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清明假期最后一天,天气依旧晴朗,女儿吵着要去放风筝。但是她上午有游泳课,于是我答应她下午陪她去。中午吃完饭,本着假期主要任务是睡觉原则,我们一直午睡到3:30才起来,收拾收拾,再走到家对面的公园,等开始放风筝时,已是下午4点多。关于如何放风筝,我们俩都不太会,慢慢摸索着,感受到线的力量时,就放线,反之则收,风筝终于飞起来了。 慢慢地,我们到了一个空旷的地方,风筝也朝着太阳的方向越飞越高,没有树荫的遮挡,强烈的阳光照射着女儿睁不开眼,她.忙用手挡住眼睛。我心想:哎呀,这可怎么放风筝呀?突然,脑中闪过一句诗:忙趁东风放纸鸢。对呀,这时候刮的可是东风呀,那势必会把风筝吹向西面,而此时又正赶上太阳西下。失策失策,只想着睡够了再来放风筝,怎么忘了这个基本常识。其实,我每天上下班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住东面,我的单位在西面,很幸运,我每天上下班都刚好背对着太阳,每每这时,我都会想着住西面开往东面上班的挺惨的,每天要两次面对太阳直射刺眼睛的问题。 ![]() 女儿说:妈妈,下次我们可以戴个墨镜!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我问,还可以怎么办?我们还可以换个时间,上午来放风筝就不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了。我想: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现实问题吗?而且还是一个简单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数学的“位置与方向”和科学的“太阳东升西落”,或者还可以算上语文的“古诗词”中春天刮东风知识。 现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很热,方案和课标都在强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综合的,复杂的,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就是需要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的。因此,方案中明确写道,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0%是底线,实际上的要求则更高,最好都能用跨学科学习方式开展教学。但是如果都以这样的方式,如何实施困难重重。因此必须要以某个学科为主,融合其他学科。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安排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并进行了重新编写,提出“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等。”“在数学学科中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目的之一是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增强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整体认识和深度思考。” “跨学科主题学习本质上是一种问题解决类活动,学生将在感兴趣的真实情境、现实问题中,通过观察、推理、设计、操作、表达、探究等具身活动,使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应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应用意识及创新能力。” ![]() 根据书中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不是几门不同学科的简单组合。以前,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例子,比如“轴对称”要把它做成跨学科,于是出现数学老师教“轴对称”知识,音乐老师教蝴蝶飞,美术老师教剪纸。又或者是围绕某个节日主题布置假期作业,语文作业写爱国作文,数学作业丈量国旗,美术作业画国旗,音乐作业唱国歌……美其名曰“跨学科作业”。显然,这两个例子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因为它并不是一个真实现实问题,也不存在自觉去综合调用各学科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它是人为的、被动的跨学科,是为跨而跨,这样的活动并没有增强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整体认识和深度思考。 个人会更倾向认为以数学学科为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其实质就是一个数学建模活动。除了教材中提供的这些案例,我们也要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基于现实问题去设计数学建模任务。再回想今天的放风筝,我们可以怎么设计跨学科建模任务?比如,可以描述现象,提出什么时候放风筝合适?让学生自己去建模解决问题。 如果从命题角度,像今天的放风筝,根据下图可以设计:已知小女孩的身高是124厘米,估测出风筝飞得有多高?学生需要实际测量,调用比例知识来解决问题。更开放点也可以不告知身高,只告诉二年级学生,让学生自己建模。 ![]() 又或者根据下面这张照片,估测小女孩放风筝的时间,估测风筝飞得有多高等问题?这就更复杂了。任务都还没有细致思考,只是今天放风筝的一点感悟,做个简单记录。其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我们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培养跨界思维,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