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推出,首日上线50个城市,既定5月6日推广至全国的“淘宝闪购”,突然在5月2日早上官宣,提前4天面向全国消费者全量开放。4月30日,淘宝官宣,升级后的“淘宝闪购”,将联合饿了么共同加大补贴,全力围绕消费者提供最大优惠。仅仅过去2天,势如破竹的“淘宝闪购”增长迅猛,许多商家商品热卖,据新浪科技,淘宝闪购上线24小时内,奈雪的茶饿了么外卖订单同比暴涨超2倍。自4月30日“淘宝闪购”上线以来,许多分析认为,淘宝闪购走了一条“轻资产重协同”的路径,整合饿了么、盒马、天猫的即时零售资源,“淘宝的无限货架和多元消费习惯+饿了么完善的仓配和即时履约能力”快速形成新的组合拳,打造“电商+本地服务”的融合生态。新一届的外卖大战已持续多日,行业竞争不是为了内卷徒增消耗,而是为了创造新的增量,本地生活和即时零售,对于许多大厂来说,仍是一座有许多宝藏可挖掘的蓝海,但这已不是一个手携锄头便可挖出金矿的时代。AI的布局、地面网络数据的驱动、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洞察、商家服务的升级......谁能优先实现每个环节的精准匹配与高效协同,谁或可成为新的“赢家”,在这方面,阿里是有底气在的。这场外卖大战,无疑将成为新的行业拐点,正如《权力的游戏》中所说:“混乱并不是陷阱,混乱是新的阶梯。”高调入局,淘宝+饿了么不仅要“抄底”,还要在战略上先行一招。在我看来,淘宝闪购的推出,在战略上是“一鱼三吃”。回顾这次外卖大战的根源,其实并不在外卖,而是在于“即时零售”。京东做外卖,是对冲美团即时零售的高歌猛进。今天的市场,是一个供给过剩的市场,这样的市场里,最大差异化在于服务,而服务里最能让人有感知的,其实就在于配送。电商物流再快,快不过即时零售,快不过以外卖业务延伸出来的即时配送体系。这个体系,将成为未来所有零售巨头们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问题是,做零售的玩家很多,有这个能力的有且只有三家,饿了么是其中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饿了么携手淘宝闪购的业务协同,就有了更大的战略价值。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是,2024年,我国零售行业的线上渗透率达到了32.5%,也就是说线下渗透率仍然有近七成。这是一个反直觉的数据,今天电商行业这么发达,为啥线下渗透率依旧这么高?原因很简单,线下买了商品直接就能拆包装。线上买东西,“快”这个体验非常影响用户心智。我一个经常网购的朋友,用淘宝闪送买个手机充电器,30分钟送货上门,顿时惊为天人。二来,淘宝供给+饿了么即时配送的比较优势凸显,进可攻退可守。市面上有大规模即时配送能力三家中,其他的两家,要么是还在完善配送能力,要么是货的供应不够丰富。只有淘宝+饿了么的能力是最全面的。也因此,淘宝+饿了么“退”可巩固外卖市场的壁垒,“进”可打开即时零售业务增长曲线。战略上可选择的空间足够大。这为后续的业务,带来了足够的比较优势。怎么用好这个比较优势,很关键。业务协同之外,这“第二吃”,在于强化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的核心壁垒。外卖作为本地生活的核心壁垒,含金量其实一直都在提升。因为外卖不仅仅是个流量业务,更是个战略业务。要理解饿了么出招的真正奥义,还得放在阿里战略,和本地生活这个大赛道来看。去年6月份,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对话摩根大通北亚区董事长曾经表示:(饿了么)这种基础设施是高壁垒、战略性的,阿里不需要重新在线下投入大量资源,即可快速切入即时零售战场。由此不难得出一个判断:大零售、本地生活竞争越激烈,外卖业务的生态位就越重要。与其说外卖是一项业务,不如说是一种巨头才有的“底层能力”。这种底层能力不可复制,而且能持续产生复利。即时零售市场的快速增长,就是这种复利的一种体现。饿了么2008年首次上线,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所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已经很完备了,基础设施的能力也已经很完善,时间其实就是最大的壁垒。这就是淘宝+饿了么入局的“第三吃”:巩固大消费领域的基石。任何行业的发展变化,都脱不开时代的底色。搜索如此,电商如此,外卖亦是如此。眼下来看,拉动大消费领域的活力,对于激发社会经济活力意义不言自明。什么叫“有效供给”?说穿了就是“好商品、好服务”。外卖赛道也好,整个电商赛道也好其实不缺需求,缺的是好的商品好的服务。零售业、服务业主体是大量中小商家,服务业要升级,零售业要提效,最终还是靠阿里这样的巨头来牵引方向。也因此,饿了么作为阿里生态中的即时配送基础设施,生态位很关键。4月30日,饿了么推出“饿补超百亿”,也是一步“妙手”。这一步妙就妙在饿了么甩出“王炸”是舆论交锋之后。饿了么看透了一点:舆论场的口水仗骂得再狠也不能产生价值增量。深耕外卖行业这么多年,饿了么明白真正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的,还是在于业务。舆论场上品牌骂战再爽,于用户而言不是真正的价值。人心是一杆秤,你看,微博评论区最能代表用户心之所向。 这次饿了么推出“饿补超百亿”,也是把外卖行业拉回业务较量的正轨,大家停止骂战,都回到业务上来,为用户创造价值。存量市场里,能给用户带来价值增量才是王道。汽车市场进入存量市场近十年了,比亚迪为啥这么得人心,就是因为给用户带来了价值增量。饿了么后手出牌,还有一个原因:把流量价值发挥到了最大化。本地生活造流量容易,怎么承接住流量,把流量的价值最大化才是关键。外卖的核心消费人群,很多都是重度互联网用户,所以外卖行业从来不缺话题度。之前外卖赛道打得火热,很多用户其实一直在默默关注饿了么什么时候入场。从抖音入局本地生活,到京东入局外卖,行业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本身就是一波天然的流量。怎么把这波流量的价值挖掘出来,并没有一个特别成功的案例。这次饿了么入场,行业热度无缝承接业务,真正把这波流量用了起来。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此前参战的双方补贴已经力有不逮。大战硝烟仍在,话题流量势能仍在,这个时候以业务端切入,是最优解。接管战场的态势就有了,饿了么需要考虑的就是怎么牢牢把握这个态势,然后通过自身的业务能力,把用户价值再放大。“饿补超百亿”甩出“王炸”背后,饿了么有一整套能力体系在支撑。未来三年,饿了么坚定“1+2”长期战略。其中“1”代表饿了么要做健康增长、更懂消费者的到家餐饮平台,“2”则代表专注建设好“符合饿了么特色的即时零售”以及“面向市场价值延展的即时物流网络”两个新赛道。饿了么研发的AI Agent“全息盾”系统,用AI服务商家、骑手,推出骑手AI助手“小饿”,让骑手跑单更省心、更安全。此外,饿了么推出“五个一”综合性服务保障,服务骑手休息、就餐、用电等关键小事。正是有了这些能力做支撑,饿了么才能更高效地服务商家、骑手,提升行业效率,给用户带来增量。“饿补超百亿”依靠饿了么能力体系,同时也是这个能力体系的“放大器”。以“饿补超百亿”为牵引,既可以激活平台沉淀流量,也可向外找到新增量。外卖这个生意,本质还是个互联网生意,流量变现是核心逻辑,业务端竞争来竞争去,争的不就是谁获取流量更有效,谁转换的订单效率最高?当然,流量是一方面,外卖的战略内核,还是在于做好供给。今天的本地生活领域,真正的稀缺性不在于流量,而在于供给。我自己也常点外卖,亲身感受到一个变化,身边很多朋友点外卖第一诉求就是健康。怎么能做好健康外卖?还是得靠平台的能力。饿了么上线的AI能力可以高效识别品牌侵权、违规商品、虚假门店等风险点,把用户点外卖的“健康、安全”焦虑降到最低。这么一复盘下来,不难理解饿了出招背后的用意:“饿补超百亿”下场,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进场“抄底”。外卖行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订单高峰时段其实是在夏天。这个细节说明,饿了么这波进场“放大招”,不是一时的决策,而是与自身业务节奏紧密结合。从业务上考虑,此时开启补贴效能会更高。用户端,经历了“红黄大战”,也需要一个力量,真正让行业重新关注用户的消费体验。外卖是个高频的规模化生意,又是服务业,只有真正把体验做好,复购率才能上得来。饿了么“抄底”的真正要义也在于此。饿了么抄底的不仅是流量,更是业务端复购增长的势能。接下来,饿了么和淘宝业务上的动作更有看头。外卖对于即时零售的价值无需赘述,而即时零售连接的,是普天之下的商户。这个时候,外卖其实成为巩固大消费领域的基石。随着我们的产业升级逐渐完成,智能化技术越来越普及,以先进工业为基础,发展服务业是一条再清晰不过的路径。这条路,阿里已经走在前头。时代之下,外卖的繁荣只是开始,大消费的增长之路上,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