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白鹭飞

 昵称45109175 2025-05-03 发布于浙江

【1】

张志和的祖父是婺州人,后来一家人搬到了徽州的祁山镇,张志和出生在长安行馆,那时候他父亲张游朝在太子府做东宫侍讲,张志和早慧,少年通达,受人喜爱。但张志和的传奇,主要留迹在湖州地区,也就是“浮三江,泛五湖。”

《周礼·夏官·职方氏》说:“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具区,指的是太湖,古代的三江五湖,泛指太湖一带的水系,范蠡功成身退,也谓之泛五湖而去,消失在太湖一带。

太湖之南,为吴兴郡,唐代称湖州。吴兴一带水网密布,利舟楫,而陆路不畅,在地缘政治上,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到了唐中期及五代,天下皆兵,只有湖州播及甚少,湖州这个水乡泽国,意外赢得了好名声,《全唐诗·谚谜·湖州里谚》说:“放尔生,放尔命,放尔湖州作百姓。”

张志和在安史之乱后,也辗转到了湖州,做起了湖州百姓。

【2】

张志和来到湖州,没有像普通老百姓一样落地生根,而是“浮家泛宅,往来苕霅之间”,自称“烟波钓徒”。西苕溪和霅溪,其实是同一条溪流,西苕溪从骆驼桥到太湖的那一段,人们称之为霅溪。霅,是指水流的激荡声,从名字可知,霅溪水势可观啊,湖州城,是沿着霅溪两岸建成的,骆驼桥是湖州城的原点,现在的湖州城,东街、南街,北街,也都是沿骆驼桥四面八方扩张开去的。

浮家泛宅,指的是他经常换地方,行踪不定,但也不是无迹可寻。南太湖水域,河道纵横,大船小船往来不绝,如果不是为生计,闲散的舟子可以去湖漾里多荡一会儿,漾,是指水波不兴的湖,波平浪静,心安处,舟也自由自在,人也自由自在,张志和的小船,就经常停泊在这些湖漾当中。

长超山脚下有一个东泊漾,相传是张志和停留过的地方。《乌程县志》说,长泊漾是“昔张志和浮家泛宅往来苕霅泊舟之所”。长超山,呈长条形,是天目山脉散落在南太湖平原上的零星山体,山高不足百米,林木蓊郁,在水泊的衬托下,显处格外清秀脱俗。

这里离苕霅已经有些远了,东泊漾,处于双林塘的水道上,苕溪之水,从天目山出发,在一众水泊的挽留下,缓缓地向东流去,张志和的小舟,也随着这缓缓之势,随性地飘流着......

到了东泊村,手机导航有点忙不过来,村民问,找谁啊,我说我找张志和,村民说,没这个人啊,我说,唐代的。村民哈哈大笑。东泊漾,现在也是好大一团湖水,我站在东泊漾岸边,极目遥遥,这唐代的水泊,在时间的氤氲里,边界模糊。

震泽的长漾,也接纳过张志和的小舟。震泽位于頔塘的水道上,頔塘沿途都是名邑,像八里店、升山、晟舍、旧馆、南浔、震泽、平望......等等,张志和也是这条水道上的常客,他不大喜欢世俗的热闹,就飘进了长漾的港湾里。长漾很长,约有五公里,长漾原来有一个很温柔的名字,叫“牛娘湖“,湖中有一个二亩地的小墩,四面湖水,远望犹如浮在水上一般,当地人称之为”浮玉墩“,张志和在此停舟四顾,心中很是留恋,喃喃自语:“数椽结庐,一水环镜。玉山浮游,震泽清净。“

震泽繁庶,此处清净。其实,张志和的隐逸,并不完全脱离大城镇,他是属于那种若隐若现的人,晚唐李德裕评价张志和,“渔父贤而名隐,鸱夷智而功高,未若玄真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欤!”

浮玉墩,后人又称之为”张墩“, “张墩怀古”为当地一景。现在到长漾里,是找不到张墩了,张墩已经没入皓翰的水域之下,只有岸边大批的芦苇忧郁地摇晃着,偶有白鹭掠起,发出惊慌的声音,有被打扰的嫌疑。

张志和在湖州最有名的落脚点,就是西塞山了。西塞山下,张志和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渔歌子》: “西塞山下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惹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本是大唐教坊曲。开元盛世,玄宗皇帝好声伎,处处歌舞升平,曲高和众,张志和在宫廷浸淫日久,深谙其中味道,如今江湖飘零,眼前山水如画,雅兴上来,于是创作了《渔歌子》五首,尤其是第一首“白西塞山下白鹭飞”,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不久便传播开来,引得世人纷纷模仿,张志和便是这依曲填词的先驱者,五代及宋,教曲渐渐演变为“制式曲调“,有了词牌名,“渔歌子“,也是最早的词牌名之一。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桃红柳绿时节,“渔歌子“场景再现,去看看吧,湖州西塞山离杭州也不远,惦记有些年头了。

西塞山,湖州城西南二十里,也就是苕溪来水的方向。站在堤岸望开去,湖州段的苕溪,水面开阔,溪流清澈,有二三艘大货船,在稳定的“突突”声中,缓缓前行,船及尾音,隐约不绝,似乎要去到时间深处……浅滩间,有几个人在默默垂钓,我望着他们岿然不动的身影,问表妹说,看到张志和了吗,她笑称,没有戴惹笠的。

现在,从大堤回望西塞山,已经没有张志和的那种视野了,西塞山一改往日风采,也投身于创业大军,山脚下创业大道车流滚滚,一个宏大的建筑群正在施工,看标志牌是“湖州学院”,心头才略感宽慰,建成后的湖州学院,应该还会回到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的环境里来,只是此时的北坡山体,正被剥得一塌糊涂,我和张志和先生都要忍一忍了。

西塞山和苕溪北岸的弁山,互为呼应,苕溪和长兴来的吕山港,在此会合,溪流穿过两山夹峙,朝东奔向广阔的南太湖平原。西塞山,也曾是一个军塞,嘉泰《吴兴志》说:“古户城,《统记》云:在县西十九里,吴孙皓时置文皇帝陵户二百家城于此。”

孙皓初为乌程侯,袭承大位后,尊其父孙和为文皇帝,陵墓就建在这片山林。有一年山越叛乱,“永安山贼施但等聚众数千人,劫皓庶弟谦出乌程,取孙和陵上鼓吹曲盖”。在文皇帝的陵上鼓吹曲盖,实为大不敬,这事无法容忍,平乱之后,孙皓便勅令在这山水间建了一座户城,一来保护孙和的陵墓,二来也为乌程之西屏障。

张志和的小舟,溯苕溪而上,在西塞山下盘桓,或寻古访幽,或扁舟垂纶,西塞山下有一个大河湾,地方志称“钓鱼湾”,或“桃花坞”,清同治《湖州府志》说:“在城西二十五里。唐张志和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下有桃花坞、凡常湖,张志和游钓于此。”

凡常湖,现在叫樊漾湖。创业大道北侧,有路牌标志“樊漾湖”和渔歌子的简介,沿村路进去一百米左右,有一个小湖泊,那就是典籍上记载的“凡常湖”了,小湖泊四面方正,人工痕迹明显,四周搭建了木栈道,可以游园,也可以垂钓,几间小木屋,多半就是农家乐了,当然堤岸边,也要种上桃花,我们不也是赶着桃花盛开的季节来的嘛,现实中找不到张志和,只好在诗歌中应景了。

【3】

表面上看,张志和在湖漾间飘来荡去,似乎总是一个人,实际上张志和在湖州,还是有朋友圈的。

湖州城南,在道场山和西塞山之间,有一条溪,北向汇入苕溪,古称黄浦,现在叫妙西港。这条以春申君黄歇命名的支流,到了唐代,迎来了很多的名流大咖,张志和也位列其中。

但凡隐居的人,都有一段非凡的过往。张志和也是。

李唐王朝,尊老子李聃为先祖,奉道教是国教,皇帝带头,王公大臣纷纷上行下效,张志和的父亲张游朝,也清真好道,他不仅精通庄子、列子,自己还著书立说,撰有《南华象说》十卷、《冲虚白马非马证》八卷......等,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坏境,道教对张志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张志和也是从小修道,后来能成为太子党,也是因为道术方面的一技之长,被李亨赏重。道术,是指道家修炼之法,比如冥思静祷、禅坐、炼丹、吞丹......不知道张志和的哪一项技能,被太子李亨看中,两个少年玩到了一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室四散逃命,张志和和舅舅李泌,追随在太子李亨的身边,李亨在灵武举兵勤王,渐渐成为大唐最重要的一股军事力量,在平叛过程中,李和张也频频献计,为李亨出谋划策。

说起来李和张都是年少成名,被玄宗老皇帝看好,两人也都在太子府工作过。后来,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即为唐肃宗,舅舅李泌成了一代名相,外甥张志和却是因言获罪。张志和与皇帝在引进回迄兵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可能是张志和年少气盛,哪怕是发小也不行啊,唐肃宗一怒之下,就把他赶出了朝堂,贬为南浦尉,唐代的南浦县,在今天巴东的万州一带。张志和一直拖着没去,时间一长,皇帝也感念张志和往日情谊,没有过度计较,并表达了让他回朝的意愿。

道家思想对于一个受挫的人来说,就是敞开了一扇门,经过这次打击,张志和萌生了“散发弄扁舟”的想法,正值母亲李夫人去世,张志和就借这个理由回到了徽州老家,丁忧去了,张游朝曾在浮梁做官,在徽州的祁山镇买屋置地,张家三代人也就生活在这里,在母亲去世不久,夫人程氏也相继去世,身边一下子少了牵挂,张志和开启了他的漫游生涯。

据记载,唐肃宗曾赐给他一奴一婢,名曰:“渔童”和“樵青”,听名字呢,好像是一个捕鱼的,一个砍柴的,正好能满足一个人的日常,但这两人在后人的记载中,又不见踪影,可能是被张志和遣散了吧,像张志和这么随性的人,一个人也罢。

张志和逆流而上,是去拜访妙喜寺的皎然和尚的。

妙喜寺是南梁武帝时期建成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妙喜寺,在当时也是名刹之一,《维摩经》说,“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现在妙西镇的杼山上,也竖了一个木门,谓之”妙喜世界”。

名刹,配高僧,皎然和尚当然是配得上的,皎然俗姓谢,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一说到谢氏,大家顿时就明白了,皎然为什么有如此名望,皎然自己也说,“我祖文章有盛名,千年海内重嘉声。”

皎然集儒释道于一身,学识渊博,超凡脱俗,同时著作甚丰,有诗集《杼山集》、诗论集《诗式》......传世。此时的张志和也在撰写《玄真子》一书,这个“烟波钓徒“,钓鱼未必在行,成天在船上穷理尽性,眇观万物,对道学的研究和修习,渐有成果。

广德二年(764年),张志和在湖州隐居第四年,《玄真子》十二卷撰写完成,自此改称为玄真子。

【4】

张志和也不是一直都在湖州。

广德三年(公元765年),他哥哥张鹤龄任浦阳令,这位仁兄大概对做官也没了更高的追求,也和他父辈一样,便在越州(今绍兴)置地买房,打算定居下来。他写信给张志和,劝他也不要在外晃荡了,让他回去一起居住,为此,还专门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张志和最后还是听劝了,便前往越州隐居了起来,湖州时期的好友陆羽去越州考察茶事,还专门去看望过他。

在越州的那几年里,张志和完成了《大易》十五卷。从《玄真子》到《大易》,张志和彻底完成了人生的蜕变,由一个体制内官员,转变为一个专注的修道者,从此,世上只有玄真子,不再有张志和。

大历八年,张志和又回到了湖州,这次是受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特意赶过来的。

颜真卿是簪缨世家,无论在朝堂,还是在文人圈,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颜一到湖州,便和皎然一起,招揽了大批的本地名士,或在霅溪馆,或在妙喜寺,举办了各种各样的雅集,自晋及唐,雅集和隐逸,似乎成了名士的标配。

颜真卿为了欢迎张志和的到来,也专门举办了一个规模宏大、有六十多人参加的文士集会。”宴会上,觥筹交错,张志和酒酣乘兴,当场作画,在击鼓吹笛声中,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应节而成。“这场景被皎然和尚记录在《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一诗当中。

由于“渔歌子“的原因,大家总以为张志和是一位诗人,其实他更是一位画家,《唐朝名画录》把张志和的画,奉为逸品。逸品不拘常法,拙规矩于方圆,画如其人,董其昌在《画旨》中说:“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历代唯张志和可无愧色。”

张志和留给后人留下的印象,不只是钓鱼,还有那些疯狂的作画场面,颜真卿说”......性好画山水,皆因酒酣乘兴,击鼓吹笛,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应节而成......”皎然和尚在《乌程李明府水堂观观玄真子置酒张乐,纵笔狂挥,画武城赞》一诗中也说,”......玄真跌宕,笔狂神王。楚奏铿鍧,吴声浏亮。舒缣雪似,颁彩霞状。点不误挥,毫无虚放。蔼蔼武城,披图可望。咫尺之内,天高水清。月疑山吐,风恐松声。晴雨云住......“

由此可见,张志和在作画的时候,不似“野渡无人,野舟自横。”那般闲适,而是半醉半醒,或痴或狂,身形跌宕起伏,而背景音乐,正是大唐宫廷中盛行的“唐王破阵乐“,此时的张志和,仿佛又回到了宫廷大内,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一个人啊,只有在酒神状态下,才会暴露他真实的内心。

张志和和颜真卿,可能曾同朝为官的缘故,两个人的互动也比较多,颜对张也格外用心,颜看到张的小船有些破旧,便主动要送一条新船给他,相当于现在送一辆车,更有乐趣的是,颜还为新船,举行了一个下水仪式,这件事也被皎然和尚用诗记录了下来,《奉和颜鲁公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沧浪子后玄真子,冥冥钓隐江之汜。刳木新成舴艋舟......”其实,史料中对张志和的记录,并不是很多,除了皎然和尚的诗作,还有颜真卿的碑文《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记录了张志和传奇的一生,也追忆了他在修仙和艺术上的成就。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颜真卿从抚州,转为湖州刺史。颜在任上,除了料理政务,还喜欢练习书法,写诗、编书,当然也喜欢雅集。大历九年秋天,他又带着陆鸿渐、徐士蘅、李成矩......等一干人,来到了湖州东界的平望驿。平望,现属江苏,水泽密布,湖泊众多,南太湖平原上的三条运河汇聚于此,形成了一个皓大的湖,因湖面状如莺脖,当地人称之为莺脰湖。

到了平望,就是一个平字,大平原,大平湖,波光粼粼,水天一色,一望皆平。但平望桥不是平桥,而是一座很高的石拱桥,它跨越頔塘,是这个平原上一个高点。我走上平望桥(今安德桥),第一时间就想起了颜真卿的诗《登平望桥下作》:“登楼试长望,望极与天平。际海蒹葭色,终朝凫雁声。近山犹仿佛,远水忽微明。更览诸公作,应高题柱名。”

颜真卿与诸公,在酒足饭饱后,在莺脰湖上搞起了团建,颜刺史抚琴,张志和闻琴起舞......可能是觉得在岸上还不尽兴,张直接下到湖里,铺席而坐,他一边饮酒一边吟唱,坐席在水面飘来飘去,不时地发出如刺舟的声音,此时,天边飞来云鹤,上下盘旋......颜真卿和众宾客,惊诧不已,不多时,张志和突然在水上向大家挥挥手,骑鹤升天而去。

这是南唐沈汾在《续仙传》里的记载。《续仙传》是一本修仙之人的人物传记,书中既有虚构的神仙,也有道教修行的历史人物。《续仙传》分三卷,上卷16人,以张志和为首;中卷12人,以孙思邈为首;下卷8人,以司马承桢为首。书中皆名人呀,故事老少皆知。

道家自有道家的归宿,玄真子羽化而去,而世中人张志和是真的淹死了,颜真卿在碑铭中说:“忽焉去我......”说明事情发生得很突然,大概连施救也没来得及。

宋人在莺脰湖湖边建了一个望仙亭,亭子空空,仙人与鹤,都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湖畔极目远眺,大湖之上,晴空万里,波平浪静,时有鹭鸟结伴飞翔,它们上下翻飞,发出清脆的叫声,这情形多么熟悉,仿佛一首唐诗又被吟出。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