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播种希望,收获美好 (外一篇)

 冬歌文苑 2025-05-03 发布于北京

播种希望,收获美好

瞿新国||江苏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春耕的时节。

每当回想起那段辛勤耕耘的日子,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股暖流,那是对大地母亲的敬畏,对劳动果实的珍惜,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耕,是一曲劳动的赞歌。在广袤的土地上,农民们披星戴月,挥舞着锄头,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他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充实。每一粒种子,都是农民们的心血与期盼,它们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

春耕,是一幅生态的画卷。随着春风的吹拂,大地开始换上了新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学会了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珍惜每一寸土地,关爱每一片绿叶。春耕不仅是对土地的呵护,更是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春耕,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片土地上,春耕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一种文化。它代表着勤劳与智慧,传承着悠久的历史与文明。

每当春耕时节,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共同劳作,分享丰收的喜悦。这种亲情、友情与乡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让人倍感温馨与感动。

如今,虽然科技日新月异,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那段艰辛而美好的春耕时光。它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感恩与付出,也让我们更加热爱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传承春耕的精神,播种希望,收获美好!

木棉与春风

——写在3月16日

三月的风,从南疆吹来,带着一丝温润的潮气,轻轻掀动老兵衣襟上的旧勋章。他蹲下身,指尖抚过陵园石碑上一行模糊的名字,远处的木棉树正簌簌地落着红絮,像极了1979年早春,炮火中纷扬的硝烟与血。

那时的山,是沉默的证人。2月17日的黎明被枪声撕破,猫耳洞里的年轻士兵攥紧家书,将最后一口压缩饼干塞进背囊。他们穿过晨雾弥漫的丛林,在暗红色的泥地上跋涉,身后是祖国蜿蜒的边境线,身前是越南高地上密布的暗堡。有人倒下时,手里还攥着一片故乡带来的樟树叶——那味道能驱散热带雨林的瘴气,却驱不散战争的苦涩。

二十八天,足够让一座山老去。凉山的石阶被炮火削成齑粉,同登的铁道旁横亘着焦黑的坦克残骸。但战争从不以占领为终点。3月5日的北京广播里,一个冷静的声音宣布撤军;十一天后,最后一辆军卡碾过友谊关斑驳的界碑,车辙里沾着红河三角洲的泥。

“我们不带走一粒稻谷。”带队的将军望着车窗外倒退的蕉林,忽然想起出征前夜,炊事班用边境村民送来的糯米蒸了一锅糕。那甜味,竟成了许多战士此生最后的年味。

四十六年后的木棉树下,当年的通讯兵已白发苍苍。他常常对孙子念叨:“哪有什么'凯旋’?活着的回来了,留下的……都成了山”…

麻栗坡等陵园三千座墓碑朝南而立,仿佛仍在守望那片他们用青春丈量过的异国土地。墓碑间的野菊开得寂静,偶尔有越南边民路过,放下几束沾露的野姜花。

如今的友谊关,铁蒺藜早已锈蚀在博物馆的展柜中。中越货车的鸣笛声每日穿过关口,满载榴莲和电子元件的集装箱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界碑旁的小学里,孩子们用汉语和越南语交替唱着童谣,而春风依旧年复一年地掠过木棉枝头,将那些未诉尽的故事,散作漫天的红絮。

或许战争从未真正“胜利”,唯有记忆与反思,能在泥土中种出新的春天…

图片/网络

作 者 简 介

瞿新国,笔名:心果,男,1973年出生,江苏南通人,现役军人,从军33载,先后发表新闻、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两千余篇。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杨   青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清   泉  刘远新

审校:严圣华   修焕龙  唐  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