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見青山。

 ha888cz 2025-05-02
图片
图片
文字丨誰最中國
首/封图丨@暮十川

「山」,是不论时光岁月如何变迁,巍峨伟岸的形象始终立于我们心中的存在;是我们脑海中集宏大、神秘、壮阔、秀美、坚韧、崇高等一切正向形容词于一身美好的象征本体。

它是自然的产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我们精神的寄托。

古人常在登山后获得心境上的转变、促而诗兴大发,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名诗佳作;现代人登山多为亲近自然,祈盼通过攀登高山来促进身心健康,祈愿在山间觅一份清静,寻一个自己。

图片

古时交通多有不便,人们行远路时免不了需要翻山越岭辛劳一番。

韩愈从徐州去往洛阳,与尉迟汾等三两好友一同行至洛阳北面的惠林寺。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摘选自《山石》全文后四句)

他走在路上,察觉山石虽然峥嵘险峭,山路狭窄像羊肠,但是山花烂漫,水流潺潺。看见这等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一路的辛劳又好似根本不值一提,人生就应该如此刻般徜徉在山水间自由自在。

图片

在清风的吹拂下,韩愈脑中灵光乍现:“哥几个官场世俗多束缚,不如我们一同归隐在这惬意的山水间,过一种清心静气的生活岂不美哉”?

韩愈也因山生情,因山会意,在山中将自己先前在官场上的不如意顺风'一扫而空’,写出了这首气势遒劲,风格壮美山水游记——《山石》。

当然,要说古人爱山,庐山与泰山必是不能少。

据《庐山历代诗词全集》统计,古时文人墨客以庐山为背景创作的诗词高达16293 首。而泰山历代先贤赞咏泰山的诗作亦达上万余首。

若是将因山而创作的诗看成一座高塔,数以万计的诗篇是砌成这座古塔的砖石,那庐泰两山定是最为重要的基底。

图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在庐山惊喜地见到了人间的“第二个春天”,千年后,90后作家万特特在书中写道:“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不必焦虑有人比你提前拥有二者其实并无关联但又好似无意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温柔对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透过不同的角度看到了稳如磐石一般的庐山竟也会如此变幻莫测,让人琢磨不透;李白一首《望庐山瀑布》更是将庐山推向了大众视野,这首诗也成为了庐山的重要符号,奠定了庐山的文学地位。

图片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称赞源源不绝,它亦是人们心中最神圣、最雄伟的名山之一。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李白登上泰山的天门处,豁达的情绪随山间清风拂面而来。

杜甫青年时游历至泰山,被壮美的景色所吸引,泰山激发出他的创作灵感,故而写出了那句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让杜甫进士落第后郁闷多时的心境豁然开朗,杜甫也借泰山抒发出了自己的胸怀与抱负,重新拾回那份风发意气。

古人赞颂「山」的诗作不计其数,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更是以山水开创出体系,为后人歌山咏水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与启示。

山中自有诗意,每一篇与山有关的诗都是文人与山产生的情感联结。他们看山而写诗,也因山而释怀。

图片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泰山——哪怕沧海变桑田,任时间流转,它始终以崇高的形象稳稳矗立于中国人的心中。

《诗经》在《鲁颂・閟()宫》中就有描绘泰山雄伟景象的诗句,秦始皇及后续多位皇帝于泰山封禅,更是为泰山渲染上浓厚的神秘色彩。

图片

图|小红书@自然赠予你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国民间信仰文化中创造出的山神,亦赋予了山一定的神性。山有灵,人有情,世世代代不少人于山中修身养性,试图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深山居隐士。普陀山普济寺、峨眉山报国寺、五台山显通寺、嵩山少林寺众多千年古寺亦是建于深山之中。
山中宁静清幽,景色优美,好鸟相鸣花香遍地,最是适合禅修之人隐居求志。
图片
「延青水榭吟诗舫,饮渌山庄斗酒场。」古人还爱于山间设立亭台楼阁,时不时邀上三两好友在这种天高云淡、曲水流觞的环境中举杯共饮、吟诗作对。
绿水青山将人间苦恼接连化解,人们频频前往山间或只为修一颗禅心,享一刻雅致,过一段惬意人生。

图片

雨后的庐山,云雾缭绕,白烟袅袅。呼吸进肺腑之间的空气散发出沁人的清新。

远远望去,青黛色的山体与轻纱般的薄雾像春日绕着古树肆意生长的藤蔓一般,二者缠绕不休,再难剥离。

不一会儿二者便勾勒出了一幅空灵飘逸、淡雅朦胧的山间水墨画。

图片
图|小红书@Xuqser(土澳版)

黄山冬日的雾凇在暖阳的折射下冰莹剔透,长白山的天池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武功山夜晚星河璀璨,天山山脉峰峦重叠、气势磅礴,日照金山光芒耀眼……

与山相关的美景,想必只有我们亲自前往探索,才能明白究竟能有多壮观、多梦幻。

图片

保持着快节奏运转的现代社会就像是一辆始终驰疾在高速公路上的列车。列车上旅客们总是着急抵达下一站站点,因此往往错过了旅途中美不胜收的窗外风景。

高压快节奏的生活环境,让人与自然的接触被压缩到微乎其微。在钢铁森林里面生存太久,人的精气神常常在无知无觉中被吞噬殆尽。

其实人与植物一样,需要进行'光合作用’才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当意识到太久未接触自然而感到沮丧时,不少人开始选择登山这一项活动。

图片

图|小红书@小七📷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山的魅力经久不衰,登山也是一种性价比超高的信心建立方式。只要努力向上攀爬,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正反馈。
高耸入云的山巅,是人们向上攀爬的目标;登山是人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方式;望云海、观日出,是独属于人们与山的浪漫。

攀高山而上,可激发自己拥有的无限潜能;踏山顶而立,可享受'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自由与自在。

图片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山间,人们领悟到:失意与得意,束缚与自在,或许就在一瞬转念间。
「关山初度路犹长,风雨多经志弥坚。」山的存在让人更加坚实笃定,「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人的出现又让山增添了立于人间的生气。
图片
图|小红书@小七📷
山见证了千年时光岁月的沧桑巨变,承载了人世间无数的故事与盛大的情感。
山与人的同频共振,像是宇宙间的一种'能量守恒’;山与人的关系,用辛弃疾以青山为知音写下的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许最为恰当,也最是合适。
*五一小长假如期而至,欢迎大家评论区与我们互动留言~分享假期去哪儿游玩了,都有什么感想呢?

编辑丨青云

-特别鸣谢摄影师-

@暮十川、@Xuqser(土澳版)@小七📷、@自然赠予你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