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丙号券” (7) 前文讲了伪满洲中央银行“丙号券”十元纸币,咱再接着讲百元纸币。 一、“丙号券”百元纸币有啥特点? 1、纸币面值大,发行周期长。 通常情况下,新政权发一套货币,并非一次性发完,而是先发小钱,后发大钱。 伪满洲中央银行亦如此,“甲号券”首枚是最小面值的五角纸币。 ![]() 时隔7个多月,最大面值“百元券”才面市。 ![]() “乙号券”百元纸币发行较晚,距最早发行“五角券”,约有两年半时间。 “丙号券”中最大面值的“百元券”,发行得更晚。在第一枚“五角券”发行三年后,才开始发行。 ![]() 显然,“丙号券”百元纸币是“甲乙丙”三套纸币中发行最晚、周期最长的一张纸币。 2、“丙号券“百元正面图案与“乙号券”相同。 如果对比“乙号券”和“丙号券”百元纸币,你会发现其正面图案几乎一样。 ![]() 区别在于整体色调变深。其中,票面中心“凤凰”暗影部分,颜色变化较明显,由“绿色”变成“淡青色”。 ![]() 还有,底部“兰花”图案也有改变,颜色由“淡灰色”变成“浅褐色”。 ![]() “丙号券”百元正面“印版”没变,仅在套色印刷时改变了颜色。 3、“丙号券”百元背面“换版”了。 “丙号券”百元背面图案与“乙号券”相比,完全变了。 ![]() 不仅票面颜色变了,设计图案也变了,说明这张纸币背面换了“印版”。 二、“丙号券”百元纸币为啥延续“乙号券”正面图案? 前面文章介绍过“乙号券”百元正面图案,左侧为“哈尔滨文庙”,右侧是“孔子像”。 ![]() 我认为,伪满洲中央银行所有纸币,“乙号券”正面图案设计最完美。理由如下: 1、“甲号券”图案设计“不接地气”。 下图是“甲号券”五种纸币正面图案,除“五角券”外;其余基本雷同。 ![]() 尤其是“一元券”和“十元券”,不仅图案相同,连票面颜色都几乎一样。 要知道,货币流通中两种不同面值纸币“顺色”,是钱币设计大忌,人们很容易花错钱。 例如,第三套人民币“背绿”一角,就曾出现这一问题。 1962年版一角纸币,背面图案花卉边缘为绿色,与同期发行“二角券”背面图案“顺色”了。 ![]() 流通中发现,该纸币经常与“二角券”混淆。为此,人民银行又重新发行新版“棕色”一角券予以收兑。 ![]() 所以,这种背面绿色“一角券”流通时间很短,存世量非常少,市场价格也是一路走高。 ![]() 正是这种一角纸币稀缺性,使之得了一个雅号“背绿一角”。 2、“乙号券”正面图案设计合理。 “乙号券”设计,一改“甲号券”图案单调和“顺色”的毛病,以不同人物和色彩,区分各种面值的纸币。 ![]() 为防止一元券与十元券“顺色”,将原“一元券”票面的黄色改印成绿色。 ![]() “一元券”和“百元券”中心部分都是“绿色”,也“顺色”了。 ![]() 但因二者图案、尺寸差异很大,不存在混淆问题。 3、“丙号券”正面图案仅为“乙号券”的延续。 “丙号券”五种纸币正面图案均没有创新,与“乙号券”相同。 ![]() 仅在套色印刷时,“丙号券”票面颜色略有变化,不仔细看,没啥区别。 例如:拿一张“百元券”,看正面图案都是文庙和孔子,你很难分清是“乙号券”,还是“丙号券”。 ![]() 只能依据背面图案是“牧羊图”,还是“粮仓”加以区分。 我猜测,从1935年发行“乙号券”至1945年伪满洲国倒台,伪满洲中央银行没再更换“乙号券”设计的正面“印版”,就是源于“乙号券”的完美设计。 三、百元券“孔子像”为啥与一元券上的不一样? “丙号券”纸币人物头像有三位:孔子、孟子和财神,都是中国人熟悉的历史名人。可见,日本设计师也在揣摩伪满洲国民众心理。 ![]() 如果我不讲,大家能分辨出上图四位人物头像都是谁吗? 你兴许能猜到“五角券”和“五元券”人物,“一元券”和“百元券”可就不一定了。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五角券”上“财神爷”刻印得最像。 ![]() “五元券”上人物图案,也比较符合人们熟悉的“孟子”形象。 ![]() “一元券”和“百元券”上人物比较难认,据专家考证,两位都是“孔子”。 ![]() 若非有凭有据,我怎么也不相信这两个白胡子老头儿就是“孔子”。 ![]() 难怪多年以来,这两种纸币人物头像考证困难,争议颇多。 令人好奇的是,两张纸币上“孔子”形象居然还不一样,除白胡子外,其余都不像。 ![]() 这是咋回事儿?据我分析,主要是日本钱币设计雕刻师加藤仓吉对中国历史人物“孔子”认识偏差所致。 ![]() 康德二年(1935年)设计“乙号券”五角纸币时,加藤仓吉觉得“财神爷”头顶“双翅纱帽”,很讨人喜欢。 他在康德四年(1937年)设计“一元券”和“五元券”时发现,“孟子”也常戴一顶“士人帽”,学名“章甫之冠”(即商代流传下来一种礼帽),显得非常绅士。 于是,他顺势给“一元券”上的“孔子”也扣了顶“帽子”。 ![]() 可能是“一元券”发行后,反馈的信息是,各庙宇供奉的“孔子像”都不戴“帽子”。没办法,只好等机会补救。 康德五年(1938年)设计“百元券”时,这位设计师就把“孔子”那顶“帽子”摘了,将免冠“孔子像”刻印在百元纸币上。 ![]() 有朋友会问,孔子和孟子同处战国时期,相差不到180年,又都是山东“士子”,为啥“孔子”不戴帽子,而“孟子”却顶着一个“礼帽”呢? 当年以“孔子”的“士子”身份,也应该戴顶“礼帽”。 据《礼记·儒行》:鲁国君哀公曾询问“儒服”问题,孔子应对说:“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 ,冠章甫之冠。” “逢掖”是古代读书人穿的袖子宽大衣服;“章甫”为古人戴的一种礼帽。“逢掖之衣”与“章甫之冠”合在一起,“逢掖章甫”即古代儒生穿着代名词。 ![]() 孔子对鲁哀公说自己“长居宋 ,冠章甫之冠。” 可见孔子原本是戴“帽子”的,只是为了谦和亲民而坚持不戴这顶“礼帽”。 岂不知,古代也“以帽取人”,这位没戴“章甫之冠”的孔子,曾被围困在陈蔡之地达七天之久,差点被饿死。 ![]() 当下也一样,戴顶“帽子”,别人会嫉妒你,凭啥比我强;没有“帽子”,人家又笑话你,混的不如我。“气人有,笑人无”,唉,人难做呀! 这么说,孟子平时也可能像先师孔子一样,不戴这顶“礼帽”。 ![]() 仅在周游列国、四处游说等正式场合,才戴上“章甫之冠”。 我觉着,日本设计师加藤仓吉是被五角券“财神爷”头上那顶“帽子”带沟里了,被动地设计出两个不一样的“孔子像”。 四、“丙号券”百元纸币背面为啥换成“粮仓”图案? 康德五年(1938年)发行的“乙号券”百元纸币,背面图案是“牧羊图”。 ![]() 可是,康德十一年(1944年)换版发行“丙号券”时,原来“乙号券”背面的“一群羊”换成了“粮仓”。 ![]() 这一变化,应为“满洲中央银行”顺应社会形势的一项重要举措。 1、伪满洲中央银行纸币上民族文字是“满文”还是“蒙文“? 在这儿说纸币民族文字,与“丙号券”百元纸币更换背面图案有关系吗? ![]() 你别说,还真有点关系。前年,有位微友与我探讨伪满洲中央银行纸币上民族文字问题。 ![]() 我原以为纸币印的是满文,《百度》AI也说“伪满洲中央银行纸币上的文字是满文,而不是蒙文”。 ![]() 这位微友告诉我,纸币上民族文字是蒙文,而不是满文。 ![]() 我不懂满文和蒙文,就把印有蒙文“蒙疆银行”纸币与“满洲中央银行”纸币放一起比对,发现两种纸币虽然民族文字字体不同,字形则高度一致。 ![]() 由此推断,二者是同一种文字,微友说法是对的。 对于微友提出伪满洲国是“满族名义的地盘,为什么不用前清的文字”问题,我回复如下: ![]() 与微友交流使我获益匪浅,特别是弄清楚伪满洲中央银行纸币印制蒙文一事,终于解开我的心中之谜。 2、“乙号券”百元纸币为啥印制“牧羊图”? 在《伪满洲中央银行那些事儿//货币(十四)》一文中,我曾对“乙号券”百元纸币“牧羊图”做过如下分析: ![]() 一是日伪当局期望东北百姓如绵羊一样温顺;二是用羊群图案彰显伪满洲国畜牧业发展成就;三是出于“滿蒙一体化”需要,把“牧羊图”印在了“乙号券”百元纸币背面。 ![]() “乙号券”百元纸币背面印上蒙文,再搭配蒙古高原“牧羊图”,日本意欲“满蒙一体化”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从钱币设计角度看,“乙号券”百元纸币正面“孔子像”与供奉孔子“文庙”搭配,合情合理;背面蒙古文字与“牧羊图”搭配,也顺理成章。 3、“丙号券”百元券背面图案为啥改为“粮仓”? 由前几篇文章可知,“丙号券”正面保留了“乙号券”图案;背面图案由“牧羊图”改换为“粮仓”。 ![]() 对于“粮仓”,我并不陌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家下乡至榆树县秀水公社治江八队,屯里人称“老龙岗”。 为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生产队就在“场院”修建“战备粮仓”,俗称“粮囤子”。 ![]() 修建方法是:先用谷草裹着黄泥编织“围筒”;再用长木杆、柳树条或高粱杆搭圆屋顶架子;最后将谷草并排苫在屋架顶部,四周抹上黄泥,安上门窗,齐活! 有意思的是,当年“四害之一”麻雀(俗称“家贼”),冬天就躲在这些“粮仓”屋檐下。大我六岁的哥哥,时常带着我到“场院”里的“粮仓”打鸟。 ![]() 天黑后,拿手电筒往“粮仓”屋檐上晃,麻雀见光便一动不动。此时,我哥便用“弹弓”把它射下来,拿回家放进灶坑一烤,吃着那叫一个香啊! ![]() 有点扯远了,咱接着讲“丙号券”百元纸币背面图案为啥选择“粮仓”? 1937年“抗战”爆发,日军侵华战线拉长,对粮食需求日益紧迫,日伪当局视粮食保障为第一要务。 为此,伪满洲国开始组建“农事合作社”(后改组为“兴农合作社”),以掌控农产品储藏、加工及销售、“粮仓”建设及农村金融等农村经济命脉。 ![]() 1938年,即“丙号券”百元纸币发行那一年,伪满洲国开始经济统制,统筹粮食购销。 1939年起,实行“粮谷出荷”,对粮食进行强制性收购。 1940年3月,伪满洲国公布《兴农合作社法》,将“农事合作社”与“金融合作社”合并为“满洲兴农合作社”,以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统制与掠夺。 ![]() 伪满洲中央银行把“粮仓”印在“丙号券”百元纸币背面,说明保障粮食供给已然成为头等大事。同时,也预示着伪满洲国末日来了。 就写到这里吧,下一篇接着说伪满洲中央银行那些事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