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子 诃子(诃黎勒、煨诃子) ![]() 诃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成熟果实。原产印度、马来西亚、缅甸,现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产。原植物生于海拔800~1800米的林中或林缘。喜高温湿润气候,耐旱、喜霜、喜阳光,对土壤要求不严。味苦、酸、涩,性平。归肺、大肠经。功效涩肠敛肺、降火利咽。临床用名有诃子、诃黎勒、煨诃子。 【本草汇言】 《日华子本草》:坷梨勒,消痰,下气,除烦,治水,调中,止泻痢,霍乱,贲豚,肾气,肺气喘急,消食开胃,肠风泻血,崩中带下、五膈气,孕未足月人漏胎,及胎动欲生,胀闷气喘,并患痢人后分急痛,并产后阴痛,和蜡烧熏及热煎汤薰,通手后洗。 《本草图经》:仲景治气痢有方。刘禹锡《传信方》:予曾苦赤白下,诸药服遍久不瘥,转为白脓。令狐将军传此方:用诃黎勒三枚,两炮一生,并取皮未这,以沸浆水一合服之。若只水痢,加一钱七甘草末;若微有脓血,加二七;血多,加三七。 《药类法象》:主心腹胀痛,饮食不下,消痰下气,通利津液,破胸膈结气。治久痢赤白,肠风泻血。 《汤液本草》:诃黎勒 内容:气温,味苦。苦而酸,性平,味浓,阴也,降也。苦重酸轻。无毒。 《象》云∶主腹胀满,不下饮食;消痰下气,通利津液,破胸膈结气;治久痢赤白,肠风。去核,捣细用。 《心》云∶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补之。苦重泻气,酸轻不能补肺,故嗽药中不用。俗名诃子、随风子。 《本草》云∶主冷气,心腹满,下食。仲景治气痢,以诃黎勒十枚,面裹, 灰火中煨之。令面黄熟,去核,细研为末,和粥饮顿服。 《衍义》云∶气虚人亦宜缓缓煨熟,少服。此物能涩肠而又泄气,盖其味苦涩故尔。其子未熟时,风飘堕者,谓之随风子。 《本草衍义补遗》:下气,以其味苦而性急喜降。 《经》曰:肺苦急,急食苦以泻之,谓降而下走也。气实者宜之,若气虚者似难轻服。诃子即诃梨勒也,六路黑色肉厚者良。此物虽涩肠,又泄气,盖味苦涩。又,其子未熟时风飘堕者,谓之随风子,尤珍贵,小者益佳。冶痰嗽咽喉不利,含三五枚殊胜。又云:治肺气因火伤极,遂郁遏胀满,盖其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也。 《本草蒙筌》:诃黎勒 味苦、酸,气温。苦重酸轻,性急喜降,阴也。无毒。岭南俱生,广州独胜。六棱黑色为美,火煨去核才煎。消宿食,去腹膨,且通津液;破结气,止久痢,兼遂肠风。开胃涩肠,驱痰住嗽。又因其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故能治肺金伤极郁遏,胀满喘急咳嗽无休也。 《本草纲目》:(《唐本草》) 【释名】诃子。 时珍曰:诃黎勒,梵言天主持来也。 【集解】恭曰:诃黎勒生交州、爱州。 颂曰:今岭南皆有而广州最盛。树似木患子,花白。子形似栀子、橄榄,青黄色,皮肉相着。七月、八月实熟时采,六路者佳。《岭南异物志》云:广州法性寺有四、五十株,子极小而味不涩,皆是六路。每岁州贡,只以此寺者。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咸。每子熟时,有佳客至,则院僧煎汤以延之。其法用新摘诃子五枚,甘草一寸,破之,汲井水同煎,色若新茶。今其寺谓之乾明古寺,尚在,旧木犹有六、七株。南海风俗尚贵此汤,然煎之不必尽如昔时之法也。诃子未熟时,风飘堕者,谓之随风子,曝干收之,益小者佳,彼人尤珍贵之。萧炳曰:波斯舶上来者,六路黑色肉厚者良。六路即六棱也。斅曰:几使勿用毗黎勒,个个毗头也。若诃黎勒文只有六路。或多或少,并是杂路勒,皆圆而露,文或八路至十、三路,号曰榔精勒,涩不堪用。 【修治】斅曰:凡用诃黎勒,酒浸后蒸一伏时,刀削去路,取肉锉焙用。用核则去肉。 【气味】苦,温,无毒。权曰:苦、甘。 炳曰:苦、酸。珣曰:酸,涩,温。 好古曰:苦、酸,平。苦重酸轻,味厚,阴也,降也。 【主治】冷气,心腹胀满,下食(《唐本》)。 破胸膈结气,通利津液,止水道,黑髭发(甄权)。 下宿物,止肠澼久泄,赤白痢(萧炳)。消痰下气,化食开胃,除烦治水,调中,止呕吐霍乱,心腹虚痛,奔豚肾气,肺气喘急,五膈气,肠风泻血,崩中带下,怀孕漏胎,及胎动欲生,胀闷气喘。并患痢人肛门急痛,产妇阴痛,和蜡烧烟熏之,及煎汤熏洗(大明)。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殊胜(苏颂)。实大肠,敛肺降火(震亨)。 【发明】宗奭曰:诃黎勒,气虚人亦宜缓缓煨熟少服。此物虽涩肠而又泄气,其味苦涩故尔。杲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补之。诃子苦重泻气,酸轻不能补肺,故嗽药中不用。震亨曰:诃子下气,以其味苦而性急。肺苦急,急食苦以泻之,谓降而下走也,气实者宜之。若气虚者,似难轻服。又治肺气,因火伤极,遂郁遏胀满。其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也。 时珍曰:诃子同乌梅、五倍子用则收敛,同橘皮、厚朴用则下气,同人参用则能补肺治咳嗽。 东垣言嗽药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骤用尔。嵇含《草木状》言作饮久服,令髭发白者变黑,亦取其涩也。 珣曰:诃黎皮主嗽,肉主眼涩痛。波斯人将诃黎勒、大腹等在舶上,用防不虞。或遇大鱼放涎滑水中数里,船不能通,乃煮此洗其涎滑,寻化为水,则其治气消痰功力可知矣。慎微曰:《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除病品云:热病下药,服诃黎勒。又《广异记》云:高仙芝在大食国得诃黎勒,长五寸,置抹肚中,便觉腹中痛,因大利十余行,疑诃黎勒为祟。后问大食长老。云:此物人带一切病消,利者乃出恶物尔。仙芝宝之,后被诛,失所在。颂曰:诃黎主痢,《唐本草》不载。张仲景治气痢有方。唐·刘禹锡《传信方》云:予曾苦赤白下,诸药服遍久不瘥,转为白脓。令狐将军传此方:用诃黎勒三枚,两炮一生,并取皮末之,以沸浆水一合服之。若只水痢,加一钱匕甘草末;若微有脓血,加二匕;血多,加三匕。 【附方】旧十,新五。 下气消食:诃黎一枚为末,瓦器中水一大升,煎三、两沸,下药更煎三、五沸,如曲尘色,入少盐,饮之。(《食医心镜》)。 一切气疾、宿食不消:诃黎一枚,入夜含之,至明嚼咽。又方:诃黎三枚,湿纸包,煨熟去核,细嚼,以牛乳下。(《千金方》)。 气嗽日久:生诃黎一枚,含之咽汁。瘥后口爽,不知食味,却煎槟榔汤一碗服,立便有味。此知连州成密方也。(《经验方》)。 呕逆不食:诃黎勒皮二两。炒研,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汤服二十丸,日三服。(《广济方》)。 风痰霍乱,食不消,大便涩:诃黎三枚,取皮为末。和酒顿服,三、五次妙。(《外台秘要》)。 小儿霍乱:诃黎一枚,为末。沸汤服一半,未止再服。(《子母秘录》)。 小儿风痰壅闭,语音不出,气促喘闷,手足动摇:诃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等分,水煎服。名二圣散。(《全幼心鉴》)。 风热冲顶、热闷:诃黎二枚(为末),芒硝一钱。同入醋中,搅令消,摩涂热处。(《外台秘要》)。 气痢水泻:诃黎勒十枚面裹,煻火煨熟,去核研末,粥饮顿服。亦可饭丸服。一加木香。又长服方:诃黎勒、陈橘皮、厚朴各三两,捣筛,蜜丸大如梧子。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图经本草》)。 水泻下痢:诃黎勒(炮)二分,肉豆蔻一分,为末。米饮每服二钱。(《圣惠方》)。 下痢转白:诃子三个,二炮一生,为末,沸汤调服。 水痢,加甘草末一钱。(《普济方》)。 赤白下痢:诃子十二个,六生六煨,去核,焙为末。赤痢,生甘草汤下;白痢,炙甘草汤下。不过再服。(赵原阳《济急方》)。 妒精下疳:大诃子烧灰,入麝香少许,先以米泔水洗,后搽之。或以荆芥、黄柏、甘草、马鞭草、葱白煎汤洗亦可。昔方士周守真医唐靖烂茎一、二寸,用此取效也。(洪迈《夷坚志》) 核 【主治】磨白蜜注目,去风赤涩痛,神良(苏颂)。 止咳及痢(时珍)。 叶 【主治】下气消痰,止渴及泄痢,煎饮服,功同诃黎(时珍。唐·包佶有“病中谢李吏部惠诃黎勒叶”诗)。 《本草乘雅半偈》:(唐本草)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主冷气心腹胀满,下食。 【核】曰∶出波斯,今岭南、广州亦有之。本似木 ,开白花。作实似卮子、橄榄状,色青黄,皮与肉相着。七八月成熟,具六路,肉浓者佳。修事,勿用毗黎勒,个个毗头者是也。若诃黎勒实,棱只有六路。或多或少者,并是杂路勒,圆而文露,或八路,至十二、三路,号榔精勒,涩不堪用,为害殊甚也。凡使酒浸六时,蒸六时,刀削去路,用肉则去核,用。 【 】曰∶诃,谴也;黎,众也;勒坚柔难断也。味大苦,气大温,对待冷气在心腹,致胀满食卒不得下,变生肠 喘急,肠风崩带,奔豚霍乱,痰涎胶固,坚柔难断者,谴之断之,少阳胆腑决断药也。 《本草易读》:诃子,酒煮去皮核用。 苦,酸,涩,温,无毒。消痰下气,开胃化食,生津除烦,敛肺涩肠。消心腹胀满,破胸膈结气,止呕吐霍乱,除崩带泻痢。最利久嗽,兼止诸痛。 生交州、爱州、岭南,而广州最盛。花白色,七月子成似栀子,青黄色,皮肉相着。 下气消食,诃子一枚为末,水煎,入少盐,食之。(验方第一。) 气嗽日久,生诃子一枚,含之咽汁,病后不知味,并槟榔服之。(第二。) 一切滑痢,末服、汤服、丸服皆可。(第三) 《本草备要》:涩肠,敛肺,泻气 《本经逢原》:诃子苦涩降敛,生用清金止嗽,煨熟固脾止泻。古方取苦以化痰涎,涩以固滑泄也。殊不知降敛之性,虽云涩能固脱,终非甘温益脾之比。昔人言同乌梅、五倍则收敛,同橘皮、厚朴则下气,同人参则补肺治嗽。东垣言嗽药不用者,非也。然此仅可施之于久嗽喘乏,真气未艾者,庶有劫截之能。又久嗽阴火上炎,久痢虚热下迫,愈劫愈滞,岂特风寒暴嗽,湿热下痢为禁剂乎!曷观世医用润肺丸、益黄散之功过可知。 《本草从新》:诃黎勒 内容:一名诃子。涩肠敛肺、泻气。 苦温以泄气消痰。(海鱼放涎凝滑、船不能行、投诃子汤、寻化为水、化痰可知。)酸涩以敛肺收脱。除胀满。下食积。利咽喉。通津液。开音止渴。治冷气腹胀。膈气呕逆。痰嗽喘急。泻痢脱肛。肠风崩带。(同乌梅、倍子则收敛、同陈皮、浓朴则下气、得人参治肺虚寒嗽、得陈皮、砂仁治冷气腹胀、佐白术、莲子治虚寒久泻、佐樗皮治肠 便血、同蛇床、五味、山茱、续断、杜仲治虚寒带下。)嗽痢初起者勿服。虽酸涩。却又泄气。气虚者亦忌。性温。若肺有实热。泻痢因湿热。气喘因火冲者。法咸禁之。(丹溪以为降火、殊为不然、东垣以为嗽药中不可用、亦属偏见。)从番舶来。岭南亦有。六棱黑色、肉浓者良。酒蒸一伏时。去核焙。生用清金行气。熟用温胃固肠。核、止咳及痢。 《得配本草》:一名诃子 苦、酸、温。入手太阴、阳明经。敛肺降火。止胎漏,疗崩带。治肾气奔豚,止痰嗽喘急,收泻血脱肛,去心腹胀满。 得橘皮、厚朴,泄气。配乌梅、五味子,敛血。佐肉果,止水泻。佐白术,厚肠胃。六路纹者良,或多或少,便是他种。酒蒸去核取肉用。清金行气,生用。温胃固肠,煨用。元气虚陷者,当避其苦降之性。嗽痢初起,肺与大肠实热,俱禁用。 皮消腹中之恶物。 《本草求真》:[批]收脱止泄,仍降痰火除滑。 《本草便读》:诃子 敛肺除痰。降逆温通能下气。固肠治痢。酸收苦泄各随方。大肠有湿热者忌投。肺部有火邪者勿用。(诃子苦降之力有余。酸涩之性不足。故能下肺气。除胸膈痰食结气。仲景以之治气痢。用之治气也。后世但用以敛肺涩肠。而忘其除痰下气。亦疏矣。总之此物同乌梅五味用。则敛。同陈皮浓朴用。则泄。各随其宜耳。以其性温。故宜寒病不宜热病。) 《本草撮要》:味苦温。入手太阴阳明经。功专下气涩肠。得乌梅五味则收敛。得橘皮、浓朴则泄气。得肉果治水泻下利。得人参治肺虚寒嗽。得陈皮、砂仁治冷气腹胀。佐白术、莲子治虚寒久泻。佐樗皮治肠便血。同蛇床、五味、山茱、续断、杜仲治虚寒带下。嗽痢初起。气虚肺热。湿热。火冲气喘。均忌。用宜酒蒸。去核焙。生用清金行气。熟用温胃固肠。核止咳痢。一名诃黎勒。 《本草害利》: 〔害〕苦涩性温,却又泄气,病人气虚,咳痢初起者勿服。凡咳嗽因于肺经实热,泄泻因于湿热所致,气喘因于火逆冲上,带下因于虚热,而不因于虚寒,及肠澼初发,湿热正盛,小便不禁,因于肾家虚火,法并忌之。至于带下本于湿热,喘嗽实由肺火,用之立致杀人,宜当深戒其弊。 〔利〕酸涩苦温,敛肺金而止咳喘,固大肠而已泄利,利咽喉而通津液,下食积而除满膨。 〔修治〕岭南皆有,而广州最盛。七八月采子,六棱者佳。波斯舶上来者,六棱黑色,肉厚者良,酒浸后蒸一伏时,刀削去皮肉,锉焙用,用核则去肉,生用清金,煨熟固肠。 《本草分经》:苦、温、酸、涩,泄气消痰,敛肺涩肠。生用清金行气,熟用温胃固肠。 《本草思辨录》:诃黎勒苦温能开,酸涩能收。开则化痰涎,消胀满,下宿食,发音声;收则止喘息,已泻痢。然苦多酸少,虽涩肠而终泄气,古方用是物皆极有斟酌。仲圣诃黎勒散治气利。气利者,气与矢俱失也,必有痰涎阻于肠中。诃黎勒既涩肠而又化痰涎,最于是证相得。又以粥饮和服,安其中气。是诃黎勒之泄,亦有功无过矣。千金诃黎勒丸治气满闭塞,不能食喘息。不能食喘息由于气满闭塞,气满闭塞非有痰涎宿食不尔。然去其痰涎宿食,而既逆在上之气,岂能即返,诃黎勒能一物而两治之。两治之物,无冲和之性,蜜丸又所以和之也。与仲圣用诃黎勒之意正复无异。若诃子清音汤治中风不语,是但用其泄矣;协以甘桔,则不至过泄而音可开。真人养脏汤治久痢脱肛,是但用其涩矣;协以参术归芍诸药,则不至徒涩而痢可止肛可收。凡此皆用药之权衡,不可不知者也。 《本草择要纲目》:(梵言诃黎勒。凡用以酒浸后蒸一伏时。刀削去皮。取肉锉焙。用核则去肉。) 【气味】 苦温无毒。又苦酸平苦重酸轻味浓。阴也降也。 【主治】 冷气心腹胀满。下食。破胸膈结气。通利津液。止水道。黑髭发。下宿物。止肠久泄。赤白痢。消痰下气。化食开胃除烦。治水调中。止呕吐霍乱。心腹虚痛。奔豚肾气。肺气喘急。五膈气。肠风泻血。崩中带下。怀孕漏胎。及胎动欲生。胀闷气喘。并患痢人肛门急痛。产妇阴痛。和蜡烧烟熏之及煎汤熏洗。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殊胜。实大肠。敛肺降火。诃子同乌枚五倍子用则收敛。同橘皮浓朴用则下气。同人参用则能补肺治咳嗽。东垣云。嗽药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骤用。 【来源产地】 《中药大辞典》 【炮制】
【现代药理研究】
2. 诃子有止泻、保肝利胆、抗消化道溃疡作用。 3. 诃子有广谱抗菌作用,并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 4. 诃子有抗氧化、抗诱变作用,还有一定的解痉作用 (整理/王佳妮) (审核校对/小K) (媒体/全思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