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昭安 历史上糊涂皇帝和昏君不少,但也不乏精明强干、明察秋毫的皇帝。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汉朝面临着诸多复杂的情况,无论是内部的诸侯势力,还是外部的匈奴威胁。在处理淮南王刘安谋反一案时,汉武帝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淮南王刘安平日里广纳门客,表面上是在著书立说、研讨学问,可汉武帝却从刘安门客的一些异常活动以及淮南地区的兵力调动等细微之处察觉到了异样。他没有被刘安的伪装所迷惑,果断出手,最终平息了这场潜在的叛乱。这就好比在一片看似平静的湖面下,他能察觉到暗涌的危险。 ![]()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每天都有大量的政务需要处理,各地的官员奏报如雪片般飞来。然而,唐太宗却能从这些繁杂的奏报中发现蛛丝马迹。有一次,一个地方官员在奏报中夸大虚报当地的灾情,企图多获取一些救灾物资以中饱私囊。唐太宗仔细阅读奏报后,发现其中对于受灾人数和受灾范围的描述与当地的人口、土地面积存在不合理之处。他凭借着自己对各地情况的深入了解,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一眼就看穿了这个官员的小把戏。这不仅避免了朝廷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维护了朝廷政令的公正和威严。 唐宣宗李忱聪察强记,非常睿智,司马光评价他“明察沈断,从谏如流”,有“小太宗”之称。 有一次,财政部门给唐宣宗的奏文中有“渍污帛”一句,“渍”字被误写为“清”字,枢密承旨孙隐中看到后,以为唐宣宗不一定看到这个错字,便将其改正,然后转交到了中书门下。奏文经宰相府官员签署后送入宫中,不料唐宣宗看文件非常仔细,他发现奏章被改,大为愤怒,加以追究,将擅自修改奏章的孙隐中给予降职处罚。 唐宣宗的记忆力超强,对宫禁中当差扫地身份低贱的厮役,也都能知道他们的姓名,并熟悉这些人的性格及特长,所以招呼他们干活,从不会叫错人;对官员的名字和言行,同样也是过目不忘。有一次,宰相令狐询推荐李远做杭州刺史,宣宗说:“朕记得李远一首诗中有'长日惟消一局棋’的诗句,这样的人能胜任地方长官吗?” 因为唐宣宗的眼光过于犀利、记忆力太强,而且凡事特别用心,大臣们与他在一起时都会非常紧张,倍感压力。令狐询在宣宗朝任宰相时间最长,他深有体会地说:“我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而每逢延英殿奏事,未尝不汗透衣衫。”这真可谓“伴君如伴虎”啊!不过这样也好,有个洞若观火、明察秋毫的领导,底下的人唯有循规蹈矩,哪敢忽悠糊弄,造谣生事,搬弄是非,甚而作奸犯科、扰乱朝政! ![]() 宋太祖赵匡胤同样明察秋毫。在宋朝初建之时,赵匡胤深知武将权力过大可能带来的隐患。他通过观察朝堂上武将们的态度、行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敏锐地意识到了“杯酒释兵权”的重要性,他看到了武将们手握重兵时眼神中的那种不安分和对权力的渴望。他巧妙地通过一场酒宴,以温和的方式解除了武将们的兵权,既避免了血腥杀戮,又稳固了宋朝的政权。 再看清朝的康熙皇帝,他在年少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明察秋毫的能力。当时鳌拜权倾朝野,在朝堂上结党营私,很多大臣敢怒不敢言。康熙虽然年纪尚小,但他通过观察鳌拜的言行举止,察觉到鳌拜的勃勃野心。鳌拜每次上朝时,眼神中的傲慢和对小皇帝的轻视,以及他的党羽在朝堂上的种种小动作,都没有逃过康熙的眼睛。康熙不动声色,暗中积蓄力量,最终一举擒获鳌拜,夺回政权。 还有雍正皇帝。在康熙末年,官场腐败现象滋生,官员之间互相勾结、欺上瞒下。雍正接位后,他深入研究各地的财政账目、官员的往来信件等。他能从一些看似平常的账目数字中发现其中的猫腻。例如,一些地方官员在税收账目上做手脚,通过虚报损耗等方式中饱私囊。雍正通过细致的审查,揪出了一大批贪官污吏。 古代这些明察秋毫的皇帝在各自的朝代中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智慧、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洞察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威胁政权稳定、阻碍国家发展的问题。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处理生活中的事务,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细节的眼睛是多么的重要。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明察秋毫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推动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 【作者简介】曾昭安,湖南省洞口县文旅广体局退休干部,文学、文史爱好者,码字笔耕近半个世纪,小有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