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阿浩 来源 l 阿浩(ID:ahaodushu)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716223201) ![]() 你一定要学会深度阅读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每天接触到大量信息,阅读也变得越来越 “快餐化”。 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追求的是把原本不懂的东西搞懂,让那些纠结和迷惑的问题豁然开朗。 快速阅读能提高阅读速度,主题阅读能拓宽阅读广度,而深度阅读则是深入挖掘知识的深度。 深度阅读能升级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 就像面对一只小黄鸭,小朋友关注它的声音,家长把它当作玩具,工程师研究它的制作原理,专家思考它更多的用途。 就拿读小说来说,普通读者看小说,可能只是被情节牵着走,关注故事里人物的命运和剧情的发展。 但如果进行深度阅读,从作者的创作手法、时代背景、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去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小说背后更多的东西。 比如读《红楼梦》,简单翻阅只能了解个大概的家族兴衰和爱情悲剧,可要是深入研读,就能看到封建社会的种种制度、文化习俗,还有作者曹雪芹的文学造诣,他通过描写展现出的复杂人性和社会百态。 这种视角的升级,让我们对书籍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深度阅读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底层规律。 很多时候,我们学到的知识只是表面的现象,通过深度阅读,我们可以追根溯源,找到知识背后的原理和本质。 比如在学习经济学时,我们知道了通货膨胀这个概念,也了解到一些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遇到复杂的经济形势可能就无法深入分析。 而通过深度阅读相关的经济学著作,我们能明白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本原因,像货币供应量、市场供需关系等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导致物价上涨的。 这样我们就能更全面地理解经济现象,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深度阅读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 当我们深入阅读一本有深度的书籍时,会跟随作者的思路思考,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思考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就像读一些哲学书籍,能让我们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02 哪些内容值得深度阅读 那哪些内容值得深度阅读呢? 专业知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能揭示底层规律的内容,还有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惑、惊喜的概念或经过时间验证的好书,都值得我们阅读。 比如一些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像《资本论》,它蕴含的经济规律和社会现象分析,虽然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深入阅读后,能让我们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有全新的认识。 比如,我之前读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其中 “认知失调” 这个概念让我很感兴趣,但初次阅读时只是一知半解。 于是我进行了深度阅读,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比如有些人在购买了某件昂贵商品后,会不自觉地寻找各种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购买决策是正确的,以此减少内心的冲突,我才真正理解了这个概念。 03 如何深度阅读 那我们该如何深度阅读呢?其实只需要做好三件事:寻找联系、发现冰山和多场景应用。我们先来看寻找联系。这一步就像是在知识的森林里建立起一条条小径,让我们能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自由穿梭,把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怎么理解呢? 寻找联系就是我们在看到某句话或者某个概念的时候,找到与之相关的例子去联系起来。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 “幸存者偏差” 这个概念? 它指的是人们在进行统计时,往往只关注到幸存者的信息,而忽略了那些没有幸存下来的样本,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感觉有点抽象,不太好理解。 但后来我联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个现象,一下子就明白了。 大家都知道,每年高考放榜后,媒体总是会报道那些高考状元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很多人看了就觉得按照这些方法学习就能成为状元。 但实际上,这些状元只是高考这场竞争中的 “幸存者”,还有大量没有成为状元但同样努力学习的学生被忽略了。 他们的学习方法可能各不相同,而且适合状元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通过这个生活中的例子,我对 “幸存者偏差” 这个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除了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我们还可以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阅读一本关于沟通技巧的书时,里面提到了倾听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这时我就想起了自己和朋友的一次争吵,当时我只顾着表达自己的想法,根本没有认真倾听朋友的观点,结果两个人越说越激动,矛盾也越来越大。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我能学会倾听,先理解朋友的想法,也许就能避免那场争吵。通过这个经历,我对倾听在沟通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好的理解,也记住了书中关于有效沟通的技巧。 寻找联系还可以帮助我们把不同书中的知识串联起来。 比如,我在阅读历史书时了解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后来又在经济学书籍中看到关于贸易顺差和逆差的内容。 我就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想到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中,中国输出了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在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也对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样的联系让我对历史和经济学的知识都有了新的认识。 再来说说发现冰山。“发现冰山” 是指很多概念背后,都有着庞大的知识体系支撑,就像海面上的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水下隐藏着巨大的山体。 如果想要真正理解一个概念,就需要学会追根溯源,探寻它背后的理论、原理等深层次的内容。 给大家举个例子,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说的是经过一万个小时的练习,就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说法,不少微信公众号也在传播这个概念。 但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这个表面的概念上,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其核心。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去寻找,就会发现这个理论最初是出自《刻意练习》这本书。
这才是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背后真正的知识体系。只有追溯到这个源头,我们才能明白,单纯的长时间练习并不一定能让人成为专家,还需要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 再比如说 “习惯养成” 这个概念。 我们都知道养成好习惯很重要,但很多人在尝试养成新习惯时,总是困难重重。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了解习惯养成背后的原理。 有一本书叫《微习惯》,里面提到习惯要从最简单的开始培养。 就像想要养成运动的习惯,不用一开始就给自己制定每天跑 5 公里的目标,而是可以从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开始。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背后,有着科学的依据。 从人类或动物养成习惯的过程研究中发现,当我们把一个行为分解成微小的步骤,降低行动的难度,大脑就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形成习惯回路。 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里,作者通过训练猴子的实验,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习惯回路是如何形成的。 猴子每次看到屏幕上有图形出现,拉杆就能得到果汁,久而久之,它看到图形就会产生对果汁的渴望,进而形成了惯性行为。 这就是习惯养成的底层规律。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再去培养习惯时,就知道要为自己设置合理的目标和奖励机制,让习惯养成变得更加容易。 最后,我们再说说多场景应用。多场景应用能让我们把在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真正发挥知识的价值。 因为深度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概念上,还要学会在不同场景中应用这些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它。 就好比我们学了数学公式,如果只是记住公式本身,却不知道在实际解题中怎么用,那这个公式就只是纸上的符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阅读也是一样,只有将知识应用到具体场景中,它才会变得鲜活起来。 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之前读了一本关于沟通技巧的书,里面提到了 “积极倾听” 这个概念,就是不仅要听对方说了什么,还要理解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并且给予积极的反馈。 刚开始,我只是明白了这个概念,但并没有真正掌握它。 直到有一次,我的朋友向我倾诉工作上的烦恼,说她在团队项目中总是感觉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很沮丧。 要是以前,我可能只是简单地安慰她几句。 但学了 “积极倾听” 后,我尝试运用这个技巧。我认真地听她讲述,不时点头表示理解,还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她更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等她讲完,我总结了她的感受,告诉她我能理解她的委屈。这次交流后,朋友说感觉特别好,觉得我真的理解她。 通过这个场景的应用,我对 “积极倾听” 有了更好的理解,也知道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该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个技巧。 还有一个例子,我学习了时间管理的方法,像番茄工作法,就是把工作时间分成 25 分钟的小段,每个小段之间休息一会儿。 我一开始只是知道这个方法,后来在准备考试复习的时候,尝试运用它。 我把复习不同科目的时间都按照番茄工作法来安排,每学习 25 分钟就休息 5 分钟。这样不仅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还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那么疲惫。 而且,我发现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学习,在处理一些繁琐的工作任务时也非常有效。比如写报告、整理资料这些工作,用番茄工作法能让我更专注,完成得又快又好。 多场景应用能让我们真正把知识变成自己的。 当我们在不同场景中运用知识时,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变成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技巧、提升自我的工具。 04 深度阅读的3个误区 最后这部分在给大家讲讲,深度阅读的误区。 在追求深度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不知不觉陷入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会影响阅读效果,还可能让我们对深度阅读产生误解。 了解并避开这些误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深度阅读,从书籍中汲取更多的智慧。 误区一:就是很多人认为深度阅读就是要从头到尾把一本书完完整整、逐字逐句地读完。 其实不然,深度阅读并非追求形式上的完整阅读,而是针对某个概念或知识点进行研究学习。 比如,当我们阅读一本经济学著作时,里面可能包含了大量的案例、数据和理论分析,如果我们试图记住每一个细节,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会因为过于关注细节而忽略了核心概念。 正确的做法是,当遇到对自己有启发或者难以理解的概念时,停下来进行深度思考,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实际案例等方式,深入理解这个概念,这样我们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掌握知识的精髓。 误区二:大家往往觉得经典的书就都应该进行深度阅读或者精读。 诚然,经典书籍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经典书都适合每个人在任何阶段进行深度阅读。 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经典,而在于书中的观点能否与我们产生共鸣,能否激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有所收获。 有些经典著作,由于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化差异等因素,可能我们在现阶段阅读时,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也无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这种情况下,泛读了解一下即可,等我们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更加丰富时,再去进行深度阅读,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误区三:也是很多人常犯的错误,就是认为深度阅读要记住所有内容。 实际上,深度阅读的重点在于理解概念,能够将书中的核心概念与生活中的多个场景建立关联,并灵活运用,这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比如我们阅读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不需要记住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案例,而是要理解像 “四象限法则”“番茄工作法” 这些核心概念,并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运用它们来提高效率。 当我们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时,即使记不住书中的具体文字,也已经达到了深度阅读的目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