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亥革命云南领袖马骧,1922年遭捕杀于昆明

 颐源书屋 2025-05-02 发布于北京

辛亥革命中的下关马骧

辛亥革命云南领袖马骧,1922年遭捕杀于昆明

马骧字幼伯,1876 年出生在云南下关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马璈参加云南杜文秀的反清起义,是杜文秀麾下18大臣之一,靖西将军。

起义失败后马璈一家七八十口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活下来的只有幼伯的父亲和他的三位叔公。幼伯自幼家教甚严,刻苦攻读,为清光绪廪生。

1905年,时年29岁的他,目睹义和团失败,清政府腐败无能主权丧失,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已处于存亡之际。他正苦于报国无门,适逢孙中山在日本创立同盟会,举起反清革命大旗,提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纲领,在各省及海外建立革命组织,并派会员杨秋帆,王九龄等回云南活动。

1906 年,幼伯加入了同盟会,从此他走上了一条追随孙中山推翻满清的革命道路。

马骧加入了同盟会后,在云南下关积极活动,成立同盟小组,会员逐渐增至20余人。他先后在下关苍山、将军庙和江峰寺等地召集群众,宣传革命。后被清政府发觉,指为乱党首领,密报拿办。幸得友人暗中相告,才只身逃脱,取道缅甸再转赴日本。行至仰光,适遇居正、黄子和等革命同志。相聚议论历次起义均遭挫败的原因,大家一致认为应从扩充组织及加强宣传入手,决定办《光华日报》,作为宣传工具。

1908年底,幼伯先生与黄子和等回滇,筹划在滇西宝山起义。回滇前,幼伯专程去泰国向侨胞借得巨款,购置枪支弹药,暗中运入滇西。幼伯等在滇西深入军队,联络会员,扩大革命力量。后因败露,起义未成,但他仍继续在缅甸及滇西腾冲、保山、顺宁、云龙一带从事革命活动。后得密报,清军正在搜捕他,再度和同志辗转至滇南丛林地带,后潜入昆明,与何克夫等同盟会同志设立云南革命机关,密谋待机起义。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清政府在全国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幼伯再次转入地下,同年 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成功的鼓舞下,云南腾冲和昆明亦相继光复。

昆明光复,全省响应。11 月1日,云南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举蔡锷为都督。但因边陲地区消息滞后,腾冲和大理的军队之间发生误会,引起冲突。

蔡锷一方面派李根源率师西行,同时派幼伯为迤西安抚使先行,一路说服。幼伯在滇西活动多年,颇有群众基础。他一路西行,所到之处,对各军晓以实情,以至诚感召说服,各军深受感悟,愿受李根源指挥。至此,省军未发一弹,即解滇西之危。

辛亥革命云南领袖马骧,1922年遭捕杀于昆明

滇西之危既解,幼伯先生即取道缅甸赴南京,追随孙中山彻底推翻满清政府。抵沪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清帝宣告退位。幼伯遂改初衷,东渡日本攻读法政,以备他日报效国家。

1913年宋教仁案发,袁世凯的阴谋显露。孙中山力主兴师讨伐积极发动“二次革命”,命令幼伯回国主持长江一带宣传工作。后又派他返滇,推动宣传倒袁事宜。

抵昆明后,首先创办《滇声报》《觉报》宣传反对帝制。后被袁发觉,指为乱党。幸得蔡锷密告及时出省暂避。

1915年12月蔡抵滇,扩国军北伐讨袁,幼伯才得复出。当时蔡锷兵出川东,为免蔡军腹背受敌,川军不可不防。幼伯与川军有旧,先婉拒蔡锷委其执掌军法之职,后主动请缨赴川西军作说客。他虽入险境,但以其坚定的信念,说服川西军助蔡。故蔡军激战泸州,山西军按兵不动,此乃幼伯不就官而就险之功也。

幼伯先生从日本回国后,看到革命者没有自己的武装,处境非常被动。曾多次函电孙中山先生,提出“借重他人固有之兵力,适为他人所利用,恐于我终属空洞耳!”建议各省编练民军,直隶军府,以谋长远之计。

中山先生很重视他的建议,并委以“云南总司令”之职1918年他应第七军军长郭义钦之约任军参谋长。行抵会川时,孙中山委任他兼任川南宁远各所属军部慰问使。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逐渐倾向于联俄联共,准备改组国民党。幼伯先生拥戴之余,上书建议“请总会研究选举制度至关重要”。

1922年,唐继尧重新统治云南,提出“联省自治”以反对孙中山的北伐。幼伯当时在国民党云南省党部工作,孙中山密令他“相机图滇”。他当即召回同志,秘密组织“云南自治讨贼军”并正式制定“云南自治讨贼同盟军草约”。但因组织不慎,被混入的奸细密报唐氏。

幼伯先生不幸于1922年8月28日(农历七月初六)遭捕杀于昆明,时年仅46岁。同时遇难的有鄢任周、刘古愚、崔文英、李梧、李成武等六君子。

幼伯先生自从参加同盟会之后,能如此坚定地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工作,至死不渝,他一直以孙中山“做大事,不做大官”的教导来鞭策自己。在关键时刻,他“不就官而就险”。

1982 年在他老家屋檐底下发现的遗稿中有这样一段:“世俗之人总将生死看不破,故逐于富贵权利,以至于堕道德,丧廉耻……夫富贵权利,人之所欲也。取之不得其道,虽荣亦辱,虽安亦危,虽甘亦苦……试问临死之时,有谁将富贵权利携之而去乎?”

从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从他给孙中山、黄兴、李根源先生的信中可知,他处处都在为“大事”着想。实践了他的“做大事,不做大官”的人生追求,走完他46年的风雨人生路。

辛亥革命云南领袖马骧,1922年遭捕杀于昆明

原文发表于2011年4月29日《云南政协报》5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