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所有中医补气药里,黄芪一定是排在前面的,有“补药之长”的美誉,在中药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作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上品药材,已历经2000余年临床验证。黄芪本作“黄耆”,明代李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本经列为上品,一主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黄芪味甘,微温,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黄芪中间的部分,肉是松松的,称为“绵黄芪”,而靠近皮的部分,是紧紧的,故能量集中在表皮上,它这个药性往身体的表面,能把气带到身体皮肤及肌肉,称之为“益气固表”。如名方“玉屏风散”,其配方只有三味药,即黄芪、白术和防风,黄芪就是君药。服用了这个药,就像给身体周围放置了“玉屏风”,可以阻挡风、寒、暑、湿、燥、火各种外邪的侵袭。 文末再补充一下,黄芪这味药还有个特殊功效,即“托毒而生肌”,被赞为“疮痈圣药”!所谓“托毒”就是把毒往外排;生肌,就生长那个肌肉。也就是说黄芪能够扶助正气,排出体内毒邪,促进伤口、疮疡愈合。推而广之,在临床无论是外伤引起的脓肿、疖子,还是内科疾病引起的脓液积聚,黄芪都能发挥其独特的排脓止痛作用。而且黄芪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减少脓液的产生,减少疤痕形成,并有效缓解疼痛感。《本草备要》说:“血生肉。毒气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痈疽不能成脓者,死不治,毒气盛而元气衰也。”可见黄芪补气内托,其功不小!我见过很多名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足时也常重用黄芪这味药。其用量一定要大,常用量是100~250g之间,小于此量效差!当然,因黄芪性温,容易上火的人要谨慎饮用,以免出现眼睛红肿、咽喉肿痛、口角糜烂、心烦、失眠、面红等上火症状,即使要服用,建议配伍少量知母、陈皮、麦冬、金银花等一起煮水当茶频服!再者阴虚患者饮用黄芪水可能会产生助热效果,引起伤阴动血,所以阴虚体质的人也不适合,当然感冒发热患者也不要服用黄芪。此外,黄芪水有消肿利尿的作用,尿多的人群饮用后可能会使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多,给生活带来不便,故需谨慎!女性服用黄芪也要注意,黄芪可能会影响月经,故处于月经期的女性不宜服用黄芪泡水,另黄芪可能会导致滑胎,因此孕妇为了胎儿和自己身体健康,最好不要用黄芪泡水服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