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要论文武双修的绝顶者,必有辛弃疾。 ![]() (江西铅山|辛弃疾墓) 公元1207年的深秋,坐标江西上饶市铅山县稼轩乡,68岁的辛弃疾躺在病榻上,生命进入倒计时。这位曾单骑闯敌营的将军,此刻枯瘦的手指死死攥住被褥,突然,他的胸膛突然剧烈,从喉间迸出三声嘶吼:“杀贼!杀贼!杀——贼!” 这个临终场景,浓缩了辛弃疾最极致的人生悖论。他本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剑客,却活成了苏轼之后最耀眼的词坛巨星;他带着霍去病般的壮志降生,最终在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惆怅中离世。 ![]() (江西铅山|辛弃疾文化园|辛弃疾雕塑) 他既是挥戈沙场的英雄,又是笔走龙蛇的词人,既是刚正不阿的士大夫,又是心系田园的隐者。总之一句话,能打的没他能写,能写的没他能打。 “少年不识愁滋味……” “男儿到死心如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江西铅山|辛弃疾文化园|辛词石刻) 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背后,藏着一个被文学才华掩盖的超级战士。 他23岁率50人突袭五万金军大营,直接取叛贼首级,一战封神;他亲手组建的“飞虎军”,让金兵闻风丧胆;他撰写的《美芹十论》堪称古代军事教科书,却在南宋朝廷的案头积满灰尘。 公元1140年,辛弃疾降生在金人铁蹄下的山东济南,彼时北宋早已灭亡,南宋偏安江南。他的祖父辛赞表面在金朝为官,却一心想着回归中原。 辛弃疾在年祖父刻意培养下,既读《孙子兵法》也背《楚辞》,十岁能挽弓,十二岁可赋诗,立志要像霍去病那样荡平敌寇。 ![]() (左手持剑,右手执卷,文武兼修) 21岁那年,这个文武双全的青年做了一件震惊中原的大事:当时金国皇帝完颜亮南侵,辛弃疾振臂一呼聚集两千义军,投奔耿京的起义大军。当叛徒义端盗走帅印投金时,他单人独马追击三天三夜,直取叛贼首级。 第二年,耿京被叛将张安国杀害后,辛弃疾带着50人直闯五万金军大营,于酒宴上生擒张安国,快马加鞭押送临安,回归南宋。这般“虎口拔牙”的生猛,让宋高宗都惊叹:“真乃壮士也!” ![]() (辛弃疾墓前有很多人前来祭拜) 然而,南归后的辛弃疾,遭遇了人生最痛的转折。作为“归正人”,南宋朝廷并不信任他,当他满心欢喜地详尽规划了收复中原的路线,把几万字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军事策论献给朝廷后,却只换来了地方官的闲职。 尽管如此,他也没放弃报国的愿望,在任湖南安抚使时,他排除万难创建飞虎军。这支特种部队“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但朝中弹劾他“花钱如泥”“杀人如草芥'的奏章像雪片般飞来。 ![]() (湖南长沙|辛弃疾雕塑|辛弃疾曾在长沙创建飞虎军)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那拍在栏杆上的何止是手掌,还有一颗撞向南墙的赤子之心。 辛弃疾被迫隐居江西上饶的20年,一不小心混成了文学顶流。 他在带湖建起“集山楼”,在瓢泉凿出“停云堂”,看似过着“我见青山多妩媚”的闲适生活,可那些流传千古的词句泄露了真相:“醉里挑灯看剑”的梦境里,沙场秋点兵的号角从未停歇;“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元宵灯火中,藏着对北伐诏书的痴痴等待。 ![]() (停云亭) 其实他选择上饶这个隐居地也充满了政治智慧——上饶距离临安(今杭州)还算近,他始终保持着“进可报国,退可种田”的姿态,期盼着有朝一日能重回战场,收复中原。 68岁那年,朝廷终于想起了这位老将。可当韩侂胄启动仓促北伐时,辛弃疾看着作战方案,写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 (辛弃疾墓) 果然,开禧北伐惨败,而他也走到了生命尽头。在铅山瓢泉的草庐里,这个写过“男儿到死心如铁”的爱国词人,用最后的力气喊出三声“杀贼”后,遗恨而终。 在今天的辛弃疾文化园,信江河畔边立着一个32米高的辛弃疾雕像,他仗剑北望,像一柄插入南宋胸膛的剑,既刺痛了偏安王朝的神经,也挑破了中国文化中“书生与武将”的界限。 ![]() 辛弃疾的一生是理想主义者的悲歌,他生于乱世,文武兼修,有能力有志气,却生不逢时,壮志未酬。既是被迫执笔的武将,也是主动挥剑的词人,他让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精忠报国的热血随他涌动,却也给后世人留下了800多年的遗恨。 |
|
来自: 新用户5761CeW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