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票友演唱中如何和伴奏带合作

 二马仔 2025-05-03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京演演员演出之前有个和乐队合乐的步骤,我们叫“坐唱”,目的是演员和乐队进行充分的交流,磨合、商讨、确认、默契……京剧乐队的鼓师和琴师们,总是那么迁就我们,他们看着演员的动作、听着演员的声音,悉心的为我们伴奏,诸如:我唱什么调门合适、哪里要撤一点、哪里要紧一点、哪里要多唱一板、哪里要发挥一些……只要是对的,都是好商量的。甚至当演员在演出时唱得没板的时候、音准偏离了调门的时候,鼓师和琴师都能及时在现场救你一把,来掩盖演员的差错。

  但是,一上伴奏带,演员的这份特权就彻底被剥夺了。

  伴奏带是乐队事先录好的,音准、节奏、轻响、快慢……都已成定局。因此我认为上伴奏带演唱之前,演唱者必须像练习书法一样,认真“读帖”,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是绝对唱不好伴奏带的。

  就拿《红灯记》“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这段唱来说,开始时的散板就非常难掌握。

  传统的京剧乐队基本是齐奏的,演员更是习惯依靠京胡这根拐棍。可现代戏的伴奏加入了现代的乐器,注入了现代的作曲、配器法,他们时不时会撒手不管演员,时不时来个和弦,来替代原来的京剧过门和垫头,比如“听罢奶奶说红灯”这一句,乐队给你的最后一个音,是低音“5”,那么在没有胡琴帮你的情况下,你要赶紧把高音“1”找准。接下来乐队只是时断时续的用了一些和弦,演员要是不竖起耳朵听,不陪着小心唱的话,等你唱到“言语不多”的时候,真是会找不着娘家了,因为京剧演员接受的不是西洋乐队的训练,所以要做到能和交响乐队在音准方面不出偏差,可不是简单的事。

  又如“担风险”的拖腔,表示铁梅的思考,这里是要撤慢的,撤多慢?是要用心去体会的;“为的是救中国救穷人……”铁梅想到了答案,音乐节奏要往上催,也就是说节奏还原,还原到什么速度才合适;“打败鬼子兵”是表示铁梅的决心,拖腔中做劲头的地方又撤了下来……这些节奏变化在京剧传统戏当中叫做“橡皮筋”尺寸。 

  把传统的京剧乐队比作一艘船,那是条小船。鼓师是船老大,京胡听鼓师的;月琴、二胡听京胡的;一般乐器跟着;鼓师和演员相互默契了就行,船小好掉头哇!

  京剧现代戏加入了交响乐器的伴奏,庞大的乐队需要统一的指挥,连我们的鼓师都得纳入大乐队的节奏。很多情况下,鼓师不再是船老大了,何况是演员?反过来说,如果乐队都听演员的,整个乐队岂不乱了套了?

  再讲讲气口,在唱传统戏时,气口的大小绝对是由演员来决定的,比如:“为什么爹爹表叔不怕担风险”中“表叔”两字前的气口,又比如:“铁梅你应该挑上这八百斤”的“斤”字之前的换气,气口多大?尾音拖多长?在台上演出,鼓师和琴师是会捕捉演员的,用伴奏带则不然,演员在私下要和伴奏带反复配合,否则一定唱出去。

  跟着伴奏带唱,看似简单,实际演唱起来真不简单!不信,你在用伴奏带练习的时候,自己录下来听,一定会觉察到这些问题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