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25日晚,“海支”指战员在龙口没能吃上“上船的饺子”,就登船渡海北上了。11月,在庄河,“海支”编为肖华指挥的辽南人民自卫军第三纵队二支队。1946年夏,胶东军区又在烟台成了海军教导队。留在胶东的“两岛起义”战士,成为了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的骨干。留在山东的一小部份同志,一九四六年夏奉命成立了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训练海军学员。在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时,分别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和威海保卫战,表现都很勇敢。(毕昆山《刘公岛伪海军起义纪实》)毕昆山的回忆,大概是关于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的最早的文字记录。这“一小部分同志”都是谁?我们今天已无法完全掌握。经过不断地寻觅,我在老同志的回忆文章中,找到了这几位:毕昆山、邵剑鸣、姜子才、韩明岐、于云青。这些人是怎么留下的?为什么没有随大部队走?不知道。只有毕昆山,因为受到重点培养,在“海支”移驻大石疃时,就被派往抗大学习。参加革命队伍后,党对起义人员是一视同仁的,是尽力培养的。1944年冬、1945年冬,党两次送我进“抗大”学习,使我学到了指挥艺术和军事技术。1948年春,党又送我进华东军大,学习政治工作和树立革命人生观。到海军后,1951年夏,党又送我到苏联红军海军高级专科学校舰长班学习,使我学到了操纵舰艇的本领和指挥海战的能力,在三门湾海战和攻克一江山岛的战斗中,我舰、我大队都较好地完成了任务。直到我五十七岁时,党还送我进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毕昆山《感谢党对我的培养》)毕昆山关于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的文字,实在是太简略了。他们是如何训练?各级负责人都是谁?毕昆山都没有说。好在,毕昆山在回忆1947年蒋军重点进攻山东时,再次提到了这支海军教导队。 一九四七年十月二十日,驻守在威海市南孟家庄的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突然接到军区首长的电报,命令海军教导队抽调部分干部、战士,组建胶东军区崑山部队,挺进威海,参加威海保卫战,并任命我(海军教导队主任教员)为崑山部队的第一副队长,王照林(海军教导队政治协理员)为副政委,并调东海军分区司令部侦察连连长李春江为副队长。海军教导队原驻烟台市,在国民党军队侵犯烟台前夕,奉命东撤,未能参加阻击敌人的战斗。(毕昆山《战斗在古陌岭下的一支武工队》) 这支“昆山部队”的命名,与毕昆山有关系吗?毕昆山只是“第一副队长”,而且我军当时还有一支“天山部队”,完全可以排除其与个人的关联。【2024年12月3日摄于威海奈古山烈士陵园。这里安葬威海保卫战牺牲的烈士】威海保卫战中,有一位“海支”的烈士。还是毕昆山的回忆:由海军支队调到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任教员的姜子才同志,一九四七年受党的委派到威海做地下工作,不幸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被敌捕去,严刑拷打之后被活埋。(毕昆山)我曾调查过这位姜子才烈士的事迹,最终确认,烈士名学业,字子才,荣成东庙院村人,在刘公岛汪伪海军做过练兵并参加了刘公岛起义。1947年蒋军重点进攻山东,姜子才潜入威海城里侦察,被“还乡团”残忍杀害——不是“活埋”,是被“还乡团”装进麻袋投海淹死的。参加威海保卫战的,还有一位“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的战士。还是毕昆山:十一月十日,天空多云,黄昏后,李春江率领战斗小组向棉花山走去,率领掩护组、政工组直奔松岭。他们边搜索边前进,约摸八点多钟,都占领了各自的位置。......一切就绪之后,李春江向空中打了一枪,我在松岭听到来自山下的枪声,知道战斗小组准备好了,便开始政治喊话,政工小队长于云青用一个喇叭形的铁筒向着有三百多米远的敌地堡喊道:“蒋军官兵弟兄们!天已经很冷了,你们蹲在这个山顶上不太好受吧?请你们想一想,你们背井离乡、撇下家中的妻儿老小,跑到这里来打仗,这是为的什么?!是蒋介石发动的内战,叫你们来打自己的同胞,这是很不得人心的。”喊话声在寂静的夜空中传得很远,这话语像无形的炮弹,越过高空穿透地堡,扣击着蒋军官兵的心弦。“蒋军弟兄们,想一想你们是怎样离开家乡的,有的是被抓丁的,有的是被卖丁的,你们为谁当兵为谁打仗?你们都是穷苦人家的子弟,再不要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卖命了!……”(毕昆山)这位用喇叭向蒋军喊话的“政工小队长于云青”,跟毕昆山、姜子才一样,也是来自刘公岛起义的“海支”战士。1949年2月初,成立海防轮训队......我们的任务是培训威海周边各县海防队的人员,......副队长叫于云清,是刘公岛起义的骨干,天津人,小伙子有文化,长得飒利,人品也好,就是胆小。以后他当了“瑞金”舰的舰长,1954年5月18日在浙江沿海东矶列岛抗击国民党飞机轰炸的战斗中,他先是麻痹大意,疏于戒备,接着又惊慌失措,指挥失误,结果军舰被国民党炸沉,他被军法严肃处理。他游泳游得好,我们的游泳都是跟他学的。(周德文,时任海防轮训队卫生员)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中,还有一位邵剑鸣烈士。邵剑鸣,原籍福州,从天津被招为刘公岛汪伪海军练兵。起义之前,邵剑鸣任“23号内火艇”艇长,并在起义成功后驾艇冲出刘公岛。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成立后,邵剑鸣任分队长。人民海军成立后,历任青岛军政干校分队长、华东军区海军炮艇大队分队长兼炮3号艇艇长等。一九五〇年七月十一日,在浙东海门琅矶山海战中,华东海军第五舰队炮艇大队分队长邵剑鸣同志,以小艇敢于打大舰的大无畏精神,积极接敌近战,他的头部和身上多处负伤,仍坚持指挥,最后壮烈牺牲。(毕昆山)我搜罗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中的“两岛起义”战士,最后一位是韩明岐。这,来自时任青岛海军舰艇学校(三海校)鱼雷参谋的骆传骊的回忆:新中国海军第一个“快艇中队”于(1950年)9月17日开始组建......中队长刘秉义,曾是“陆军第十八集团军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支队”骨干。......(在其后的剿匪战斗中)刘秉义在“田松支队”里任副营长......“112”号艇艇长韩明岐,他的参军经历与刘秉义队长差不多,也曾参加汪伪海军,1944年11月起义后加入到“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只是这支部队在挺进东北的时候并没有全走,而是留下了18个人,韩明岐就是其中之一。1946年6月,以这支部队留下的班底为骨干,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在烟台成立了“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教导大队”,下设两个中队,每个中队100人,训练的主要课目为游泳、旗语、驾船等海军基本技能。不过这支教导大队与大名鼎鼎的海军支队相比,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但它同样为新中国海军创建贡献了很多人才。话已至此,我们可以回头重新捋一下“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的情况了。“海支”北上之后,留下了18人,以此为骨干,于1946年6月,在烟台成立了“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之后,于1947年胶东保卫战后,教导队撤销。1949年4月底5月初,胶东军区又成立新的海军教导队,并在威海卫活动。1949年9月中旬,奉调编入华东军区海军。到了4月底5月初,胶东军区成立新的海军教导大队,又搬回威海。......毕昆山是参谋(毕是烟台人,刘公岛汪伪海军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一共400多人,都住在东海沿一带。大队下面有三个中队,我们编为三中队,就住在我刚当兵时的温泉村那一带。二中队住在“四栋楼”......二中队是由驻在刘公岛的威海警备四连改编的......后来的特等功臣邹吉才就是这村子的。......一中队住在南大桥南面......他们是从烟台海防办事处过来的。......教导队的军事训练科目全是按照海军的需要设置的,主要有两方面:是海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航海、轮机、信号、枪炮等;二是游泳,管谁都得会。那年夏天,就在现今404医院东面的海里,全大队每天都泡在水里练游泳。......海军教导大队有两条船,一个是“海鹰”号,一个小船。......另一个是“海燕”号。......我们编入华东海军时,“海燕”号送我们去青岛。(周德文) 留在胶东的18人以及“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成为“海支”血脉的延续。人民海军成立,他们被召回海军,成为人民海军的骨干之一。考察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的事迹,文字上稀少罕见,实地也没有什么实在的痕迹作为抓手。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在烟台训练的地点——“烟台海校”外面的海滩,现在是一家军事学院,门口是不允许拍照的。我曾经和小妹在父亲老部队的门口留影纪念,执勤哨兵坚决而不允商量地要我们把照片彻底删除了。“烟台海校”,始于清末重建海军,首任校长谢葆璋,甲午战争时任北洋海军“来远”舰枪炮二副,一生无可述之事功,惟养了个名女儿——冰心。烟台,烟台山是最好的标志,还有邮局。这个没问题,2025年4月14日下午,我们在烟台山拍下字样,老纪到邮政所去盖戳儿。然后沿着海边在军校门口走过,顺手在其留学生中心拍了张照片,算是......至于威海,海军教导队练兵的地方集中在城南河(已被覆盖变成世昌大道)口的南北一带——今天的幸福门附近。当年河口北侧有石码头,早已消失,连沿海沙滩也都填海造路而变成了“海滨北路”。4月13日,我们从龙须岛归来,寒风呼啸,吹得人透背凉,冷得人拿不出手,我们到幸福门匆匆一站,连张照片也没有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