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最后一封电报说起 图:杭州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内人头攒动 5月1日杭州停办电报业务上了热搜。4月30日,杭州电报业务的最后一天,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内人头攒动,人们挤在大厅内,争相填写电报单,望能够留存下关于电报的最后记忆。 4月30日晚,杭州最后一封电报,发给了全体市民。这封编号为WLX27200的电报内容如下: 广大市民朋友: 告别一种通信方式,更告别一段历史。 西子湖畔的摩尔斯电码,自1883年的第一声“滴答”起,跨越了三个世纪的通信长河。 飞驰的电报纸带,曾载着战火纷飞时的红色电波,传递过游子思乡的泛黄家书,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最终在新时代的数字洪流中完成了历史使命。 今日钱江潮落,键盘声歇,文字永恒,记忆长存。告别不是终点,中国电信将以智算时代的“红色电波”,在数字经济第一城续写万物互联的东方传奇。 在此,衷心感谢您的一路相伴!谨以杭州电信的最后一封电报,致敬通信先贤,拥抱数智未来! 此去光年,西湖烟雨皆入云; 山河为证,永不消逝是初心。 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 2025年4月30日 其实各地宣告“彻底”停办电报业务,都是近几年的事,为什么没有引起公众注意,主要还是与媒体“宣传”有关。这次浙江电信早在3月26日已通过“媒体”发出通告,而其它各地“彻底”停办都没有宣传、公告。因为真正的国内传统的电报业务,从1995年开始已经“名存实亡”,全国只有为数不多城市还保留“电报”服务。 如2021年4月1日起,中国电信广西公司正式停止电报业务服务,3月31日下午,南宁市民沈先生在南宁民族大道电信营业厅,发出一份给自己的电报,内文只有四个字:我爱南宁。 上海2021年6月16日,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最后一台用户电报(电传)T203型交换设备在武胜电信大楼14楼机房正式退网。如不是《解放日报》事后报道,大家都不知。这个上海唯一“电报”营业点,一年只发送157份“电报”,接受了132份,网点营业员还要“兼职”。 图:“企业金卡”上的“礼仪电报”广告 上世纪90年代后,长途电话、移动通信开始普及,为什么各地还要保留这些已经不是传统的电报机发出“电波”的电报,主要还是一些涉及法律意义的文书、商务的签约,通过“电报”形式,以此证明或者延长诉讼时效。而对公众来说,也只能发“无时效性”的公众礼仪和鲜花礼仪电报业务,某种意义也是为了创收开辟的新业务。 各地“幸存”的电报业务,实际均已通过在电脑上输入文字、通过网络由各地接受后,再采用打印后,由当地邮寄的方式完成,而非由传统的电报机发出。就这次杭州,现存的唯一一台电报收发机,实际已经是“文物”,去年有人试验已经无法正常收发电报了。 而从国家层面“彻底”宣告取消公众业务的特级和加急电报业务是2001年8月1日,取消公众礼仪和鲜花礼仪电报业务是2005年11月。实际在取消通知前,许多地方早已没有此类业务。如果从专业、技术层面来说,实际是取消用户通过电传,而称“电报”的服务。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物价上涨指数大家所知,就寄平信0.08元资费到现在1.20元,唯一没有上涨的是电报“字数”资费。上世纪60年代前,一个字0.07元;70年代,一个字0.09元;80年代,一个字0.135元(一毛三分五);截止2025年4月30日杭州电报,一个字0.14元(我查上海电信最后资费是一个字0.13元。浙江、上海都是执行1992年公布资费标准。)说明“电报”资费几十年没有上涨。我估计0.005元(半分)之差,是无法找“零”因素调整整数。 按字收费,这是传统电报的资费,按现在人们收入和物价属于很低,但正如前面所说,现在“电报”通过电传,发到异地再打印纸质邮寄。而对公众服务礼仪等“电报”是按页收费,你发“生日祝贺”“唁电”等不需要你书写时“惜字如金”,每页资费6.00页,以后每页加3.00元。这里不包括处理费2.00元和指定时间专送费10.00元等,最后价格不会比快件便宜,而且还要到专门营业点,人们追求的无非是一种形式,满足“猎奇”心理。 图: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 人类史上第一封电报诞生于1844年,至今已经180年。 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中,向40英里以外的巴尔的摩城发出了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What hath God wrought)。 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出现在1871年4月,大北公司秘密将长江口的海缆,沿黄浦江敷设到上海英租界,并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距离1844年美国第一条跨城市电报线(巴尔的摩到首都华盛顿)的使用仅相距27年。但当时清政府认为是一种入侵行为,因此开始自主开设电报业务。 1877年,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考虑到海防和贸易的需要,开始筹备自建电报线路,在天津机器东局到直隶总督衙署之间,敷设了一条电报线路。6月27日,这条电报线路进行了第一次发报,内容只有六个字: "行辕正午一刻。” 这里的“行辕”,指的是直隶总督衙署。“正午一刻”,则是指发报时间。 因为这条电报线路长约16华里,仅用于军事。而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是1881年4月完成的全长3075里——津沪线,沿线下设紫竹林、大沽口、济宁、清江浦、镇江、苏州、上海七处电报分局。 当文章写完时,我也犯愁,用“消失的电波”,理论上应该成立,据《浙江日报》报道,杭州最后一天4月30日“发报量”,达到了惊人的5846封。因为不是“电波”发送,而是通过网络“电传”,估计加班加点需要几天处理。也许我发表这篇文章时,这天从杭州寄发平信,大部分地区都可以收到。特别这些所谓的“电报”还不是通过传统的“莫尔斯码”收发报机“滴”“哒”发送,作为“电报”的电波确实是“消失”。 但目前“电报”业务在北京电报大楼还存在,如果按“电报”这个字面“意思”,你还不能说“消失”。因此,读者也不要对我文章的标题“吹毛求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