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观佛 以天喻心 ——峨眉山万年寺楹联诠释 万年寺,始建于东晋,原称普贤寺。是峨眉山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唐乾符三年876慧通禅师重建,易名白水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时,神宗赐额“圣寿万年寺”,简称万年寺。被佛教界称就峨眉山三宝(佛、法、僧)之法宝,即诸佛的教法之地......现有山门、弥勒殿、观音殿、般若堂、毗卢殿、无梁殿、巍峨宝殿、大雄宝殿等,其间有花园、亭榭、水池等,其“白水秋风”为“峨眉十景”之一。 在整理万年寺历代楹联时,发现一旧联,以禅意入墨,颇具空灵气象,堪称当代禅联之佳作。联文: 清香满座佛入定; 明月出海天为高。 据载由刘孟伉先生所拟写。刘孟伉(1894—1969),原名贞健,字孟伉,别号艺叟,土家族,四川云阳人(今属重庆云阳县人)清水人,著名书法家、诗人,誉为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1938年起相继任中共万县中心县委委员、云奉南区区委书记,后任川东游击队政委及七南支队队长,1950年8月由万县调北碚任川东行署副秘书长,1959年调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代表作品有《杜甫说解》《冷桐花馆词抄》《庚辛堕稿》《冉溪诗稿》《刘孟伉诗词选》。 上联:清香满座佛入定; 清香:特指佛前供香,暗合佛教“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自身成就之五种功德法,象征修行者内外清净。以香气弥漫暗示佛法浸润人心,呼应《楞严经》“香严童子闻香悟道”典故。 满座:法会之最终日也,亦指列座之全体而曰满座。联中既可实指佛堂禅座,亦虚指修行者身心境界。明·刘叔让《 送吴素斋还淮安》“半窗晴日闲观易,满座秋风静鼓琴。” 佛入定:佛教术语:入于禅定也。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曰入定。指佛陀进入深度禅定状态,《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其中“入定”表面静止,实则暗含“定中生慧”的修行进阶,呼应《六祖坛经》“定慧一体不是二”思想。 上联的含意:以嗅觉感开启禅境,佛前香雾缭绕喻示佛法遍熏,坐中佛陀入定象征超越尘嚣的至静境界。即以人观佛。 下联:明月出海天为高。 明月:双重象征:既指自然天体,更喻指佛性本心,化用《华严经》“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之喻。也就是说,明月象征禅宗所追求的内心清静和空明。例如,唐·皎然的《水月》诗中写道:“夜夜池上观,禅身坐月边。虚无色可取,浩浩意难传。”这里的月亮象征着禅心的洁静无污。 出海:描绘月升海面的磅礴气象,暗含“真如突破无明之海”的佛理。与上联“满座”的封闭空间形成强烈对比,体现禅悟境界的无限拓展。 天为高:通过“海—月—天”的垂直空间延伸,隐喻修行者破除我执后达到的“心包太虚”境界。以“何为高”的留白引发思考,暗藏禅宗公案机锋,如赵州禅师“庭前柏树子”的截断式应答。同时,也类似于宋·别峰禅师《颂古》诗句:“水因有月方知静,天为无云始觉高。独坐孤峰休更问,此时难著一丝毫。” 下联的含意:以觉视感开启禅境,借海上生明月的壮阔景象,暗喻心性觉悟如月破云海,以“天为高”递进式强调佛法无边的精神高度。即以天喻心。 全联浓缩了禅修三境:1、“清香”净染(戒香修身)→ 2、“入定”凝神 (定心观照)→ 3、“月出”明心(慧月破妄)。“佛入定”对“天为高”:主客关系巧妙转换,前者以人观佛,后者以天喻心,形成“由定生慧”的修行闭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