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1 夜闻蟋蟀和苇伊 蟋蟀语何烦,足清筝琶耳(1)。丝竹不如肉,羽鸣尤尽美(2)。随风为疾徐,搀雨含宫徵(2)。所得是秋心,夏虫语羞比(4)。视予吟更苦,憔悴霜露里(5)。微物何不平,咏叹勿自己(6)。忽忆遗山言,东野差相拟(7)。庭草生意尽,尔亦安所止(8)。来日苦无多,鸣哀知将死(9)。良宵供佳睡,客梦归乡里(10)。衡门甫在望,繁响惊之起(11)。开户不知处,星疏天如洗(12)。 【笺注】 此诗见于《中书君诗初刊》。当作于1934年秋,时钱钟书在沪上光华大学教书。当为苇伊(即张惠衣,详见030《苇伊出示朝鲜闵妃小像,静女其姝,蜕出尘外,袁忠节尝叹为美人第一,良非虚说。《元秘史注》卷一文芸阁识语谓:有元重高丽女子如妃,方为不负。感其惨死,有同杨玉环而薰莸迥异,因作诗索苇伊和焉》笺注)有《夜闻蟋蟀》一诗,钱锺书为和。 此诗描写了蟋蟀鸣叫的凄苦之音与引人愁绪,感慨其来日无多。实亦有比附诗人犹其苦吟诗人的吟唱之苦在内。 (1)“蟋蟀”二句:蟋蟀的叫声多么频繁!足以清洗掉听惯丝弦乐器的耳朵。 “筝琶耳”,语出宋黄庭坚《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王师学琴三十年,响如清夜落涧泉。满堂洗尽筝琶耳,请师停手恐断弦。”筝琶,皆丝弦乐器。 (2)“丝竹”二句:丝竹乐器不如人的歌唱,昆虫振翅的鸣声尤为尽善尽美! “丝竹”句,指丝竹乐器之声不如人声之美。语出宋陈旸《乐书》卷一五四:“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羽鸣”,振翅鸣叫。多指鸟叫。宋陆游《病中自遣三首》其二:“一鸦振羽鸣,窗色忽已缟。”此指昆虫振羽而鸣。 (3)“随风”二句:随风变为时快时慢,掺入雨声,含着乐律。 “疾徐”,快慢。《周礼·夏官·大司马》:“辨鼓铎镯铙之用……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 “搀雨”,即掺和在雨声中。搀,同“掺”,参与,加入。清姚燮《平原客邮次壁间东越何生韵示同行诸子四章末章兼调叶恕其二》:“汝拨琵琶吾舞劒,铁声搀雨沸晴空。” “宫徵”,古代五音中宫音与征音的并称。汉刘向《说苑·善说》:“雍门子周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泛指乐曲。宋秦观《点绛唇》词:“月转乌啼,画堂宫徵生离恨。” 诗的前六句,描写蟋蟀鸣叫之美。 (4)“所得”二句:所得到的是秋日的愁绪,夏日昆虫的鸣叫,羞愧得不能比。 “秋心”,秋日的心绪。多指因秋来而引起的悲愁心情。唐鲍溶《怨诗》:“秋心还遗爱,春貌无归妍。”宋吴文英《唐多令·惜别》:“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夏虫语”,夏虫的鸣叫。夏虫,夏季昆虫。《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5)“视予”二句:和我的吟唱看起来,吟声更苦,憔悴在风霜寒露中。 “视予”,看待我。《论语·先进篇》:“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6)“微物”二句:这微小的东西有何不平?咏唱哀叹不能自已。 “微物”句,语出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7)“忽忆”二句:忽然想起元遗山诗语,孟东野与蟋蟀极为相似! “忽忆”句,此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八:“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差相似”,最相似(蟋蟀)。差,最,甚。 从第七句到第十四句,形容蟋蟀鸣唱的凄苦,引人的愁绪。 (8)“庭草”二句:庭中的青草生命力都没了,你又到哪里去呆着呢? “生意”,生命力、活力。《晋书·殷仲文传》:“此树婆娑,无复生意。” “尔”,指蟋蟀。 (9)“来日”二句:将来的好日子苦于没有多少天了,叫声悲哀,知道自己将要死了! “鸣哀”,发出悲哀的鸣叫声。宋陆游《寒夜》诗:“吟苦虫催织,鸣哀雁断行。” 从第十五句到第十八句,感叹蟋蟀来日无多。 (10)“良宵”二句:良宵正供我好睡眠,客里美梦正回到故乡。 “客梦”,此指钱锺书寄居沪上,故称。 (11)“衡门”二句:故乡的家门刚在望,许多的声音惊起了我。 “衡门”,以横木为门。形容简陋的住所。《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12)“开户”二句:打开窗子,不知蟋蟀在何处鸣叫,星星疏朗,夜空明净如洗。 “天如洗”,形容天空明净。宋万俟咏《忆秦娥》词:“天如洗。金波冷浸冰壶里。冰壶里。一年得似,此宵能几。” 后六句,描写自己夜里被蟋蟀鸣叫惊起之状。 |
|
来自: 毕田增 > 《钱锺书《槐聚诗存》集外诗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