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首经典的送春诗词,只道送春无送处。山花落得红成路。

 云端书馆 2025-05-02

春归何处?这个永恒的追问,在文人墨客笔下化作千般情思。当东风渐老,绿肥红瘦,诗人们以笔墨为舟,载着对春光的眷恋驶向时光深处。

高骈的《送春》以“水浅鱼争跃,花深鸟竞啼”绘暮春生机,暗藏留春不住的怅惘;

刘铉的《蝶恋花·送春》借“楼外残阳红满路,春入柳条将半”摹写春色渐褪的缠绵,道尽人间别意;

王令的《送春》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寄寓孤勇执念,将惜春之情推向悲壮之境;

贯云石的《蟾宫曲·送春》则叹“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在时空苍茫中叩问永恒。

四首经典,或婉约,或豪放,或寄情物候,或直抒胸臆,皆以春为引,以诗为笺,写尽人间对美好易逝的喟叹与对永恒的追寻。且随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字,共赴一场与春天的郑重告别。

1、《送春》

高骈〔唐代〕

水浅鱼争跃,花深鸟竞啼。

春光看欲尽,判却醉如泥。

溪水清浅,鱼儿竞相跃出水面;繁花深处,鸟儿争相啼鸣欢唱。

眼看春日美景即将消逝;索性痛饮沉醉,任自己酩酊如泥,忘却离愁。

全诗仅二十字,却暗含“以乐景写哀”的古典美学:鱼鸟之欢愈盛,愈显春光的不可挽留;醉态的颓放,恰是对生命无常的悲怆回应。

末句“判却”(索性)一词尤见力度,将唐代文人“及时行乐”的旷达与“伤春悲己”的敏感熔铸为一瞬,成为暮春诗中的经典绝唱。

2、《蝶恋花·送春》

刘铉〔宋代〕

人自怜春春未去。萱草石榴,也解留春住。

只道送春无送处。山花落得红成路。

高处莺啼低蝶舞。何况日长,燕子能言语。

会与光阴相客主。晴云又卷西边雨。

人们独自怜惜春光的流逝,却不知春天仍未真正离去;萱草与石榴花竞相绽放,仿佛懂得挽留春日的脚步。

本以为无处可再寻春的踪迹;山间落花铺就一条嫣红小径,春痕犹在。

高处黄莺啼鸣,低处彩蝶翩跹;白昼渐长,连燕子也似在低语春情,

万物与光阴互为宾主,共享这美好时节;晴空流云忽又卷起西边细雨,春景变幻无常14。

这首词以细腻的意象与哲思交织,展现暮春之景的独特美感。

全词在留春、送春的婉转情思中,融入宋代文人特有的时空观照,形成物象与哲理的深层呼应。

3、《蟾宫曲·送春》

贯云石〔元代〕

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

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

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

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询问春天到哪里去了?落日下杜鹃鸟不住啼鸣,风吹落的桃花瓣随流水而去。

远处一抹青山,芳草萋萋,隐约可见天际的残霞。

大好春光,随着柳絮要被吹到哪里去?追逐着淡淡的香味粘在谁家门窗上?

在这暮春的时节,往日爱弹的琵琶,现在懒得去理它。人倚在秋千架上,静静地看着月光透过窗纱。

这首曲子写暮春景色,表达了曲家浓浓的惋春、惜春、伤春之情。

全曲通篇用问答方式进行,词意转折跌宕,题为“送春”,而全篇不着一个“送”字,处处不现“春”字,纯以自然景象与人的活动罗列来加以描绘,形有尽而意无穷,别有一番情趣。

4、《送春》

王令〔宋代〕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暮春三月花败又花开,矮矮屋檐下燕子飞走又回来。

那只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画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划刻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全诗既表达惜春的心情,又显示出诗人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他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