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春秋时期的格局和二十世纪的国际形势很像,既然如此,自然少不了外交官的角色。今天说的就是中国第一个出色的外交家,齐国的相国晏婴。 作为春秋时期的第三大国,齐国跟两个超级大国,晋国和楚国的关系比较微妙,那两个大国都想要收拾一下齐国,但又都没把握,不敢贸然动手。而齐国又绝对不能轻易和这两个国家开启战争,毕竟以齐国的国力很难打赢这样的战争。所以齐国和这两个国家的外交就显得非常微妙,需要比较高超的处理手段,既不能认怂,也不能惹急了对方,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战争,惹急了人家,对方忍不了;认怂的话人家觉得你好欺负。这就需要外交官有高度的外交智慧。 古今中外,有很多小个子的名人叱咤风云,比如拿破仑、列宁,还有我们的总设计师,晏婴也是,这个我在小学时就知道,当时就有一篇课文叫做“晏子使楚”,里面就说楚王为了拿晏婴找乐,特意在墙上挖了个狗洞让他钻。 这就是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动,要搁一般人,应对这件事情的办法只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的大局为重,忍气吞声,这样不但自己受到羞辱,而且因为是外交活动,你所代表的国家也跟着脸上无光;另一种是当场爆发,拂袖而去,这样你的尊严是保住了,但是你的外交使命就算完了,作为外交官,你的一举一动都是国家利益,不能草率。 所以晏婴聪明,直接就要钻狗洞,但是话搁在前面:“这没什么,我出使人的国家,自然就要走人走的大门;出使狗国,自然就要钻狗洞了。”楚王一看,别介,赶紧开门。 您可别觉得晏婴无非就是在斗嘴,这句话不是随便就扔出去的,简直是无懈可击。首先,晏婴没有生气,没有撕破脸,这样齐楚两国的关系就没有受到损害;然后说出使狗国,就要钻狗洞,其实等于始终是把齐楚两国放在等量齐观的位置上,就是两国地位完全平等,你要真是狗,我们也当狗,既没抬高你,表现得很谄媚;也没贬低你,以牙还牙。方正你是什么,我们就认可我们跟你一样也是什么,当狗也是咱们两国一起。这样楚王也并没有感觉到侮辱和敌意,完全可以当个玩笑处理掉,并不难往下咽。至于后面南橘北枳那一部分其实到相对简单,就是针锋相对,来言去语,维护自己国家尊严。 这是出使,晏婴在本国的外交活动也有比较精彩的故事。晋国也想要攻打齐国,不过也顾忌齐国的力量,所以先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招待酒宴上,这范昭成心的跟齐景公说:“大王,咱们两国不分彼此,兄弟相称,这就不能见外,所以让我用您的酒杯喝一杯酒吧,咱们哥们儿过这个。”齐景公没觉得怎么样,既然你不嫌脏,那就给你吧。让侍者把自己的酒杯递给范昭,范昭接过来一饮而尽。侍者刚把酒杯送回来,晏婴立刻就说:“把这个杯子扔了,给国君换一个新的。” 齐景公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在那儿愣着,范昭可明白,他就是故意的,因为出使的大夫用国君的酒杯,是对对方国家元首的不敬。如果齐国这边没有反应,一种可能是他们根本就不懂,一帮棒槌,那就好办了,肯定没有能人,可以放心地攻打;还有一种可能是不敢作声,就是上面说的认怂,那说明这个国家底气不足,也能打。恰恰就是晏婴的做法,还是那句话,既没有当场翻脸,搞僵两国关系;又告诉范昭,你这点儿小心思我们都明白,别拿我们当傻子涮,而且我们也不怕你们,不会忍气吞声。范昭也明白,回去跟晋平公说:“齐国有能人,咱们一时半会儿还是不要动他们的好。”《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就是两国的争端,最高端的解决办法是从他谋划的时候就予以挫败,这样能让对方及时收手,还可以避免战争和流血,晏婴的外交活动就体现了这个原则,很精彩。 除了外交,再说点儿别的。晏婴辅佐了三位国君,其中第二位齐庄公比较不着调,看上大臣崔杼的妻子了,崔杼也不是块好饼,将计就计,借这个机会把齐庄公骗到自己家里来,就给杀了,崔杼和庆封执掌了齐国大权,而且告诉大伙,谁都不许给国君吊丧。大伙都怕了,唯独晏婴该去还去。别人问他,你是要给国君殉葬吗?晏婴说:“国君要是为国家死的,那么大臣就应该跟着国君一起去,但是他是因为勾搭别人老婆死的,我当然不能跟着去。可是我现在不去吊唁,又能往哪儿去呢。”还在齐庄公的尸体旁边大哭一场。崔杼看到他这样,咬了咬牙,还真没敢动手,那个时候的乱臣贼子也是有底限的。后来崔杼和庆封被杀,晏婴辅佐齐景公实现了齐国中兴。 还有就是二桃杀三士的事情,齐国有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也立下过赫赫战功。一般经常在尸山血海的战场上打滚的人,脾气都不会太好。这三位也是,鼻孔朝天,傲慢无礼,谁都不放在眼里,对国君也没有多客气。景公是什么反应不知道,反正晏婴是看这三位不顺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