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认为其“久服益气力”,将其奉为上品。先秦时期“天麻”一名尚未出现,“赤箭”和“鬼督邮”是本草典籍中使用最多的药材名称。 “赤箭”名称源自古人对天麻属植物地上茎部及花序形态的描述与直观感受。 现今形态最为接近的物种即为天麻原变型:红天麻,其植株茎干为橙红色,并具有黄色和橙红色的花及花序,历史上该物种也广泛分布于黄河与长江流域,分布区与古籍记载较吻合。 古代还用“离母”“合离草”“定风草”“独摇芝”等称呼天麻。 唐宋本草还描述天麻茎部“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可能是“定风草”“独摇芝”等名称的由来。 以上名称反映了天麻形态特征,另外也寓意天麻善于疗风去湿。 “鬼督邮”是宋元之前天麻的又一称谓,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作为“赤箭”的别名收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鬼督邮”和“赤箭”是否同属一物医家各有争议。 “督邮”为汉代官名,专司巡视监察之职。天麻、徐长卿等在古代作为专主鬼病(多指精神类疾病)的一类药材,均被冠以“鬼督邮”的称谓。 现代植物分类学及本草考证认为“鬼督邮”可能是古人对兰科药用植物天麻、萝藦科药用植物徐长卿及金栗兰科植物银线草或类似植物的统称。 “天麻”是目前最常见的药材称谓,该名称最早出现于《雷公炮炙论》,表明早在南朝刘宋时期“天麻”一词已被中国古代制药领域所使用。 宋金元明时期“天麻”和“赤箭”在不同本草专著中被单独或混合使用。明清之后中药方剂中“赤箭”一词使用渐少。清代《临证指南医案》涉及医治中风、晕眩、痰等症状的药方中多使用“明天麻”作为药材名称。《本草害利》就“明天麻”的涵义进行了解释和备注,指出天麻“明亮者佳”。 基源 历代本草记载天麻药材的基原比较明确,即为兰科天麻属植物;只是由于天麻植物形态(无根无叶)和生活习性特殊(同蜜环菌共生),受限于当时对天麻植物学形态认知的局限性,对天麻地上、地下部位定义同近代植物学稍有差异。 历史上天麻形态描述的主要为红天麻,未见其他变型的天麻。现代植物学研究发现天麻除原变型红天麻外,还有乌天麻、绿天麻、黄天麻、松天麻4种变型,且现在由于乌天麻品质佳,昭通、四川相关产区出产的乌天麻也成为著名道地药材。 魏晋时期的《吴普本草》始载天麻的入药部位为地下球茎,后续本草多沿用,宋、元时期和明初将赤箭和天麻分为两味药,认为赤箭药用是苗(花茎),天麻药用的是地下球茎,宋朝将天麻花茎作为赤箭使用,并且很详细的将天麻、赤箭的功效主治区分开来。明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将天麻和赤箭合并,认为天麻花茎和地下球茎均可入药。 采收、加工 《吴普本草》始载天麻采收时期为“三月四月八月,采根”。农历三、四月为春夏交接季节,此时正是天麻花茎抽薹出土时期,在产区易被发现和采收;八月为秋季树叶变黄季节,也是天麻地下球茎逐步成熟季节,古人在春季留下小苗继续长大成箭麻后采摘。此采摘时期和天麻野外多年生和春夏抽薹开花的生长发育特性是一致的。隋、唐时期未记载天麻采收期,应是沿用了前朝的采收时期。宋、元时期将赤箭、天麻分成两味药,其采收时期也不一样。 近代,随着天麻人工栽培的成功,采收时期易于控制,加之野生天麻资源逐步萎缩枯竭,天麻采收时期也逐步集中在冬季和早春采挖,如1985年版《中国药典》开始记载:“立冬后至次年清明采挖”。现在采收期试验研究也表明天麻在11月至第二年3月(清明前)采挖干物质和有效成分最高。 天麻采收加工有关天麻加工的记载最早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吴普本草》,其采收加工方法为采收后直接暴晒干,没有去皮和蒸、煮的加工程序。《梦溪笔谈》记载采收后阴干,《本草图经》首记载“初取得,乘润利去皮,沸汤略煮过,曝干收之”,实际生产上天麻含有多糖胶质成分,不容易晒干,且因晒制时间长,导致天麻多酚氧化而褐变。而在明清时期,沿用宋代的加工方式。 天麻经过蒸或煮的断生处理,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天麻中含有大量酚类物质,而直接干制时间过长可能发生“酶促褐变”反应,使其表皮变黑,影响外观;其二,经过断生处理后,有利于天麻素的生成,从而减少醌类物质(天麻素前体物质)含量。 研究表明,天麻煮制会导致天麻素溶于水中,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含量和折干率,高温干燥会降低天麻素等活性成分的含量。故《中国药典》记载“立冬后至次年清明采挖,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未有刮皮、白矾水浸泡、熏硫磺以及烘干等高温干燥的方式。 功效应用 《神农本草经》载:“赤箭,气味辛、温,无毒,杀鬼精物,治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神农本草经读》曰:“辛温属金,金能制风,而有弧矢之威,故主杀鬼精物”,《本经逢原》曰:“杀鬼精物、蛊毒恶气者,以其能定风、镇八方之邪气也。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者,其性属阳,阳生阴长也”,说明天麻具有“治风”“补益”两大功效。具有良好的治风功效,具有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之功。 《本草从新》载:“辛温入肝经气分,通血脉疏痰气,治诸风掉眩,头旋眼黑,语言不遂,风湿顽痹,小儿惊痫。” 《本经逢原》曰:“天麻,味辛浓厚,性升属阳,为肝家气分药。故肝虚不足,风从内生者,天麻、芎以补之。诸风掉眩,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治。天麻乃定风草,久服则遍身发出红斑,是驱风之验也”。 天麻主入肝经,功能熄风止痉,为治肝风内动常用中药。《本草备要》载:“天麻,治小儿惊痫”,历代常用来治风痫惊悸诸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天麻常配伍麝香、全蝎、僵蚕等熄风药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疾病。 天麻既熄肝风,又平肝阳,为治疗眩晕、头痛的要药。《本草害利》载:“治诸风掉眩,头旋眼黑,语言不遂。” 天麻还可用于祛风通络、止痛,治疗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等证,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及风湿免疫等疾病。《本草备要》载:“治风湿痹”;《雷公炮制药性解》载:“祛诸风麻痹不仁”。 《神农本草经》将天麻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读》载录:“天麻,功同五芝,力倍五参,为仙家服食上品”,然古代文献中,将天麻作为专门补益药的方剂学记载并不多 天麻现代药理学作用研究 现代研究已证实天麻具有良好的降压功效。 天麻可通过抗心肌细胞凋亡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天麻制剂可为临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标,天麻促血管生成作用有利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 研究表明天麻素对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幼鱼有调脂及抗氧化作用。天麻还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研究发现天麻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然而对这方面的机制研究报道较少。 研究已证实天麻有抗抑郁、抗焦虑作用,可作为预防或治疗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疾病的潜在治疗药物。 天麻素对痫样放电有抑制作用,并对癫痫相关的海马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天麻被历代医家列为“上品”,具有“轻身、增年”等补益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天麻具有益智、脑保护作用。天麻可以延长睡眠时长,提高中枢多巴胺水平。 天麻具有镇痛作用,临床试验也证明天麻可以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间及频率,亦可用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及枕神经痛等神经痛的治疗。 钩藤 钩藤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后陶弘景称“亦作吊藤字”,李时珍谓“钓藤,其刺曲如钓钩,故名。或作吊,从简耳”。唐代苏敬编著的《新修本草》首次对钩藤形态特征。 中药钩藤是茜草科钩藤属植物,钩藤属植物全世界有34种,中国有11种1变型,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钩藤的药用部位为带钩茎枝。在历代的本草著述中都有收载,因其茎上有刺像钓钩,特点鲜明,所以衍生了许多别称。 最早记载钩藤药用的《名医别录》列为下品,载:“主治小儿寒热,十二惊痫”。《本草经集注》记载:“疗小儿,不入余方”。《药性论》记载∶“钓藤,臣,味甘,平。能主小儿惊啼,瘈瘲热拥”。宋代以前钩藤多视为小儿的专用药,主治小儿寒热、惊痫等症,钩藤性味为微寒,无毒,味甘苦,性平,主要药用部位为钩藤皮。 明朝时期,钩藤的功效记载有所增加,药用部位也从使用钩藤皮到多用钩。 清朝时期,《本草备要》《生草药性备要》《药性考》《本草新编》等本草书籍基本沿用了明朝及前人著述。 凌奂在其《本草害利》中对钩藤的利害和炮制方法进行了归纳,云: 〔害〕但性稍寒,无火者勿服。除惊痫、眩晕,平息肝风相火之外,他无所长。凡病风温,邪未入营,尚在上中二焦卫分者,误服之恐致昏谵。以其轻扬入肝,未免激动肝阳上升,升则浊邪上蒙清窍故也。 〔利〕甘寒,舒筋,除眩晕,心热、烦躁,下气宽中,治小儿惊痫、客忤胎风,祛肝风而不燥,庶几和中。今去梗,纯用钩,功加倍。 〔修治〕三月采,有刺类钓钩,古方多用皮,久煎则无力。俟他药煎就,方入钩藤,三沸即起,颇得力也。时珍曰:苦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取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也。 宋代以前钩藤多用于治疗小儿疾病,其后的本草著述辗转相袭而略有增加,并不存在大的矛盾。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的功效,可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痢抽搐、妊娠子痢等的治疗。 药用部位及采收 关于钩藤的其他药用部位,《本草纲目》曰:“古方多用皮,后世多用钩”,《本草汇言》云:“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目前钩藤药材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野生或栽培,栽培后3~4年,当春季发芽前或秋后嫩枝长老时,剪下带钩茎枝,切成3cm长的带钩小段,晒干,或蒸后晒干。 考察目前的药品市场,现在钩藤的质量令人担忧,有的质量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主要是有太多的非药用部位。严重者,非药用部位可占2/3。一是有不带钩的茎枝;二是带钩的茎枝过长,有的长度可达5~6cm甚至更长。《中国药典》规定带钩的茎枝长度应为2~3cm。非药用部位过多会使钩藤的质量大打折扣,应引起重视。 除传统药用带钩茎枝外,民间及少数民族更多是使用根、老茎或叶,用于治疗风湿腰痛、高血压、呕血、小儿脱肛、骨髓炎、水肿及神经性头痛等常见病。瑶族、壮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用钩藤的根、老茎或叶,作为民间专治风湿关节痛、半边风及腰腿痛的常备药材。 煎煮 生物总碱是钩藤的主要有效成分,由于生物总碱的水解性,随着药液煎煮时间延长,生物总碱不断从药液中水解而造成药液药效降低,因此煎煮时间越长,药液中生物总碱的含量越少,这就是钩藤要求不宜久煎的根本原因。 钩藤入煎剂应不宜久煎,在其实际临床使用中,钩藤不宜久煎入药。 传统煎煮不宜久煎时只在第一火不宜久煎,第二火与其他各药一起混煎,煎煮时间过长,生物总碱损失较大,而且不宜久煎的煎煮时间不明确,造成生物总碱部分减少。根据本实验结果,建议不宜久煎,钩藤以第一火离火前包煎15分钟,第二火时将钩藤包先取出,不与其它方药混煎,也在第二火离火前15分钟煎煮,提高汤剂生物总碱含量。真正发挥钩藤的作用。 功效鉴别 钩藤与天麻皆味甘而归肝经,均为平肝息风药,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均可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以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病证。 天麻、钩藤配伍,二药相须为用。天麻味甘,气微辛,性暖,入足厥阴经;钩藤味甘、微苦,性微寒,能制约天麻之辛暖,亦入肝经。二者伍用,以增熄风止痉,平肝潜阳之效。 钩藤微寒,归肝与心包经,故既能清肝热,又能平肝阳,用治肝火上攻之目赤肿痛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并有较缓和的息风止痉作用,可用于热极生风抽搐及小儿高热惊风之轻症。 《本草纲目》谓:“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痢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症自除”。 天麻性平质润,专入肝经,清热之力不及钩藤,但息风止痉作用较钩藤为胜,主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眩晕头痛,惊痫抽搐,为治眩晕要药,亦为内风通用之剂,故有“定风草”之称。今有人用其治疗面肌痉挛效果显著。 钩藤可凉肝止惊,可治小儿惊啼、夜啼。《本草正义》谓钩藤“气本轻清而性甘寒,最合于幼儿稚阴未充,稚阳易旺之体质”。 天麻能祛风通络,可疗偏正头痛,以及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 钩藤轻清疏泄,有清透热邪之力,用于外感风热头痛,斑疹不透。 天麻甘平柔润,有益气强阴之效,可治头晕虚旋,小儿慢脾风(小儿吐泻过度,正气虚弱,出现神昏嗜睡,闭目摇头,手足蠕动,四肢厥冷)。《药品化义》谓:天麻“补养肝胆为定风神药”。 天麻、钩藤伍用,可上溯至元·孙允贤《医方大成》卷十引汤氏之钩藤饮,二者均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钩藤味甘性凉入肝、心经,既能平肝风,清泄肝热,又能熄风定惊擅治肝热风动之证;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经养液平肝,熄风潜阳,为治风之神药,善治“风虚眩晕头痛”(张元素语,见《本草纲目》)、风痰上扰所致诸证。 现认为二者都有降血压作用,可用治高血压症。二药常相须为用,如《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中所载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眩晕头痛的天麻钩藤饮即主要用于高血压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