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氏族谱文摘(28)话说玉林钟氏族谱

 兴宁岗背鍾玉鹏 2025-05-02

玉林钟氏族谱

钟姓迁来玉林最早始于南宋末德祐二年(1276),此际,宋朝已亡,遗臣全州路提刑使钟宜万在苍梧抗元兵败,携二岁幼子落难玉林,隐居城北寒山白产口岭肚。随后,钟宜万堂兄玉林提刑监察使统军钟育万紧跟着也隐居陆川县清湖堡木朵村。

到了清朝,先后又有五十多支钟氏迁来玉林(指今玉林市)。后来,钟宜万后代成为当地的大宗大族,因为是官宦人家,自然忘不了修谱。宜万公有遗嘱,不仕元,不用元年号,故元朝时不修谱。

到了明初,第四代出仕做官才开始修谱,以后又多次续修,但是有资料留存至今的是第八代修的谱。第八代孙讳桂茂,字东畴,明嘉靖癸卯科举人,致仕未就,清操素守,居林泉吟诗书,中举三年后(1545)修成族谱,名曰《钟法天讳员公支谱》,成为我族有记载的修谱第一人。

200年后,到了清乾隆十二年(1747),第18代孙举人济川重修《钟法天讳员公支谱》。(注:可能200年中重修过,失记而已)又过108年,清咸丰五年(1855),济川之孙秀才华生三修《钟法天讳员公支谱》。

81年后,民国廿五年(1936),第21代孙恩贡生际会与另外三人四修《钟法天讳员公支谱》,此谱存本现由兴业县大平山镇大苏村际会曾孙收藏。其他支系也修谱,但都是偶发奇想而为之,昙花一现,自然质量和价值都不会高。似员公支系这样连续几修的从来没有过。《钟法天讳员公支谱》经过四次重修,又都是举子文豪执笔,故越修越完善,越精确,越彰显其实用、存世的价值。本人反复品读《钟法天讳员公支谱》(下称《员公谱》)后,体会深刻,先辈的执着精神尤其令人钦佩。


修谱一定要尊正思想,大公无私,实事求是,史料存疑者不用,宁缺勿错,这样修出来的谱书才无愧于祖先,对得住后代。玉林钟氏近千年历史,修谱者众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想修一部好族谱,愿望都是好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社会评价不高,这时可能会陷入自己编织的美好的梦幻的苦难中,千万别怨天尤人,成绩并没有全被抹煞,都有几分肯定。修谱最好有新发现,宗族历史是永远需要研究发掘,逐步了解,逐步完善,还原真相,应该借助修谱时的财力人力物力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调查研究清楚。修谱最好有新突破,这是夺冠之举,功垂千秋,我族就有几位成绩斐然, 具有突破性贡献的修谱者,他们是:

钟崙 兴业县大平山陈秘塘人,宜万公第十四代孙,清雍正举人,山西寿阳县知县。钟崙发现宜万公世系渊源有严重错,错挂遐龄公名下。遂在进京考试时向恩师翰林院编修、广西科举主考官沈昌宇索要正果,沈昌宇特撰写了《玉林钟氏族谱序》,将玉林族谱“所未详者,胪列篇首”,源流是接/繇/绍京/穆/亮/宜万,正本清源。国师为我族撰序,钟崙功不可没。

钟章元 玉林城区州背村人,宜万公第十七代孙,清嘉庆进士,陕西绥德州知州,后以母病为由,返家勿续。宜万公世系源流虽然经沈昌宇校正,但仍有人信奉遐龄说,且占主流。道光年间,钟章元力挽狂澜,将沈昌宇的穆公说以《先系》之名,刻碑石立于州背村钟大夫祠,一棰定音,以防篡改。


玉林钟氏编修族谱集中在两个时期,一个是解放前清朝至民国这一时期,另一个是解放后九十年代至现在,从数量上讲,解放后比解放前多。从总体质量上讲,解放后编修的族谱则不如解放前编修的族谱,因为解放前的修谱入多为高文化的秀才、举人和进士,作风比较严谨,篇目齐全,文笔流畅,更可贵的是绝不故意弄虚作假。九十年代起,我族跟风掀起修谱热,各村各房纷纷修编族谱,不修谱的村族很少。这时,有人想起了清朝举人济川的呼吁:“房房各刻支谱,挨后有振兴者,会合而成宗谱焉,是所厚望者矣”,突然醒悟,该是修宗谱的时候了。于是,2014年8月,宗亲会决定修编全市大族谱。先是几个人一起共搞,后来分裂成三派,各立炉灶。到了2019年底,三派编的三部大族谱陆续成书发放,分别是《玉林钟氏联谱》、《玉林钟姓》、《玉林五属钟氏宗谱》。族人收到三部族谱,就喜欢互相比较,哪部好哪部不好。不怕不知货,最怕货比货,结果是其中一部有明显的不足。当然,三部都有缺点错误,主要表现为下面几方面:

(一)内容雷同 三谱中有两谱内容完全相同,都是世系吊线图及本村能人,且一谱是因为另一谱出错太多才决定在错谱基础上更正补充而修编,所以雷同是必然的。文艺作品同期雷同是学者艺人之大忌,2018年9月,由同一小说改编的两部电视剧《凉生》和《橙红年代》同时在两个省的电视台播出,播出的集数也几乎同步,《凉生》极受观众追捧,收视率一路飙升 ,而《橙红年代》却非常悲观,收视率不高。书籍有错,理应由作者本人更正,若别人替他全书更正,一是对作者不尊重,二是被认为替人擦股股,自已吃力不落好、不光彩,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似有竟争、挑战和碰瓷的气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