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底蕴深厚的苏州存在以藏书楼为核心的园林。整个院落内的设施以保护图书为目的,具有分享扩散知识的功能。被誉为“五百年来藏书第一人”的黄丕烈,所建造的“荛圃”,乃是其中典范。 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号荛圃,江苏苏州人。他自幼深受家学的熏陶,学问精湛纯粹,乾隆年间中举,担任过户部主事,后来辞官专注于藏书和校勘。 ![]() ![]() 乾隆六十年(1795年)六月,苏州城南突发一场大火,昭明巷内黄家的宅院在大火中几近化为焦土。令人称奇的是,在火光映照之下,一箱箱古籍竟奇迹般地完好无损。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成为了藏书家黄丕烈命运的转折点。 经历劫难的黄绍武携带着珍藏,在苏州城西精心营建了荛圃,为了避免火灾对书籍的侵害,特意选址在人烟较为稀疏的小巷。“荛”的本义是柴草或草本植物;“圃”指种植蔬菜、花草的园地。结合黄丕烈对藏书的痴迷热爱,“荛圃”二字寓意着他期望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荛圃虽没有桂兰装点的奢华,却弥漫着书墨的芬芳。园内悬有“学耕堂”的匾额,这三个字蕴含“以耕读传家”的理念,也寄托着丕烈先生对旧宅的深深思念。 为了求得这块匾额,黄氏特意请史学大家钱大昕帮忙,邀请朴学大师程瑶田书写“学耕堂”三字。为表酬谢,他将书桌案头的四册《吴都文粹》抄本赠予程氏,尽显文人之间的风雅情致。 ![]() 园林里的书条纹窗棂 @97狼 荛圃以藏书楼为核心,巧妙融合了生活与学术。其整体布局既注重实用性,又充满雅趣,精心划分为藏书、校勘、会客与生活四大功能区域。 丕烈先生还在荛圃发起了别具一格的“祭书”典礼。每年,他都会精心挑选珍本古籍陈列起来,举行庄重肃穆的仪式。钱大昕为此专门作《题黄荛圃除夕祭书图》: 斗室纷罗列,今朝倍肃将。 礼行祠灶后,心为拜经忙。 神智年年益,精灵字字香。 一瓻曾借读,助祭或须卬。 狭小的书斋因摆满了珍本古籍而显得充实丰盈,整个仪式充满了庄严的氛围。“一瓻”这个典故出自《礼记》中的“借书一瓻”,表明钱大昕曾向黄丕烈借过书,既赞扬了黄丕烈借书的慷慨之举,也抒发了传承文化的远大志向。 荛圃可谓黄氏藏书生涯的起点,为之后的刊刻铺垫基础。其在园内的数年间,发起了祭书活动,将珍版古籍分享给他人,展现出开放的胸襟与宏大的气魄,无愧于“五百年来藏书第一人”的赞誉。 ![]() ![]() 嘉庆七年(1802年),荛圃先生购得宋刻本《仪礼》(又名《士礼》),欣喜之余,将自己的藏书室命名为“士礼居”,可惜居址如今已不在。随着先生的去世,典籍逐渐散出,被其他藏书家收藏。 楼中的藏书以宋版为主,丕烈先生为这些古籍撰写了题跋,详细介绍其中的内容,方便读者理解。这些题跋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他所题跋的书籍,在古籍定级中多半被列为一级文物。 在黄丕烈的积极推动下,士礼居的功能远远超越了普通藏书楼的范畴。它不仅是古籍的收藏之所,还承担着校勘、题跋和刻书等重要功能,串联起了古代出版的完整生态链。 ![]() △黄丕烈 士礼居印章 《士礼居黄氏丛书》是黄氏辑刻的一部极具价值的古籍丛书,在版本学、校勘学及文献学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套丛书是后人将他所刻之书辑录在一起形成的,名称多为“士礼居丛书”或“士礼居黄氏丛书”。此书刊刻时间跨度较大,达数十年之久,比如《国语》于嘉庆五年(1800年)刊刻,而全本则延续至道光年间。 黄丕烈的藏书中经典之作颇多,其中毛晋汲古阁旧藏的北宋本《陶渊明诗集》与南宋汤汉注《陶诗》尤为引人注目。丕烈先生对这两部书珍爱有加,特意开辟了“陶陶室”专门收藏,并邀请众多学者前来品鉴。 士礼居在藏书界地位颇高,清末民初的学者郭曾炘曾作《检藏书感赋》一诗: 亦知玩物戒,聊胜博弈娱。 甬东天一阁,吴下士礼居。 小大相挈较,潢潦于江湖。 万钱愁塞屋,措大真穷途。 浙江宁波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亦是世界范围内历史最悠久的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二字源于《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理念,对于需要做好防火措施的藏书楼来说,可谓恰到好处。“士礼居”能与“天一阁”并列,充分展现了荛圃先生在古籍收藏领域的惊人成就。 如今,天一阁依然屹立在宁波街头,而士礼居则化作了书页间的缕缕墨香,变作题跋与丛书,留给后人慢慢品读。 ![]() ![]() 丕烈先生对宋版书的珍视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认为其“字大悦目”“纸墨精良”,是最接近古书原貌的版本。当他校勘毛氏汲古阁影钞《棠湖诗稿》时,发现其与宋本存在诸多差异,不禁感叹道: 书必宋刻乃佳,此论甚确。否则汲古如毛氏,而一经影写,已多歧异,何论书经三写者乎! 为了便于校勘,黄丕烈刻意收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例如《博雅》,他就收藏了宋本、明刻本、影宋本等。即使面对残篇断简,他也视若珍宝,坚信“残鳞片甲亦在珍藏”,并积极想方设法补全。比如,其通过影钞本成功补全了宋刻《浣花集》。 在校正书籍版本时,黄氏严格遵循“死校”原则,即“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忠实保留了底本原貌。经他校勘的书籍,往往都成为了珍贵的善本。比如在《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中,就记载了多种经其校勘后版本价值大幅提升的古籍。 ![]() △黄丕烈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 此外,黄丕烈在版本鉴定方面造诣颇深。他能够通过字体、纸张、避讳字、藏印等诸多特征,准确判断版本的真伪及源流。他还编撰了《所见古书录》《百宋一廛书录》《求古居宋本书目》等多种书目,为古典文献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丕烈的藏书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以一人之力对抗时间的侵蚀,守护着华夏文明的传承。他在《题赐书楼旧钞本梁公九谏》中写道: 九谏词犹在,文章震李唐。 安危资柱石,举废得津梁。 气挟雷霆厉,心争日月光。 名臣传表奏,应比赐书藏。 《梁公九谏》是记录狄仁杰九次进谏武则天的重要文献,丕烈先生所藏的“旧钞本”无疑是十分珍贵的版本。诗中的“应比赐书藏”可能指的就是他的藏书处,强烈反映了黄丕烈对古籍保存的强烈使命感。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那些易破损的古籍,在黄丕烈先生拼命保护下,得以妥善留存,令后人能够了解先辈的思想与精神。 ![]() △黄荛圃先生年谱 ![]() 因书而兴,必因书而衰,数年之后,丕烈先生总结防火心得,搬家到文化气息浓郁、书肆颇为密集的城东“悬桥巷”一带,安然度过后半生。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荛圃与士礼居,便是丕烈先生为华夏建立的天堂图书馆。如今斯人已逝,但他手抚宋刻古籍的身影,依然留在每个爱书人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姚伯岳:《黄丕烈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蔡思明:《黄丕烈藏书室名与藏书印章探微》,《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3期。 3.赵博雅:《黄丕烈年谱新编》,河北大学2010届硕士论文。 4.张裕雪:《序跋视角下的黄丕烈藏刻书事业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7届硕士论文。 原创:倪圆菱 苏州园林研究所公众号 25.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