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铅山道中”——同题古诗抄(中)

 jxyslza 2025-05-03 发布于江西

【本期“铅山道中”同题古诗
选自明朝作品】

【作者简介】
李盘,字小有,号霜回,是南直隶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他是明朝的政治人物、诗人,著有《弈谱》《诗薮》《宿山房集》等。

鹅湖朝雨滞行舟,客里歌骊客倍愁。

乘兴几番同着屐,有怀何处不登楼。

一程翠嶂凭君写,岐路清尊为我留。

此去锦帆风正好,早悬徐榻在南州。

(《李小有诗纪》)

【解读鉴赏】

李盘的《铅山道中》是一首旅途抒怀之作。李盘以细腻笔触写旅途所见所感,于离愁中寄寓志向,于写景中蕴含典故,既见文人风雅,亦显政治抱负。诗中 “悬榻南州” 的期许,或可视为其对自身才学的自信,亦为古代士大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想的缩影。

“悬榻”典故:东汉时期,陈蕃担任太守时,不接待普通宾客,唯独对名士徐稚礼遇有加,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张榻,徐稚离开后,陈蕃就会把榻悬挂起来,以示对徐稚的尊重和礼遇。后来,“悬榻”便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贤士的礼遇和尊重,表示主人热情待客、重视人才的态度。

【作者简介】

曾异,字弗人,号脯子,(1591 -1644 年)福建晋江人,后迁居福州。明代文学家,以诗文著称,其作品具有独特风格,被《明史·文儒传》称为“诗有奇气”。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举人。其个性耿介,终身不求仕进,家境贫寒,善为长诗与古文,著有《纺授堂集》,乾隆年间该书被列为禁书。

过桥江晓女初浣,立马酒香店未开。

岸树绿齐分路去,溪花红满上山来。

(《纺授堂集》)

【解读鉴赏】

曾异此诗以清晨江畔的偶遇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与色彩鲜明的意象组合,构建了一幅富有动感与张力的铅山春日早行图。诗中既有对人间烟火的淡淡向往,亦有对自然之美的由衷赞叹,在怅惘与释怀的情绪流转中,展现了古代文人旅途中常见的心灵轨迹。虽无宏大意旨,却因画面生动、语言凝练,成为一首耐人寻味的写景小品,体现了明代绝句 “以俗为美”“以景传情” 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林希元(1481 - 1565年),字茂贞,号次崖,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翔安区)人,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经学家、勤政官吏和理学名臣。他自幼嗜学,读书刻苦。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进士,初授南京大理寺左寺评事,后任南京大理寺丞、广西钦州知府、广东提学佥事等职,因得罪权贵,仕途坎坷,最终罢官归里。

任职期间,林希元多有美政。他曾上《新政八要》,指斥中官滥持朝政之祸害;在泗州时悉心赈济饥荒,拯救饥民数万人,并上《荒政丛言》,其救荒思想和措施得到皇帝嘉许并颁行天下;在钦州,他辟荒地、劝农桑、立社学、修营堡、固边防。

在学术上,他是蔡清门人,通经,尤善《易》,精研理学,学说“远宗程朱,近取《蒙引》”,非议王阳明的“心学”,强调“精学致用,言行一致”。在文坛上,他批判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推举唐宋散文,强调文以明道。

林希元著书颇丰,主要有《易经存疑》《四书存疑》《荒政丛言》《林次崖先生文集》等,其理学著作在当时由礼部刊行,成为士子举业的重要用书。后世在同安文庙右侧建林希元祠来奉祀他。

小邑东南僻,闽关一路通。

山连越岭峻,地接楚天穷。

田舍竹篱外,村舂野水中。

举头乡国近,莫放酒杯空。

(《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

【解读鉴赏】

明代诗人林希元的《铅山道中》是一首五言律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铅山一带的地理风貌与诗人罢官归里,临近故乡时的复杂心境。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于质朴中见真意,展现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与思乡之情的自然流露。诗中既有对山水形胜的客观摹写,亦有对乡野生活的主观眷恋,更以 “酒杯空” 的酣畅收束,仕途的疲惫与罢官后的豁达于尾联中和盘托出。

铅山道中读壁间题(次韵)

【作者简介】

谢肇淛(1567年~1624年),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福建长乐人。他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谢肇淛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曾官至广西右布政使。他一生著述颇丰,在文学、史学、地理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其作品有笔记《五杂俎》,这是一部综合性的笔记著作,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典章制度、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诗集《小草斋集》,展现了他的诗歌创作才华。此外,他还著有《文海披沙》《长溪琐语》《北河纪》等。

十里雨溟蒙,王程望不穷。

瘴烟迷鸟道,里语杂蛮风。

天尽闽山北,云低楚水东。

故人生死别,洒泪向归鸿。

(《小草斋集》)


【解读鉴赏】

明代文学家谢肇淛的这首五律,是旅途次韵之作,写于铅山道中。诗人见驿站客舍壁间题诗而有感,依韵和之,既摹写闽赣道上的荒僻艰险,又借景抒怀,寄寓对故人生死相隔的哀痛,情辞深婉,意境苍凉。

谢肇淛(1567—1624)一生宦游多地,曾任南京刑部主事、广西按察使等职,足迹遍于闽、赣、楚、粤。铅山(今属江西)地处闽赣交界,是他往返故乡福建与任职地的必经之路。“次韵” 即依照原诗韵脚和顺序作诗,需受限于既定格律,却也可见诗人借他人之题浇自家块垒的匠心。此诗前半写旅途所见之艰,后半突转至人生之痛,读壁间题的触发与个人情感的迸发交织,形成独特的抒情张力。

【待续】

第2548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