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子墨 罗翔教授说:“糟糕的家庭,就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吃饭掉了米粒,马上会被教育'粒粒皆辛苦’;玩具没玩对,就被抢走,被教育应该怎样玩。” 在家庭这个本应是温暖港湾的地方,却存在着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影响深远的现象。 就像我们常常看到的,吃饭时孩子掉了米粒,马上就会被教育“粒粒皆辛苦”;玩具玩得不符合大人的想法,就被抢走,然后被强行灌输应该怎样玩。 这些在大人眼中的小事,却如同细密的丝线,在不经意间将孩子紧紧缠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 根据儿童发展专家的研究,孩子在自由探索和尝试中才能更好地发展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吃饭掉米粒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他们的手部精细动作还未完全发育成熟。 当大人立刻搬出“粒粒皆辛苦”来教育孩子时,看似是在进行品德教育,实际上却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这就好比一棵正在生长的幼苗,它需要阳光和雨露,但也需要空间去伸展自己的枝叶。 孩子在吃饭时被这样频繁地纠正,可能会变得小心翼翼,甚至对吃饭产生恐惧心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教育理念固然没错,但在家庭中,应该以一种更温和、更适合孩子接受的方式来传达,而不是在孩子掉米粒的瞬间就进行生硬的说教。 孩子玩玩具时被大人抢走,然后被教导应该怎么玩,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大人的控制欲。 孩子玩玩具是一种探索世界、发挥想象力的方式,他们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玩法。 然而,大人却往往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孩子的玩法是否正确。 就像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是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孩子的探索欲和创造力应该得到保护。 而当大人强行干预孩子玩玩具的方式时,就像是在孩子充满奇思妙想的小世界里横冲直撞,破坏了孩子构建自己认知世界的过程。 这种在小事上不断消耗孩子的家庭环境,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孩子可能会逐渐失去自信,变得胆小怯懦,因为他们在家庭中总是被否定。 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欲也会被抑制,长大后可能会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这种家庭环境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一个总是在小事上被挑剔的孩子,很难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他们的内心会充满不安和困惑。 故而,糟糕的家庭往往在小事上对孩子进行过度的消耗。 看似平常的教育行为,如吃饭时对掉米粒的即刻教育和玩玩具时的强行干预,背后隐藏着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大人的控制欲。 这些行为会压抑孩子的天性,影响孩子的自信、创造力以及心理健康,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诸多负面的影响。 因此,家庭本应是孩子成长的助力,而不是阻碍,所以家长们需要反思自己在家庭中的教育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