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起居中的古今养生之道》

 山野岐黄 2025-05-02 发布于四川

鸿蒙肇判,清浊攸分,阴阳氤氲而万物咸秩。人处六合之中,禀天地之正气,其饮食起居,皆隐契乎宇宙运化之常道。此中奥赜,幽微难测,非殚精竭虑、穷究典坟,弗能尽察其详。养生者,实乃立命之大本,系乎人寿之修短、身心之康安,诚不可不深加省究也。《灵枢·五味》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饮食者,气血生化之原,人身资养之基,于养生之重,犹舟楫之于江河,不可斯须或离焉。

饮食之要,贵乎清淡冲和,当远辛香厚味、生冷腥膻之属。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云:“饮食当令节俭,若贪味伤多,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 。”夫辛辣之品,性热且燥,久嗜之则易动火伤津,扰攘内气;生冷之物,性寒而凝,常食之则必戕伐脾胃之阳,致运化失司。今之医学研究亦明,久食高油厚辣之膳,每增胃炎、胃溃疡诸般消化之疾,甚者或罹胃癌之患。平旦,阳气初萌,宜进温热、易消化之食,若小米粥佐红枣、山药,辅以鸡卵,可助阳气之升发,此正合《黄帝内经》所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之理。日中,气血方盛,宜饱食,摄取富含蛋白、蔬菜、谷物之膳,以充养气血,维持脏腑之机能。至于夕膳,量宜少且进食宜蚤,免使脾胃壅滞,有碍运化。曩有邻叟,素耽肥甘厚味,夕食恒多食且常进夜宵,未几,形体渐腴,血糖、血脂咸异于常。后从医家之诲,调饮食,节肥腻,减食量,蚤卧蚤起,积年累月,诸症始缓,体渐康泰。

晨兴而奔,亦养生之善策也,然务以适度为贵,以微汗出为佳境。明·高濂《遵生八笺》云:“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运动过极则耗气伤精,譬犹灯油耗竭;运动弗足则气血凝滞,宛若江河壅塞。据《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之研,适度之动可促内啡肽之分泌,强免疫之能,怡悦情志。恒持适度之锻炼,非但可塑健硕之形,且能善调体重,预防肥胖及其相关之疾。若夫体有不适,合理用药亦为速愈之要。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当依病情、体质而精准用药,辅以宁神调养,方能速臻康复。

反是,则饮食无节,起居无常,诸疾必将乘虚而入。过食辛辣生冷,脾胃首当其冲,阳气受损。诚如《伤寒论》所云:“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脾胃既伤,正气必虚,外邪易侵。暮夜乃阳气潜藏之时,若夕食过饱,阳气不得潜藏,脏腑不得休养生息。久不运动,则气血不畅,百病丛生;而过动则元气大伤。

《易经》之“颐卦”,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此明言饮食当有节制。又云:“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养生之道,犹天地育化万物、圣人涵养万民,以和为贵,以养为本,当顺天时,调阴阳。春宜食芽,以应生发之气;夏宜食瓜,以清热解暑;秋宜食果,以润肺生津;冬宜食根,以补肾藏精。

愿世人咸悟饮食起居之微旨,遵古圣先贤之明训,以敬畏之心事养生,秉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之则。如此,则必能获康强之躯,尽享期颐之福,优游于健康长寿之域,无负此宝贵之人生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