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我支队奉命开赴龙口之前,田、李首长先去莱阳城,进见了林浩政委。经过四天的连续行军,于二十四日下午,到达黄县龙口镇。这个渤海之滨的小港,早已集中了大批渔船,天天运送向东北挺进的人民军队。 十月二十四日,许世友司令员、袁仲贤副司令员在龙口接见了田松副支队长、李伟副政委,指示:中央要我们先于国民党占领东北这一战略要地,东北亟需部队和干部。你们立即作好准备,明天下午就乘船过海,在庄河登陆,那里有我们的办事处接待你们。到东北后,要积极参加保卫东北的战斗和工作。 当天下午四时,支队召集干部会议,传达了军区首长的命令,作了具体布置。晚间,各中队党支部召开了党员大会,要求共产党员成为执行命令的模范。在各中队的军人大会上,掌声、口号声响成一片,情绪极为热烈。干部战士一致表示,坚决执行军区首长的命令。有病的同志也不肯留下。 十月二十五日,做好出征准备,下午五时许,部队从龙口码头登船,十只大木帆船和三艘渔轮,排成一路纵队向着大海的远方,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从此,海军支队的指战员怀着依恋之情,告别了哺育过他们的胶东父老,走上新的征途。(刘金凯等) “(庄河)我们的办事处”,是海北指挥部,由渡海而北的胶东军区第六师政委李丙令负责,在“老海支”的回忆文字中,称作“李丙令办事处”。在龙口,也设立了海南指挥部,由胶东军区司令许世友负责。 “田、李首长”去莱阳城见胶东军区政委林浩,意味着此时的田松、李伟,已在事实上主持着“海支”的工作了。 我们科里刚刚包好饺子还没下锅,科长徐诚之同志告诉我们,赶紧集合上船,到东北建立革命根据地。饭也没吃,大家就跑到码头,看到很多部队都集中在那里等待上船。......我们换上老百姓穿的便衣,每人分几个大锅饼做干粮。(王学俭) 王学俭,其时是“海支”政治部宣传科的见习教育干事。没吃上饺子的,不仅是机关干部,战士们也没能吃上。二大队五中队二排五班战士高森(刘公岛起义)回忆: 经过几天行军,部队到达龙口。大家兴高采烈,认为“海军支队”来到了海港,如鱼得水,很快就会装备军舰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军。我们班住进码头西南方向一条胡同内路北一个小院内的东厢房,该院子比较讲究,基本上是个“四合院”院子里都是砖铺地......不一会,中队部通知各班到食堂领肉、面粉、白菜,包饺子。同志们在想辛辛苦苦一年多了,总算可以安稳的吃上一顿饺子了。大家一齐动手......不一会在说笑中就把饺子包好了,锅里的水翻滚着,十来双眼睛紧紧盯着薄皮大馅、吃到嘴里往外流油的饺子,不料小王的漏勺刚刚往锅里伸去的一刹那,紧急集合号吹响了,还没有尝到饺子的滋味,立刻把饺子送给了房东,全副武装跑步来到中队部门前集合,紧接着走进海港码头......不一会,汽车送来了很多黑色或蓝色的便服,同时每人发了半张“锅饼”、一斤鸭梨。这时二大队三个中队的官兵,全部换上便服、收回黄绿色军装。随后,大队政委曲波同志讲话......讲完话后直接上船。 吕其恩,庄河县王家岛人,是胶东革命(时名吕志恒)的先驱,曾任中共烟台市委书记、胶东特委副书记。在书记理琪被捕之后,吕其恩主持胶东特委工作,为发动天福山起义、威海起义奠定了基础。理琪在雷神庙战斗中牺牲,吕其恩继续带领胶东特委和“三军”在牟海一带活动。进入蓬黄掖根据地之后,吕其恩到延安学习并任中央党校校务部副部长。1945年8月19日黄昏,吕其恩、邹大鹏等带了1个排乘2艘机帆船,从烟台港口出发。20日黄昏,到抵王家岛。22日黄昏在庄河登陆。不几天,吕其恩就缴了伪满警察的枪,成立庄河县人民政府,出任县长,并向中央发电报建议从山东来的部队和干部从海上到东北来,能够争取时间。随后,山东部队从蓬莱栾家口、黄县龙口港络绎不绝的出发,挺进东北。对挺进东北的这一段历史,我年轻时读肖华上将的回忆,有一段文字印象依稀。9月底,肖华率部从栾家口登船。船在海上,回头看蓬莱阁,阁上“海不扬波”大字历历在目,“不”字残缺,据说是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舰炮打掉了。以上不是原文,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为此我还到蓬莱阁专门寻看了“海不扬波”。但是,今天,我翻阅了肖华的好多有关这段历史的回忆,却总也找不到这段文字!2025年4月17日,我们在莱阳万第镇邮局盖了戳,又到水口村参观了万第战役的展览,随即一路向北进发。原计划在石良镇午饭,再回头去寻访曲波故里——枣曲村。路上突然见到“丰仪店”招牌,当即决定,先去曲波故里。曲波故里——黄县丰仪店镇枣林曲家,经乡镇合并后,已改为龙口市石良镇枣曲村。丰仪店,很有意思。据说这里古时的人们多贩运柞炭,到百里之遥的栖霞百里店——这里的人们有烧柞炭的传统。百里店,也因此而得名。百里店,有一位“海支”人物——宫野进,来自胶东公学。宫家是栖霞望族,宫家兄弟姐妹都参加了革命,其父亲也因之参加了革命。在枣曲村,大街小巷都在挖开水泥路面,安装自来水管,路并不好走。一位热心的村民,放下正在午饭的碗筷,坚持要带我们去看曲波的故居。实际上,曲波的故居早已不在——卖给了别人,而别人在原址上重新起盖了新房。我们看到的,是曲波故居原址,而已。我对文武双全之人,总是抱有非常的景仰之情。可惜,曲波的人生履历很不清晰,我翻查很多资料,也无法获得一份完整的介绍。在石良镇用午饭,我向纪墨推荐了龙口特有的“面鱼”,配上美味的羊汤,遭到老纪和队友们的一致好评。午饭后,我们前往栾家口,在北沟镇北王绪村的海边,找到了张万年题字的“八路军挺进东北纪念碑”。这组雕塑位于栾家河口,被大铁门圈起,我们只好从旁边的松林中穿越,到近前“打了个卡”。离开栾家口,我们驱车前往蓬莱阁下的西关邮政所,老纪在此盖戳。等赶到龙口的金龙路邮所,还不到下午三点。照例,老纪在此又盖了一堆的戳。我在“海校”教书时的学生,在龙口海事部门工作。担心我们进不去龙口港、看不到“海支”乘船出发的老码头,我向董同学求助,预约的时间是次日的上午八点半。太阳明晃晃地半天高,住宿是不着急的。利用这段时间,我引领老纪瞻仰了“抗日烈士纪念碑”——龙口街人称为“烈士塔”。塔上有孙端夫(威海起义领导人之一,开国少将)的题词,我以为是全国的唯一。我对龙口很熟悉,儿时经常来探亲,我舅舅家在龙口。高中毕业,我在龙口尝试各种打工——在渔港从渔船上用鱼筐往下抬鱼,在造纸厂用地排车运硕大的“纸滚子”......皆一尝即止,太累了!也因此,我明白自己不是个干体力活的料,不待扬鞭自奋蹄,咬牙复读,一举上岸。在宾馆安顿下来,有时间,我得去看望一下我的老舅妈。去年正月,我和小犬来拜过年;现在,不去看一下我过不了自己心里的坎儿。老太太年轻时就勤劳勇敢,古稀之人依然身子骨硬朗、精神矍铄。执手言欢一个半小时,老太太约了人一起去“掐虾”(大约是把虾头摘下来),我的董同学给我安排了晚饭,我们遂分手告别。4月18日08:30,我们来到龙口港7号门北侧的“龙口老码头”。现在,这里建了龙口港展览馆,把原来的栈桥码头圈起保护,还建了一组“八路军挺进东北”的雕塑。原想只要能进去,就很满意了,但董同学坚持安排了一位吕同学现场讲解。于是,我们在吕同学的引领下,参观了老码头和展馆。一路顺利,时间大为节省。龙口港于1914年开埠,1919年建成中国首座钢筋混凝土栈桥码头。抗战胜利后,龙口港成为山东八路军挺进东北的最主要的起航地之一。1945年9月8日,按照中央关于组织山东部队和干部渡海解放东北的指示,胶东军区在龙口设立运兵指挥部。自9月下旬起,主力部队4万人和地方党政干部4千余人分为两批,经龙口港、栾家口等北上。11月初,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率山东军区机关、警卫部队和几个独立营由龙口港渡海。在秘密的状态下,山东军区部署几万部队,迅速渡过渤海,向东北挺进。这一壮举,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战略转移的先例,“海支”指战员有幸参与、见证了这一“壮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