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满故事的竹园 ![]() 我小时候,家乡的村头有一个竹园。竹园很大,方圆二十亩,四周被高约两米的砖墙围住。园内翠竹郁郁葱葱,微风吹过,竹林婆娑摇曳,沙沙作响,似浅声吟诵,如交头私语;阳光照射,竹林洒下一地碎影,金黄耀眼,斑驳陆离,像是给地上铺了一层花花格格的地毯。竹园是家乡的显著标志,走在路上,只要抬头望见一大片碧绿碧绿的竹林,就知道离家乡不远了。 说是竹园,然竹园里不单是翠竹,还有其他树种:一棵罗汉松,其貌不扬,树皮如同百岁老人皱褶的脸,据说至少有五百年的树龄;两棵铁树,栽在大缸里,由于年月太久,大缸早已破损,而两棵铁树却倔强地活着;三棵榛子树参天顶立,树叶墨绿欲滴;最起眼的还数园内十几棵根深叶茂的桂花树,花开时节,香遍二三里。仅凭这些,足以说明竹园的历史悠久。 听老人们讲,此竹园是当地傅姓人家留下来的。这个傅姓人家,世代经商,生意遍及东南亚和广东等地,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商人、大富豪。傅姓人家发迹之后,回家购地置办地产,修建了三栋房屋和这个竹园。三栋房屋连成一体,一字排开,坐北朝南,赣派建筑风格,其外墙眠砖到顶,屋顶翘羽飞檐。远远望去,屋宇高轩,气势磅礴。屋宇均为三进十二间造型,分前、中、后三厅,中、后厅各建有天井,有廊道相连。厅内梁柱粗大,梁柱上雕龙画凤,油漆生辉,高贵典雅。西面的那栋房屋建有后花园,与竹园相连。厅门、房门、廊门、院门等数不胜数,据说有九十九扇门,寓意为“财门大开,鸿运久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土改时期,傅姓人家划为地主,其屋宇连同这个竹园归为公有。两年过后,傅姓人家举家远涉东南亚定居,再也没回来过。老人们说:“傅姓人家搬迁时,仅带走了一对黄金铸造的狮子,其他的东西一样也没带走。”于是此地最早成为区政府所在地,后改为人民公社驻地。 竹园东头,有一个圩市,逢农历一、四、七为赶集日。圩市不大,然麻雀虽小,肝胆俱全,集市上手工业联社、供销社、食品站、兽医站、卫生院、商店、饭店、茶馆、储蓄所、邮政代办所等应有尽有。每逢赶集日,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云集于此,进行各种商品交易,热闹繁华一时。 紧挨竹园的东面,坐落着一所小学,这所小学,建于1937年,始名亲湖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洋湖小学,我的小学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1958年,人民公社在竹园北面建了一所中学,名为洋湖中学,我的中学光阴在这里度过。 记忆如风,将我的思绪带到了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在我的记忆里,小学时光如白驹过隙,过得飞快。仍清晰地记得:课堂上的我,经常走神,眼睛总是盯着窗外,看离窗最近的笋苗长高了没有。我走神是那样地专注,以致于老师走到了我的身旁也毫不觉察,同桌用肘捅捅我,我才反应过来。课间我被老师叫进办公室,被教导了一番,还罚了当三天的打扫卫生值日。 我的小学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个民办老师,名叫刘发莲,她是一个既严厉又可亲的人。刘老师中等身材,面容姣好,说话声音悦耳动听,学生们最喜爱听她讲课。刘老师极少体罚学生,她的杀手锏就是叫家长。学生是最怕这招的,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我和几个男生偷偷爬上竹园的围墙上摘桂花,弄得满脸汗水,满身墙灰地回教室,被刘老师发现,她叫来我的母亲,母亲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竹鞭狠狠地抽了我屁股一顿,至今每每想起,屁股仍会灼热一阵。 玩耍是孩童们的天性,创新地玩耍更是孩童们的最爱。夏天暑期来了,蝉在树上知知地鸣叫,勾起了孩童们捉蝉的欲望。我和同村的几个孩子一商量,决定用棒棒牛中的果汁,粘在竹竿顶端,将树上的蝉黏下来。我们相约来到竹园,只见竹园围墙上结满了棒棒牛,但由于结在围墙顶端,小孩子伸开手臂根本够不着,于是我们搭成人梯,爬上围墙,采下一大堆棒棒牛,黏了足足一布袋蝉,开学时带到学校显摆,把同学们的眼睛给馋得滚圆滚圆。 洋湖中学的师资队伍,来自天南海北,几乎是科班出身的大学生,个个知识渊博,用藏龙卧虎来形容这支队伍一点也不夸张。然而在那个宣扬“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无用论”的年代,这些老师经常挨批挨斗。老师们被无知的红卫兵挨斗得不行,经常躲在家乡村民家中,村民们用那颗颗淳朴善良的心,护佑着老师们免受了许多皮肉之苦。记得改革开放后的一天,一位两鬓斑白,学者模样的老者来到我村,一脸动容地握着村民的手,泪眼汪汪地道恩致谢。经打听这位老者是江西师大教授,曾在洋湖中学执教过。 光阴荏苒,党的十一届三中中全会胜利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一股尊师重教之风就像竹园里的春笋,破土而出,蔚然成风。家乡的父老乡亲用他们那最原始的方式尊师重教。依稀记得:那时我们村稻田成片,河塘也特别多,且这些河塘的鱼均为天然放养,暑期里,乡亲们会邀请老师们来村上的河塘钓鱼;冬至一过,村上家家户户自制封缸老酒,开缸之时,老酒飘香,乡亲们经常邀请老师们来家喝上两大碗。乡亲们以老师能喝上自家酿的老酒而沾沾自喜,逢人就说:“我家酿的老酒好喝,连老师都这么说”说话时脸上总是挂着得意的笑容。那时的师民关系如鱼水般情谊深厚。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我离开家乡在外地上班。一年回家,发现竹园缩小了一半。原来家乡搞田园化建设,废除部分竹园,建了一个大型晒谷场。这个晒谷场全部硬化成水泥地面,水稻收割时,场上晒满了金灿灿的稻谷。农闲时,晒谷场则成了孩子们游玩的乐园。由于场地平整、宽阔、光滑,家家户户的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地玩耍,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时间来到了2018年。这年回家,我发现竹园已缩小至两三亩了。嗨,好家伙!原来村长召集全村人,包括在外工作的家乡人,筹措资金,在竹园南面建造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晒谷场改成了运动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三层建筑,建筑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里外装饰一新,屋内厨房、储藏间、柴草间、卫生间等功能室应有尽有,还添置了桌、凳、桶、盘、碗、碟、筷等餐具,成为村民们置办各种喜事的良好场所。每逢置办喜事,鞭炮声、锣鼓声、唢呐声齐鸣,气氛热烈,喜气洋洋。夜幕降临,运动场上音乐响起,男女老少扭着腰肢,跳着欢快的广场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有谁能阻挡时代前进的脚步?尽管梦中萦绕的那片竹园日渐缩小,心中的那缕乡愁没能留住,不免有些失落。然而社会正朝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前行,人们追求幸福、追求健康、追求安宁、追求文明的脚步一刻也不停歇。想到这,我的心宽慰了许多。 今拙写此文,聊以慰藉,同时希冀家乡的明天越来越美丽,家乡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甜蜜。 |
|
来自: 120035948@qq....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