世称“娄东派”,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位列“清初四王”之首。 ![]() 卷帘华雨滴,埽石竹阴移。 ![]() 芝兰君子操,松柏古人心。 07 金聲(1598—1645),字正希,号赤山,安徽休宁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书法家、民族英雄。他是晚明东林党瓦解后的复社成员,以气节与学术闻名,曾组织义军抗清,兵败被俘后不屈而死。 ![]() 还逢赤松子,天路坐相邀。 08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法巨匠。天启二年(1622)进士,明亡后降清任礼部尚书等职,晚年因“贰臣”身份备受争议。书法以行草著称,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王”,取法二王、颜真卿、米芾,独创“涨墨法”,以浓淡墨色对比增强视觉张力。 ![]() 林屋暮烟樵归路远,荒城落日宦冷怀高。 ![]() 日色遴明颁凤诏,垆烟微动拜龙衣。 09 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明末清初书画大家。幼年即展露绘画天赋,师从蓝瑛、刘宗周,融汇文人风骨与民间技法。明亡后出家为僧,后还俗鬻画为生,性格孤傲倔强,拒为清军作画却对美人有求必应。其书法以行草见长,取法欧阳通、颜真卿及怀素,用笔中锋凝练,结体瘦长奇崛,线条细劲流畅,兼具金石古拙与文人雅逸。 ![]() 任头生白发,放眼看青山。 10 朱耷(1626 - 1705),号八大山人,为明宗室后裔。明朝灭亡后,他心怀亡国之痛,出家为僧,后又还俗。 八大山人书法风格独特,笔法圆浑,线条凝练,常以秃笔为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功力;结构夸张变形,有强烈的空间感,展现出一种奇崛、冷峻、孤寂,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 采药逢三岛,寻真遇九仙。 ![]() 山水还鄣郡,图书入汉朝。 ![]() 图书自仙室,山斗望南都。 书籍推荐: 扫码加微信,一起赏联品书! |
|
来自: 昵称40525636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