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游历过的世界城市中,伦敦、纽约和北京是男性城市的代表,严肃、理性、正经,往往快节奏和拘谨。巴黎、罗马和阿姆斯特丹则带着女性的特征,浪漫、善变、性感,意味着闲散和开放。而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则给我留下别样的影像和感触。 2016年8月27日-8月29日我们来到莫斯科。 新的一天开始了,首先我们来到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即莫斯科大学)学校主楼,大学的主楼位于麻雀山(原名列宁山),当时它是欧洲最高的建筑,其中心塔高240米,共36层,周围有四个翼,据说其走廊共长33千米,包含5000多房间,其顶部的红星包含一间小屋和一个展望台,重12吨。学校主楼建筑的表面画有钟、气压表、温度计等巨大图案,饰有雕塑和镰刀斧头的图案,建筑前有著名俄罗斯学者的塑像,而在这些雕像中就包括莫斯科大学的创始人罗蒙诺索夫。 1945年二战胜利,苏联以2700万人牺牲、1710座城市被毁的代价,换来了世界格局新主人的交椅。经历了四年战争的莫斯科,没有被狂人从地球上抹掉,依然屹立于此。当时的斯大林总觉得在莫斯科这个世界无产阶级的首都里,“红色”建筑少得可怜。瓦西里大教堂、红场是伊凡雷帝时期建造,克里姆林宫、古姆商场都是沙俄时代的建筑。赫鲁晓夫回忆起斯大林的话:“我们赢得了战争,到时候外国人会来到莫斯科参观,可我们连摩天大楼都没有,不过是个无精打采的首都,比曼哈顿简直差远了。”斯大林认为莫斯科缺少的东西就是——摩天大楼。1947年,斯大林提议在莫斯科建设一大批摩天大楼。但是经过了高层讨论研究后,大家普遍认为莫斯科不适合建设摩天大楼,除城市规划因素外,摩天大楼是帝国主义的象征(当时仅有美国有摩天大楼)。但是大家是不会让领袖难堪的(他们可是经历过大清洗并活下来的人),于是,社会主义的摩天大楼进入了设计、研究、建设阶段,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莫斯科七姐妹建筑。
七姐妹里的老大姐——莫斯科大学主楼 七姐妹建筑是位于莫斯科的一系列斯大林式建筑,其建造于斯大林执政的最后十年间,结合了巴洛克式和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与美国1930年代摩天楼的建筑技术。在中国的北京展览馆、波兰华沙的“斯大林注射器”即科学文化宫以及 东柏林的卡尔·马克思林荫大道建筑群等世界其它地方,我们都可遇到七姐妹建筑的胞姐妹,这些建筑特点为:布局对称、占地面积大、屋顶必有高高细长的尖塔,它们气势磅礴,高耸雄伟,装饰富丽堂皇,以显示共产主义的革命激情与荣耀,在世界建筑史上被人们称为斯大林式建筑,这或许也是斯大林对建筑的贡献。 莫斯科另一处斯大林式建筑 除了斯大林式建筑外,现代化的建筑如今在莫斯科比比皆是。我们来到莫斯科的最高处麻雀山,山上有一处观景台,由此可以俯瞰莫斯科全景,城市美景尽收眼底。 城市美景尽收眼底 据说如同北京一样,莫斯科的城市规划表现出其连续性。最初,道路从克里姆林宫的山丘上向外辐射状延展,遍及整个地区。而现在所实施和发展的辐射状城市规划正是为了城市的道路起点源自同一个中心——莫斯科红场,这种网络状布局使我非常好奇地走进莫斯科的地铁一探究竟。 莫斯科的地铁图 莫斯科地铁的建筑造型各异、华丽典雅,每个车站都由著名建筑师设计,各有其独特风格,多用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镶嵌。车站除各种浮雕和壁画装饰外,照明灯具十分别致,好像富丽堂皇的宫殿,享有“地下艺术殿堂”之美称。莫斯科地铁各个地铁站以民族特色、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地铁站。这些地铁站,例如革命广场站,雕塑的是以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红军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共青团车站,里面金碧辉煌如同沙皇宫殿;还有些车站是以著名文学家为主题,配上各种人物的雕塑和历史题材的浮雕画面。
莫斯科地铁 有研究者发现,莫斯科地铁有十二站正好对应着十二星座:魔羯座对应“新斯罗博达”站;宝瓶座对应“和平大街”站;双鱼座对应的是共青团站(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站;天秤座对应“基辅”站……我们知道天秤座的象征意义在于公平、尺度,追求灵活机巧,遵守法律和公正的判决,互利的贸易;而基辅车站所处的地区,正好是俄罗斯的外交部大楼,世界贸易中心,以及最高法院……同样,其他地铁站也存在类似的现象。这些情况,实际上有意无意地对应着地铁站周边的一部分城市功能,这些都只是偶然的巧合呢,还是俄罗斯政府按照不为普通人所知的某些既定方针这样设计和建设莫斯科城市? 莫斯科地铁的共青团站,俄语是“刚桑莫力斯卡娅”,像少女的名字,朗朗上口。这是莫斯科最美丽的地铁站之一。用那火热的淡黄颜色和白色繁复的花纹线条体现感染力,忠实地记录青春和激情时代。
共青团站 莫斯科地铁的新村镇站(诺瓦斯洛波茨卡亚站)建于1952年,其特点是有几十幅线条图案各异,美伦美幻的彩色玻璃画卷,将古老的教堂花玻璃艺术用于现代化地铁装饰,其创造性发挥,显示了俄罗斯人的创新精神,让这一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在地铁中发扬光大。 新村镇站
地铁站玻璃艺术的建筑形 在乘坐莫斯科地铁的时候,我发现有不少人在低头看手机,其中有人在看电子版的书。莫斯科地铁站免费向乘客提供100多部经典文学作品,人们只需用智能手机或平板扫描编码,就可以浏览图书馆的虚拟书架,并且可以下载经典文学作品的电子版,这其中就包括俄罗斯文学巨匠普希金、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的小说作品。在靴子和文学之间,还是有不少人选择文学,看来皇帝的宫殿可以毁灭,而诗人心中的宫殿永存(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刻我想起《皇宫的寓言》,作者为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
莫斯科地铁基辅站 莫斯科地铁基辅站内的列宁壁画和苏联红军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的壁画,使我想起并来到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建立的胜利公园,参观二战纪念碑。莫斯科胜利广场建成于1995年5月,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建,广场旁有为纪念俄军打败拿破仑而建的凯旋门。胜利广场是俄罗斯人民对曾经战争的纪念,寄托着他们对和平的祈祷。广场的北面是一组大型的喷泉,一长排的喷水池与两排造型优雅的蘑菇水池,供游人欣赏。与喷泉相对的胜利广场的南面是常胜圣格奥尔基大教堂。胜利广场的东边,就是莫斯科的凯旋门。胜利广场西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象征胜利的枪刺造型纪念碑,高141.8米,象征卫国战争1418个战斗的日日夜夜。三棱形的碑身,每个棱面上用浮雕板表现了莫斯科等十二个英雄城市周围的战斗情景。高约100米处,古希腊胜利女神右手拿着金光灿灿的胜利桂冠,她身旁飞着两个胖胖的小天使,一男一女,吹着胜利的号角。纪念碑的下面,是神奇勇士格奥尔基手持长矛刺杀毒蛇的雕像。前面五层阶梯式台阶,每一层代表战争的一年。纪念碑后不远处是为纪念卫国战争而修建的卫国战争中央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众多珍贵的纪念品。
胜利广场的大型喷泉 常胜圣格奥尔基大教堂 勇士格奥尔基(左)胜利女神(中)凯旋门(右) 今天,莫斯科人仍然好客、酗酒、盲从,在公共场合不喜欢露出笑脸,我们在莫斯科这一路上也没能享受他们的“微笑服务”。这或许是由于“莫斯科经济奇迹”是以物价畸高,贫富悬殊为代价,男人们要身兼几份工才能维持一种体面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妇女也很少呆在家里,高企的房价甚至让部分年轻人放弃了组织家庭……即使这样,生活还要继续,太阳照常升起。在胜利广场,我们仍然能看到莫斯科的新娘新郎在拍婚纱照、老人和孩子们在欢唱……
广场上的人们 在道路交通方面,由于莫斯科对汽车不限购和不限号行驶,其交通拥堵情况比北京厉害。但在莫斯科街头,我们看不见三轮车、电动车、板车、代步车以及送快递的各种各样“中国式车辆”,而莫斯科的自行车不是代步工具,是锻炼身体的工具。 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古姆商场内和街头,随处可见俄罗斯套娃。俄罗斯套娃是俄罗斯特产木制玩具,一般由多个一样图案的空心木娃娃,一个套一个组成,最多可达十多个,通常为圆柱形,底部平坦可以直立。最普通的图案是一个穿着俄罗斯民族服装的姑娘,叫做“玛特廖什卡”,这也成为这种娃娃的通称。
俄罗斯套娃 莫斯科之旅就要结束了,在离开莫斯科的路上,我看见无论是在莫斯科市内还是郊区,树木绿化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广。如果从一个城市的树木绿化方面来说,我感觉莫斯科的城市发展可持续性要比北京强,就像下图中这只航行在莫斯科河上的船一样,会按照它自己的航向平稳地行驰…… |
|
来自: 雨安居士 > 《无法忘却的城市(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