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志远忆“铃医”效验方之一:秘方二味汤对“鼻衄、吐血”的治验

 新用户2341xVZB 2025-05-02
中医书友会
第422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张志远教授为山东省名老中医,其于民国时期即悬壶济世。在其民国时期在行医过程中,接触到一些铃医,发现铃医对针灸及外用药物颇为熟悉,手中多有几手绝技,有药到病除之效。特别是铃医治病时注意对秘方保密,如故意不写真实方名而以不相干的方名掩人耳目,俗谓之“腾笼换鸟”,但仍有部分秘方被人识破。现将张志远教授忆及的铃医秘方简介如下,供同道们研究与借鉴。

—本文约1851字,预计阅读5分钟—

图片
张志远忆铃医效验方(一)
作者/李玉清,张成博,齐冬梅,王新彦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
介绍:张志远(1920—2017)男,汉族,山东省德州人,自号蒲甘老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三届国医大师,山东名老中医。自幼在父亲寒江遗翁、业师耕读山人的指导下步入医林。1944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57年始先后执教于山东中医进修学校、山东中医药大学,讲授中医妇科、医学史、各家学说等,医、教、研并举。著有《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空谷足音录》《诊余偶及》《蒲甘札记》《张志远临证七十年医话录》,主编有《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妇科学》等教材及《医林人物评传》《医林人物故事》等著作,发表论文400余篇。门人辑录整理出版有《张志远医论探骊》《张志远学术经验辑要》《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碎金录》。

图片

张志远教授生于1920年,自号蒲甘老人,是山东中医学院建院时期的八大元老之一,山东省名老中医,今已96岁,至今仍在行医。其于民国时期即已悬壶济世,世人对铃医多有偏见,认为铃医能说会道,口吐莲花,将药卖出后便溜之大吉。
在行医过程中,他接触到一些铃医,发现许多铃医虽然理论深化程度较低,但其掌握若干验方,对针灸及外用药物颇为熟悉,手中多有几手绝技,有药到病除之效,并非全部为骗术。
现将张志远从铃医处所师的数首方剂介绍如下。
【书友会按:本文一共五个方剂,此文为第一方】

一、秘方二味汤

1948年,从河南来三位铃医,在山东德州行医,行医时以一大篷车载之。从三位铃医所呼喊的话中得知,其专治鼻衄、吐血症,其效立竿见影。时有一胃出血妇人求诊,铃医从药箱中拿出一包红色粗药末,放在砂勺中煮,水沸后再煮5min,稍凉嘱患者服之,效若桴鼓。
有懂医者待铃医走后仔细研究他们抛却的药物残渣,发现此方仅有2味药,一是大黄,一是代赭石。张志远曾以此秘方2味汤用之实践,确是可收捷效。
大黄苦寒,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活血化瘀之功。《神农本草经》云:“下瘀血血闭。”张仲景《金匮要略》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用大黄、黄芩、黄连。《千金要方》载治吐血方:“温地黄汁一沸,纳大黄搅之,空腹顿服。”《证类本草》引《简要济众方》治吐血方与此类似:“治吐血,川大黄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生地黄汁一合,水半盏,煎三五沸,无时服。”此以大黄、生地黄治吐血。
图片

图片

对于大黄治吐血之机理,《本草衍义》认为,张仲景以泻心汤治心气不足之吐血、衄血,其病机为“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吐衄。”治法为“以苦泄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两全之”。

李时珍则稍有不同,从归经的角度来解释,认为大黄为血分药,能泻血中之伏火。李时珍曰:“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

但唐容川则从活血化瘀的角度解释:“大黄……非徒下胃中之气也,即外而经脉、肌肤、躯壳,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致血有不和之处,大黄之性,亦无不达。”又曰:大黄一味既是气药,又是血药,止血不留瘀,尤为妙药。”由上可知,历代医家对大黄治吐血机理之认识是逐步深化的。

图片
《名医别录》云:代赭石“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日华子本草》云代赭:“止吐血、鼻衄。”《本草纲目》载治吐血、衄血、肠风下血之方:“血师(笔者注:代赭石别名)一两,火煅,米醋淬,尽醋一升,捣罗如面。每服一钱,白汤下。”
大黄与代赭石均为苦寒药,大黄活血化瘀血,代赭石质重降逆,为肝、心包络二经血分药,主治二经血分之病。二药相合治疗吐血证,竟收奇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