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讲:学习《黄帝内经》的三个要点

 扶阳学记 2025-05-02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讲:学习《黄帝内经》的三个要点


1.文理与医理相结合

我们讲《内经》的课有两个最大的倾向,一种是讲成中医基础理论课,另外一种是讲成医古文课,我们讲《内经》的时候应该注意几点,第一,文理、医理要相结合。因为无论哪个层次的人读《内经》都有一个难关,就是文词关,所以作为《内经》老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必须要对《内经》的参考书要熟悉,对于《内经》里面的难字难词要基本搞清楚,这样才能过文词关,但是我们过文词关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释字、词、句,解释字词句只是为了明确医理,所以文词、文理是为医理服务的的,所以文理和医理要相结合。

比如《素问 ▪ 上古天真论》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高士宗解释: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邪为什么要加个虚字呢?这个虚字有没有来路?《灵枢 ▪ 九宫八风》讲虚风,就讲得很清楚了,六淫称为虚风,六气称为实风。”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所以虚邪贼风就是指虚风邪气,《内经》有很多地方讲到虚邪,《灵枢 ▪ 百病始生》讲:”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你这样解释”虚邪贼风“,学生听了就明白,这就是文理与医理相结合。

比如,《素问 ▪ 痹论》讲:”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就是说风寒湿三气相合就形成了痹症,但是在《素问 ▪ 痹论》后面又有一段文字讲:”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你把这两段文字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前面讲的风寒湿合而为痹是讲病因,后面讲营卫之气与风寒之气相合才会形成痹症,营卫之气不与风寒湿相合就不会形成痹症,这是讲病机的,也就是营卫之气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营卫失调才会出现痹症,如果营卫之气没有与风寒湿邪相合就不会形成痹症,在现实中大家都会接触外界的风寒湿邪,为什么有些人没有出现痹症,就是因为风寒湿邪没有影响营卫之气的运行,这就是文理与医理相结合。所以学习《内经》特别要注意融会贯通,不能局限于某一点,这就是文理与医理相结合。

2.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内经》的原文是一百六十二篇,里面有很多相同或类似的描述,比如:”心者,君主之官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这就不是一个人讲的。比如“肺者, 相傅之官,”“肺主气”。比如“胃者五脏六腑之本也”“脾主中央,"“脾者土也”,脾主中央到底脾与心脏谁为主,"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难道十一脏都归胆来管吗,从很多地方来看《内经》在讲某一件事的时候就特别夸大它的作用,这就要联系《内经》的全文,要从总体来看,不能只看局部的某一个点,局部要与整体相联系,这样才能全面正确的了解,而不至于产生误解。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内经》从表面上看是一本理论专书,实际上它是指导理论的一些重大法则。如果能把《内经》的理论贯穿到临床中去,那你讲课就会底气非常足。如果没有临床实践经验,那你讲课就会底气不足。打好了扎实的理论功底,无论是教学还是临床实践,你都会得心应手。

案例,术后小腹坚硬胀痛。有个病人腹部手术切开以后手术医生说不能做手术,又把伤口缝起来,这个病人是小腹部胀满而且剧烈疼痛拘挛,非常痛苦,腹部坚硬,小便正常,大便稍干,腿不肿,为什么腿不肿?因为他腹胀不是水引起的,坚硬肯定是瘀血,中医称为㿂积症,《灵枢 ▪ 百病始生篇》讲:“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这里讲㿂积肿瘤是由寒、痰饮、瘀血三个因素长期凝固结聚在一块形成的,所以治疗肿瘤积块要考虑三个因素,张仲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把《内经》读懂以后他没有用《内经》的原话去讲,他把《内经》应用于临床实践,讲出来是临床实用的内容,张仲景治疗㿂瘕积聚的第一方是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赤芍、桃仁、丹皮共五味药,桂枝温阳散寒,茯苓化水饮,桃仁、赤芍、丹皮破瘀血,这个病人就用了桂枝茯苓丸,为了求急效,还加了《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里面的血竭散,不到两个月癥块全消,再吃了一点恢复体质的药就全治好了,所以治肿瘤也要用《内经》的理论去指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