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0年“五一”前夕,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位身穿工服的劳模,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在主席台上宣读了致全国工人阶级倡议书,并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奖章和证书。 这名劳模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第二铸造厂的工人李黄玺。时年50岁的李黄玺,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通过持续学习,成长为一名掌握高精尖科技、驾驭世界最精良设备的高级技师。 李黄玺是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时代的产业工人的代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汽面对世界汽车工业新技术挑战、开启新的创业旅程的发展新阶段。 ![]() ![]()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正是靠着改革开放,不断打破束缚思想的桎梏、扫除阻碍发展的藩篱,中国开启了新的壮阔征程,开创了新的前进道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走向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新天地。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1979年起,一汽先后开启了“换型改造、工厂改造、垂直转产”“上轻轿,实现体制、产品和市场结构转变”“干自主,做大做强一汽自主事业”等多次攻坚战。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一汽用33年的艰苦努力,脱胎换骨、涅槃重生,完成了对自我的重塑。 在产品结构上,一汽甩掉了“老解放30年一贯制”的落后帽子,从单一卡车转向“中、重、轻、轿、微、客”并举,诞生了J6这样的第一款自主创新、代表中国走出国门的高端商用车,号称“一代神车”。 市场格局上,一汽产品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拿下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企业结构上,实现了由单一工厂体制向集团公司体制转变,走出一条自筹资金、盘活存量、内涵扩大经济规模的路子;资本机构上,由单一国有资产转变为多元资产结构。期间,一汽进入世界500强,2012年居第165位。 ![]() ![]() 1978-2012年是一汽学习创新、勇创新业的时期。在这33年里,一汽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李黄玺这样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比如中国汽车行业传奇人物耿昭杰,在金属雕刻上做到“人刀合一”的李凯军,带领一汽无锡柴油机厂走出低谷走向辉煌的蒋彬洪,“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时代最可爱的人”于永来…… 在这个阶段,一汽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得到发展,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积极投身一汽的学习创新、勇创新业中,为一汽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初步统计,从1979到2012年,一汽集团产生了17位全国劳动模范。 ![]() ![]() 从年龄看,他们在获得该荣誉时,大多处于四五十岁这个年富力强的阶段。其中,最年轻的全国劳模为时任一汽总经理、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竺延风,他在2000年39岁时当选全国劳模;最年长者为时任一汽解放公司无锡柴油机分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蒋彬洪,2005年当选全国劳模时61岁。 从职务看,这17位全国劳模大多来自管理岗,代表人物有一汽集团原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耿昭杰,一汽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后任集团总经理的许宪平等;也有一批来自技术岗,如一汽集团高级专家潘春胜,铸造二厂工人、高级技师李黄玺等。 这一阶段,还有35人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183人次获得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他们大多是在一线成长起来的技术尖兵和管理者。 ![]() ![]() ![]() 以这些技术过硬、综合能力强的劳模先进为代表,在他们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一汽人在33年的学习创新、勇创新业时期里,克服技术不足、资金匮乏等重重困难,在改革浪潮中迎头而上,永争第一,掀开一个又一个发展新篇章。 ![]() 1991年,一汽铸造二厂即将迎来全部生产线开工剪彩仪式。此前半个月,车间2号造型线出现主机和精密带不同步现象,国外专家远程诊断,但问题一直无法解决。最后,车间工人李黄玺对照图纸连续工作3个晚上,找出了故障原因,工厂得以如期剪彩开工。 2003年,一汽铸造厂接到一项“硬任务”——打造一套用来生产重型汽车变速箱中壳的模具,这是一汽首次自主研发制造的模具,质量要求高、工艺超复杂、工期短,无论是复杂度还是难度,都是当时国内最大的。33岁的模具工人李凯军大胆创新20多种操作方法,成功破解了难题…… ![]() ![]() ![]() 一汽的学习创新、勇创新业时期,正是中国开始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知识和人才开始成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一时期的一汽,以李黄玺、李凯军、潘春胜、罗笔辉、杨桂江等为代表的新型知识产业工人,有技术,敢于创新和挑战技术权威,在关键节点上突破核心技术,推动企业突破技术障碍、实现转型,迎来新发展。高素质人才是一汽在这一时期打赢一场又一场攻坚战的关键。 因此,这一时期的全国和省部级劳模先进人物,有很多是知识型专家和工人,他们勤于学习,善用知识武装自己。 其中,有一部分专家是科班出身,从高等院校毕业后进入一汽,如集团高级专家潘春胜毕业于长春机械工业学校;集团原副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主任李骏为吉林工业大学汽车系内燃机专业学士,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 也有部分劳模没有接受高等教育,在工作后通过业余学习,成长为知识型技术专家,此中最典型的是李黄玺,还有如模具设备厂的李凯军从一汽技工学校毕业后,自学了本科,成长为吉林省首个工人出身的高级专家。 在一汽的多次转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外汽车制造企业的竞争和挑战,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正是以李黄玺、李凯军、李骏等为代表的技术专家,不断攻克技术重重难关,使一汽产品实现大跨越,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 相比创业成长阶段,一汽在这一阶段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学习创新、勇创新业,对管理者的要求更高——既需要有国际化的前瞻视野、管理学家的雄才谋略,更需要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勇气,还需要在员工中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才能掌好一汽这艘大船的舵,在大风大浪中闯出来。 事实是,一汽的管理者经受住了挑战。在这个阶段的劳模先进中,从集团到分公司的管理者占了一定的比例,这是与创业成长阶段的另一个不同点。 ![]() ![]() 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耿昭杰是一汽的标杆性人物,在1980年代顶着巨大的压力,带领一汽在不停产、不减收的情况下,毅然采取单轨换型、垂直转产的做法,成功完成换型改造。他提出“从中高级轿车起步轻轿结合、挡住进口、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最终达到30万辆经济规模”的发展战略。 耿昭杰执掌一汽14年,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前瞻的布局谋略,带领一汽在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等方面转型,成为全面发展的特大型汽车生产企业集团,还扩大解放牌卡车制造基地,建立捷达、奥迪、红旗生产基地,进一步强化了一汽是汽车工业“老大哥”的地位。 汽车市场风云诡谲,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多维度的,既要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还要与之配套的管理机制,这对企业管理者的能力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继耿昭杰之后,竺延风接过接力棒,一汽在这位战略型管理者的接力引领下,顺利完成新的转型,实现涅槃重生。 ![]() 由工厂体制转向公司集团体制,但一汽人保留了“心系一汽”“爱厂如家”等价值理念。许多劳模先进把这个理念发扬光大,以企业发展为己任,将自我价值与一汽发展联系在一起,“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岗位上发扬主人翁精神。 原专用机床厂大件车间镗工一班班长郑荣春,年近花甲,身患严重腿部静脉曲张,仍坚持每天早到晚退,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1987年献工781小时,完成工时7046.5小时,相当于一年干了3年的工作量,被称为“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在物流、幼儿园、仓库、高专等部门,还有一些省部级劳模先进人物像郑荣春这样长期兢兢业业。 ![]() ![]() ![]() 这个阶段的榜样中,还有勤勤恳恳维护公司利益的一汽职工。 供应处采购员李德奎在担任钢材采购工作20年里,每年都为一汽采购催回几万吨钢材,节省采购资金数千万。热电厂原厂长王金歧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仅1986年就节煤1万多吨、节电300万度、节水16万吨,价值达三百多万元。 在铸造厂、解放公司、动能等单位,还有一些类似对工作精益求精、一心为公司谋利的劳模先进。 这是老一代建设者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代代一汽人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自觉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翁,与一汽共进退。 与前25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相比,1979-2012年的一汽,经历了从大到强、从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型,靠的是理性战略、全面布局、资源整合。 回顾这一时期各劳模先进的事迹,也是在重温那段打破自我重新出发再创业的历史,体味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一汽人敢闯敢干的魄力,攻克技术难关、挑战世界汽车工业新技术的勇气和决心,和“争第一、创新业”的企业追求。 这些榜样的坚韧奋斗,让一汽无愧于共和国汽车长子的使命,勇担经济和社会发展重任,争创中国汽车行业第一。 |
|
来自: 新用户5657qPk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