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艺术】张显庆:“乾州花棍”的前世今生

 W行走在人世间 2025-05-02 发布于陕西
图片
前言乾县花棍,分为单棍和双棍两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乾县花棍在校园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他们将非遗花棍引入校园,结合美育和德育,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让他们在认识、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体验到花棍的魅力‌。感谢张显庆老师的分享。

  “乾州花棍”的前世今生

文/张显庆

                   一、花棍之追根溯源

花棍,艺名“霸王鞭”。相传它是宋太祖赵匡胤当年兴兵讨代各自称雄的五代十国时创立的。这里面还流传着一段故事呢。

兴兵作战,将士效命疆场,人人出生入死,个个奋勇争先,这些将士跟随太祖在统一中华的伟业中,确实个个是条好汉。可在战事歇息休整之际,那些血性男儿反倒觉得枯燥无聊,于是常聚在一起赌博、酗酒,打发时日。兵营中时常被闹得乌烟瘴气,不成体统。加之太祖本人就是一位大赌头,相传他曾与陈抟老祖下棋就输掉了华山。军营虽有军法政纪,然而如此违规越法之事,均不属严惩之列。

一日,偏营副将张耿又来大营向大帅禀报此事,却不见太祖的踪影。大营参军告诉他,大帅一早去了东坡草坪上习武去了。于是张耿直奔东坡草坪而去。老远见大帅赵匡胤手执盘龙棍,在草坪上舞动。靠上前去,只见他挥棍如闪电击云,热不可挡;点打似白珠落盘,丁当作响,直练到收势作罢,方才发觉张耿到来。张耿这才凑上前去,施礼后禀报兵士乱纪违纲之事。太祖一边听着,只见浓眉紧皱,心中甚为不悦。领兵数年来,这些将士跟着自己南征北战,东挡西合,舍生忘死,令人感慨动容;如今这些鸡毛蒜皮之过,将如何处治?若杖责几军棍吧,又欲心不忍;任其下去吧,又有损军法治军之威严,无计可施生气地将手中的盘龙棍朝地上一扔,头也不回地向大营走去……

副将张耿是一位有心计的人,他见大帅十分生气,也不便多说什么,心里暗想,大帅抛下盘龙棍,他老人家在暗示我什么呢?他一边从草坡上捡起盘龙棍,一边想:莫不是……莫不是……他终于悟出了太祖的意思。

他回到偏营,即刻召集兵士,手指着太祖的龙盘棍对众人说道:“主帅有令,从即日起,每日晨昏各操练一个时辰。”众将士见盘龙棍在此,于是便操练起来,霎时间一个练兵场上,棍棒击打声丁丁当当喝采助威之声此起彼伏。一个时辰的操练,将士们人人汗流夹背,个个气喘嘘嘘,疲惫不堪。这下可好:谁还会有空闲酗酒赌博,一到休息之时,一头扎到被窝,鼾声大作!

从此,军营便少了许多乌七八糟的事。再后来副将张耿又把操练动手自编成套,让将士们从演练中不反增强了将士们的体质,又活跃了他们的生活。

太祖闻讯偏营里军士发生的变化,亲临偏营视察,见状后,高度赞许张耿的作法,随即嘉奖了他,并提拔他作了主营参军,这是后话。

                二、花棍的演绎发展

“花棍”这一活动后来流传民间,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并口手相传,在打法中各有千秋。它以节奏明快,动作简练,开阔大方,泼辣灵活,表现出民族强悍之精神风貌。

花棍在全国流行的范国及种类。花棍在两湖(湖南、湖北)两广(广东、广西)陕甘宁(陕西、甘肃、宁夏)等省自治区均有活动的踪迹,多以棍为主。水乡多产竹,故也有用竹根者。器械因地而置宜。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花棍这门技艺的传授者均为行乞讨要之人,旧时的乞帮是他们的组织。但也有具体分工:有耍棍的(即玩花棍讨食的),有打砖的,有叫尖的。他们为了讨口饭食,一边击打,一边口念唱曲儿,乞化来一此食物,以充饥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花棍表演曾广泛流行关中一带。据考证:红军在陕北延安闹革命帮穷人打天下,这帮无产无业的游民,即无产者加入了革命队伍。为了配合共产党的宣传,花棍这一民间艺术的表演者就自觉参与到了宣传革命主张的行列中。当年在革命圣地延安,扭秧歌、打腰鼓、打花棍、说快书、闹竹马,在群众中自娱自乐,同时为中国们早期革命,也算立下了一功吧!

新中国成立初,花棍这民间艺术又一次获得了新生,流传在关中一带的花棍,打得如火如荼。村村有花棍队,学校的老师们带领学生,组织表演队,群众自发的组织表演队,今天甲村邀乙村者来表演,明天乙村邀甲村者比赛,配上锣鼓,场面热闹,互相招待的必是乾州麻糖了,一捆捆大麻糖在一张长方形桌上垒得老高。

表演队各有特色,花样翻新,阵法变化多端,博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就连八十岁的老婆,回忆当年的盛状也激动不已。他们还记得当年打花棍的调子:“当的哩当当呀当的哩的当,当的哩哩的当,当的哩的当……”这是《拥军花鼓》的调儿,讲得津津乐道。

再后来,由于电视的普及,科技的发达,花棍这一民间艺术日渐式微,逐渐淡化出了人们的视野。再很少有人去问津、关注她,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甚至有人不知道她是什么玩意!

                 三、“花棍”枯木逢春

该到挖掘、整理这一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的时候了,笔者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去拯救她了,让她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让她再来一个“梅开二度”吧!

首先,我们从“过了时的民间艺术有没有再让她重振当年雄风的价值?”这一课题进行研讨。本人曾于2001年暑假,招收学员二十馀名,在家举办了暑期花棍训练班,吃住在家,开展培训活动。同学们热情高涨,家长们十分支持。四十多天的培训后,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标准。同期我招集了昔日打过花棍的耆老宿旧约二十人,在看完学生的表演后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我儿时的师父、时年八十二岁的张耀祖先生首先发言:“怎么能说花棍的传承没有价值呢?她既可以活跃少年儿童的文艺生活,又可以强身健体,是传好事。”他老人家鼓励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六十三岁的姜卫民老师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当年参与打花棍,串村串乡的场景。研讨会上这二十多位当年打花棍的佼佼者,对花棍的未来报有极大的期望。大家对花棍的历史与演变做了更进一步的探究。对少儿花棍艺术表演作出了以可,并提出不少宝贵的建议。特别是对花棍的挖掘、整理提出了他的必要性。他们说:“过去老师教我们的棍法都是口手相传,没有教材可言呀,你为花棍著书立说,不简单!”在这帮老艺人的鼓舞下,我就下定决心编写《乾州花棍》了。

其次,在编写《乾州花棍》中,我从多方面考虑,越过了很多个坎。第一,花棍表演会不会没人喜欢。由于社会在不断进步,群众的审美观念日益更新。乾州花棍的特色应该从何处看手。只能从动作设计上下功夫。舞蹈艺术是肢体语言上的表现,不比演员用声腔加肢体动作去表现,表现单一,所以从设计上要严谨、要科学、要实际。

第二,从道具、服饰以及器乐的配置方面要推陈出新,不能扮男相的还是一方羊肚手巾,扮女相的还是一方红帕帕。于是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时任兰州市体委主任的叔伯大哥——张聚庆先生。先生闻言,慷慨解囊,给了我千元资助,并告诉我:“七弟,这是一件正事,哥支持你。”我用这些钱为学生解决了服装问题(当时自己买布料,自己设计,让县城里的裁缝师傅制作)。并化钱将学生的花棍表演制成了碟片。

再次,大兄弟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在训练和排练期间,把花棍的技法和阵法,用文字形式记录了下来,并给起名“乾州花棍”,让花棍表演代表出地域特色。昔日人们只称“花棍”,我特意加上了乾县的古称,以示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地方继承。

               四、“乾州花棍”的制作与活动要点

花棍的制作:以杨柳木为佳,其特点是木质有韧性而不易折,轻重合适。棍的粗细可取直径三公分为宜的直棍,长短以参加活动人员们高矮而定,一般为人胸乳部高度为宜,过长或过短皆不宜。棍的两端凿眼,穿上铜钱数枚,以便在活动中发出声响。棍的表面涂上红绿交错的色彩,并在棍的两端系上红绿彩布各一方。

花棍的基本动作有:走棍、跳棍、蹦棍、碰棍、挑棍、打棍、转棍和挡棍。这些基本动作其要领如下:走得齐、跳很高、蹦得欢、碰得响、挑得猛、打得狠、转得顺和挡得实。

花棍在训练中的基本功训练项目有:长跑训练练耐力,步伐训练,蹦跳训练,拔筋训练,单双叉训练,前踢腿和后踢腿训练,内侧踢腿训练,单足倾身、大回还、弓步、马步、转手腕等训练。

花棍活动的人数,一般为双数,男女各半,人数不限。十六人为一组编排阵法。

花棍有单棍和双棍两种,也称单鞭和双鞭。花棍可分为三种打法:单打、双打和群打。

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介绍花棍的棍法。首先介绍单棍棍法(十种):一、单骑行;二、碰双肩;三、内外踢;四、单转踢;五、单转身;六、单交手;七、单体转;八、单对碰;九、蹦打棍;十、内击反手。

其次,双棍棍法(十八种):一、走棍(A);二、走棍(B);三、刨势棍;四、仰势棍;五、反手外踢;六、转顶花;七、肩碰棍;八、前单转;九、侧单转;十、转身踢脚;十一、左右外踢;十二、方向马步;十三、蹲足竖旗;十四、前内踢腿;十五、鹰展体转;十六、交手击碰;十七、交手劈面;十八、乾坤棍。

再次,乾州花棍的阵法共有九种:一、一字长蛇阵;二、二龙戏珠阵;三、莲池阵;四、方阵;五、蝶阵;六、青龙摆尾阵;七、七窍玲珑阵;八、八骏阵;九、九曲莲花阵。

注:①棍法为基本动作,在布阵中灵活运用;

②棍法解说(含双棍)略;③阵法示意图略。

2025年4月24日写于灵源镇佛北村老宅。

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