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的最后一封电报,让我想起了车马慢的日子……

 中学生读写 2025-05-03 发布于山东

(一)

5月1日起,杭州地区的电报业务全面停止。曾经火爆数十年的电报,如今可发报城市只剩下了北京,可收报城市只剩下了 5座。

据“潮新闻”报道,杭州最后一封电报,发给了全体市民。这封编号为WLX27200的电报内容十分感人——

广大市民朋友:

告别一种通信方式,更告别一段历史。

西子湖畔的摩尔斯电码,自1883年的第一声“滴答”起,跨越了三个世纪的通信长河。

飞驰的电报纸带,曾载着战火纷飞时的红色电波,传递过游子思乡的泛黄家书,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最终在新时代的数字洪流中完成了历史使命。

今日钱江潮落,键盘声歇,文字永恒,记忆长存。告别不是终点,中国电信将以智算时代的“红色电波”,在数字经济第一城续写万物互联的东方传奇。

在此,衷心感谢您的一路相伴!谨以杭州电信的最后一封电报,致敬通信先贤,拥抱数智未来!

此去光年,西湖烟雨皆入云;

山河为证,永不消逝是初心。


从烽火台到驿站,从驿站到电话电报,从电话电报到手机传呼,从手机传输到融多种方式于一体的微信交流,我们享受着时代进步带来的便利,也感受着科技巨变带来的关于人生记忆的惆怅……

(二)

正如这最后一封电报所说:“告别一种通信方式,更告别一段历史。”在那段历史中,车马走得很慢,电报是最便捷最高速的通讯方式。

那时候,电报是按字数收费的,使用电报是很一件奢侈的事情,不啻于如今打车跨省回老家。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有急事时才舍得使用这种高档方式,发电报时更要字斟句酌,惜字如金。

正因为如此,电报常常是“报忧不报喜”,收到电报,往往说明家里遇到了急事。所以有人说:“电报是长了翅膀的乌鸦,报喜的少,报丧的多。” 飞在空中的电报密码,最多的内容就是“母病危速归”。所以,在当时,人们既盼着收到电报,也害怕收到电报。

我还记得小时候在邮局见到的那个场景:

一位中年汉子匆匆忙忙跑进邮电所,对柜台人员说:“我要发电报。”柜台人员递给他一张有着浅绿色格子的电报纸,中年男人不太会写字,又想省钱,思来想去,好半天才拿起笔往格子里填写,写了两个字,竟然泪如雨下。

不小心,汉字又写错了一个字,只好再向柜台索要一张纸,柜台里的姑娘给了他一张,加上几句嘱咐:“按规定只提供一页纸,多用是要加钱的。再给你这张,可别再错了。”中年男人连声答应,仔细写好,交了钱,一边流泪一边走出邮局……

如今,人间悲喜依旧,只是不再通过电报这种方式传达了。

(三)

1980至1990年代的初中语文老教材中,都会有一个应用文写作专题,用来教学生们如何写电报,我们能从教材举的例子里窥视到当年电报的主要内容和人们的生活情景。

1990年代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要求写电报文字要简明,举了这样的例子:

李谷买了8月2日5次特别快车的车票,从北京到汉口去看望奶奶。李谷打电报让姑姑到汉口火车站去接。电报写成:“8月2日坐5次特快离开北京到汉口盼望3日到车站接我谷。”意思是全了。可是字数太多。应改为:“5次车3日抵汉接谷。”

那个时候,城市交通还不是很方便,到站往往需要家人去接。

电报最后一次出现在语文教材中,是在2001年,教材中附有下面电报纸样例。

因为电报要求文字简明,于是成了一种训练表达能力的好方式,语文考试中常有电报形式的题目,写电报,曾经是1990年代最重要的一种高考中考语言运用题。

在1987年版的人教社教材中,有这样一则训练题目:

根据下面的文字说明,请代王进拟一份发给他叔叔的电报稿,填写在电报稿纸上。

王进放寒假到桂林舅舅家过春节去了。因为他爸爸工厂的实验室急需一种RS粘合剂,实验室一时派不出去人去汉口采购。王进爸爸有个弟弟叫王良友,在汉口化学研究所工作,能买到这种粘合剂。

于是王进爸爸拍电报给王进,要他接报后立即于2月8日乘6次特快回北京。叫王进拍一个电报给汉口的叔叔,请叔叔代购这种粘合剂两公斤。并说清楚,王进乘6次特快9日到汉口,让叔叔把粘合剂送到站台上,让他带回。

你看,这道题还真不简单,如今的孩子不仅不会写电报了,恐怕也很难看懂“特快”“站台”这些名词了。

如今,电报不仅退出了试题,也正式退出了生活。

电报,0375(再) 6015(见)……

公众号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