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历史上最珍罕的钱币之一 “乾封泉寳”,背上下书“天府”,折十大小,铁质或铜质。被评为“一级”币,国之“宝”钱,无定价。 此币乃唐五代十国时楚国所铸,20年前初步估价就达9万元,至少相当于现今400万元以上,价值令人咂舌! 一般藏家难得,持有者常被怀疑是赝品,尴尬以至!但是真是假,藏品可以自己开口说了算! 二、铸造历史背景 其实,除了上述五代十国的楚铸“乾封泉寳”外,早在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就铸造过同名的“乾封泉宝”,但背素无字,尺寸大小如小平钱。它是唐代第一枚年号钱,铸造时间很短,只有八个月,后来被回收改铸“开元通宝”,这可能就是它稀有的原因之一。 它的市场价格在近年也上涨许多,从民国的大洋一元到现在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特别是极美的品相。 唐铸“乾封泉寳”的铸造背景与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政治活动密切相关。 公元665年10月,李治带领群臣去泰山封禅,666年2月到达泰山。同时,武媚娘作为皇后进行祭祀,并立“双束碑”以彰显与武则天的并立地位,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后。 泰山封禅后,李治改元“乾封”,铸“乾封泉寳”钱。当时私铸钱币泛滥,政府试图通过发行“乾封泉宝”(当十文用),抑制私铸,但因虚值引发通货膨胀,导致“谷帛腾贵,商贾不行”,最终被迫停铸。 然后,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建立政权时从后梁求得唐太宗曾经使用过的“天策上将军”封号,为解决铜资源短缺问题,沿用唐高宗年号开始铸造铁质“乾封泉宝”,背文多为“天”,“策”,“天府”等折十大钱,与唐代版本形制差异显著,主要流通于湖南地区,也铸有铜钱。但楚国限制铜钱流通、强制兑换铁钱,将铜钱留在境内以促进贸易,但铁钱笨重,流通受限。 三、钱币特征与版别 藏家必须注意对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铸造的唐“乾封泉宝”和五代十国时期马殷的楚铸造“乾封泉宝”加以区别。①是看材质②是看尺寸③是看币背有字还是无字。 1.唐代乾封泉宝 形制:径约2.5厘米,重4.4克,方孔圆钱,材质多为铜或铅,偶见鎏金(用于赏赐或民俗活动)。 钱文:钱面文楷隶结合。“乾封”含楷意,“泉”为楷书,“宝”为隶书,被视为楷书入钱文之始。钱背无字。 存世量:因铸造时间短且被官方回炉销毁,传世稀少,出土多集中于陕西。 2.楚国“乾封泉寳” 形制:铁质或青铜质大钱。 铁钱直径3.8-40毫米,重20-40克,背文多样(如“天”,“策”或“天府”),文字古拙。 楚铸铁钱“乾封泉寳”背“天”钱极其罕见,历来为古泉大珍,然铜质背“天府”钱更稀罕, 但铁母铜钱更贵 。 这是一枚“知否”傑缘斋展示的“乾封泉宝背天”珍品,微拍几经叫价最终以165.9万元,为当场最高成交价。 ![]() “国家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五代十国楚“乾封泉宝”,直径39mm,重23g。是一枚背穿上有一“天”字的青铜质钱。 ![]() 同时,博物馆还清楚表述道: “十国楚乾封泉宝钱铸于马殷在位期间(907~930年),有青铜、铁两种材质。 十国楚“乾封泉宝”铜钱为当十钱,一般直径3.36~4.1厘米,重23~40.8克。面文“乾封泉宝”,隶书,旋读。光背或背穿上有“天”、“天府”等字。” 2016年,高古币仍然占据不可忽视的市场份额,各拍卖会记录不断刷新,下面这枚直径39mm的铁母钱也以此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 ![]() 还有下面这枚泉友的藏品背“策”的五代“乾封泉寳”,也是极罕之品。直径36mm厚3.0mm重17.8g。 ![]() 笔者自藏有一枚背“策”铁钱,周身裹满铁锈,币文有点看不清,但正是它这种老态龙钟之样,证明了它的存世履历,是难得古物。 ![]() ![]() ![]() ![]() ![]() 其直径39.4mm厚4.4mm穿口9mm,币文高1.4mm。重27.74g。 “乾封泉宝背天府”铜钱就是其中的一版,十分珍稀。 下面是一枚笔者自藏“乾封泉寳背天府”铜钱藏品,直径35.7mm厚2.3mm穿口9mm,币文高0.6-0.7mm。重14.14g。 ![]() ![]() ![]() ![]() ![]() ![]() 观藏钱钱文与前展铁质背“天府”钱相同。币文古拙粗旷,但深竣挺拔,穿口有修。币面有自然浓郁的绿,褐色包浆,在“乾”“寳”币文之间的地章平面有浸出的水银浸晶状物从外轮边裸露在外的币色和币背右侧地章透出部分看,表面似有鎏金。 ![]() 整币有髦耋之态。 “上海博物馆藏”还藏有一枚“乾封泉宝”表面鎏金钱,是用于赏赐和民俗活动的非流通钱币。博物馆有,民间就一定还有,对其珍贵程度必然加分! 四、收藏价值与市场行情 1.唐代乾封泉宝 a.历史地位:被列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民国时期售价即达一元大洋,2014年市场价飙升至4000元,极美品超万元。 b.稀缺性:存世量约数十枚,鎏金版更罕见,上海博物馆藏有鎏金背刻花纹珍品。 2.楚国乾封泉宝 价格差异:铁质大钱常见,背“天”“策”约500-1000元,背“天府”或“天策”可达数千元;铜钱极稀,单枚价格上万。 五、争议与鉴别要点 1.历史争议 唐代“乾封泉寳”的铸造动机存在争议:一说为抑制私铸,一说为武则天巩固权力的政治象征。 五代十国是否仿铸大型“乾封泉寳”尚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属辽代仿铸品。 2.鉴别特征 唐代版钱文工整,书法兼具楷隶;楚国版钱文粗犷,材质为铁且背文复杂。 需注意仿品泛滥,可通过锈色(唐代绿锈自然)、铸工(楚国多漏笔,如“寳”字“宀”下右“尔”被减笔)及背文特征辨别。 六、总结 “乾封泉寳”不仅是唐代和五代十国时期货币制度变迁的见证,也是政治、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实物。其稀缺性与历史内涵使其在收藏市场备受追捧,但需结合版别、材质及历史背景综合评估价值。 对于收藏爱好者,注意需区分唐代原版与五代仿铸是关键。唐高宗乾封元年铸“乾封泉宝”的材质主要有青铜、铅两种,素背无字,且是小直径的,与“开元通宝”一样大的钱币。 而五代的“乾封泉宝”钱都是折十大钱,材质是铁,青铜质,铁多铜少,背面有文字。 2025年5月2日撰稿于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