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思考】老师和家长是盟友,怎能互相拆台?

 新用户9913Bpb0 2025-05-02 发布于浙江

校长思考老师和家长是盟友,怎能互相拆台?

从教二十五年,当了十年校长,处理过许多家长和老师的矛盾。有时候,一个座位调整、一次作业批评,甚至孩子回家随口说的一句“老师今天凶我了”,都能让家长怒气冲冲地找上门来,要求“讨个说法”。  

这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那时候家长对老师的态度,和现在完全是两个世界。

我们那个年代:家长和老师是“同盟”

我小时候要是调皮、不吃饭,我妈只要说一句:“你再这样,我告诉你们老师!”我立马就老实了。那时候,家长和老师之间有种天然的信任,甚至可以说是“敬畏”。  

那时候的老师,可能普通话不标准,教学方式简单直接,甚至有些严厉,但家长从不会质疑。他们觉得,老师管教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哪怕方式有点“粗糙”,那也是为了孩子好。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基本就是全权交给老师,很少插手我们发现过去教育出来的孩子,秩序感强,责任感也强。

可现在呢? 

现在的家长:维权意识强,但容易“过度反应”

现在的家长文化水平高了,法律意识强了,对教育的要求也更精细了。这本来是好事,但问题在于,有些家长把“维权”变成了“找茬”。 

老师批评孩子两句,家长觉得“伤害了自尊”;甚至调个座位,都能被质疑“是不是针对我家孩子”…… 有些家长一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和老师沟通,而是直接投诉、闹到学校、甚至发到网上。结果呢?事情没解决,孩子反而更迷茫——家长和老师对立,孩子夹在中间,不知道该听谁的。

对抗的代价,最终是孩子承担

前几天,我写过一篇文章《不对抗,你就开悟了》。其实,不管是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还是学校和老师的关系都是这样:如果一直保持对抗,其实就是让自己的注意力都关注到了对抗这件事上,而没有时间去关注学习这件事的本身。

因此,网上有调侃说,为什么小学阶段家长投诉最多,到了高中和大学就没有家长投诉了?是因为那些动不动就“找老师麻烦”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往往在小学阶段就养成了“遇事就闹”的习惯,学习态度和纪律性越来越差,最终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更别提大学了。而那些信任老师、配合学校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适应规则,学习状态也更稳定我觉得这样的分析虽然是玩笑,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教育不是“消费者维权”,不是家长花钱了,学校就得按自己的意愿来。真正的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站在同一战线,而不是互相拆台。 

给家长的建议:理性沟通,别让情绪毁了孩子

一是别在孩子面前说老师坏话

如果家长总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师,孩子就会失去对老师的尊重,甚至故意和老师作对。最后吃亏的是谁?还是孩子自己。很多家长遇到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逻辑,而是变成了情绪发泄的途径。  

二是先了解情况,别急着下结论

孩子回家说“老师批评我了”,先别急着生气,问问前因后果。有时候,孩子只说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事实可能完全不同。 

三是和老师直接沟通,而不是“投诉”  

如果真觉得老师处理不当,先私下和老师聊一聊,而不是直接闹到校长或教育局。大多数老师是愿意沟通的,但如果你一开始就“宣战”,那问题只会更复杂。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学会面对现实

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孩子将来要面对的压力只会更大。如果家长从小就不让孩子经历任何挫折,遇到问题就替孩子“出头”,那他们以后怎么适应社会?另外,任何一件事都是教育的契机。家长可以和老师一起利用这件事的本身,来进行相关的教育。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老师不是敌人,家长也不是裁判最好的教育,是家长和老师互相配合,让孩子在规则中学会成长,而不是在溺爱和对抗中迷失方向。

我是校长,也是家长,这是一番值得思考的真心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