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一条老手链,大家都说丑爆了,难道审美真的有道沟么?

 新用户9077WUdJ 2025-05-03 发布于山西

审美本身就有一道道沟,将一波波人分门别类隔开,只有个别人通过总结与学习实现跨越,大多数都被圈禁在固有领域里。

就像我前几天收的这一条银链子,老蜜蜡大蛋面老式镶嵌,粗线条的套环链,原生原色的银素光。

然而,总有那么一帮人,说这种老工艺早就被淘汰,称它没有任何艺术价值,风格太low根本无法戴出门。

他们对着这类老物件皱眉,用"过时"当判词,拿"升值空间"作砝码,仿佛审美是场必须紧跟潮流的竞赛。

这条银链子泛着岁月浸润过的哑光,那些被摩挲得圆润的套环衔接处,

藏着几道不规则的錾刻痕——这是几十年前老银匠用自制工具一点点凿出来的。

如今珠宝店的激光雕刻机能半小时复刻一条,但新链子亮得刺眼,像举着喇叭宣告身价的暴发户。

而这条旧物,却像一位褪去华服的老者,在茶馆角落安静地呷着陈年普洱,真正的鉴赏者总能在时光褶皱里相遇。

那些说粗链子"太low"的人,大概也没触摸过手工锻打留下的细微起伏,

这些凹凸在皮肤上烙下的温度,是机械冲压的流水线永远无法复制的亲密感。

当代审美霸权正在制造可怕的同质化危机,最讽刺的是,大家口中"独一无二的设计",往往来自算法推荐的同款爆文。

博物馆里那些穿越千年的文物,当初也不过是寻常日用。

汉代漆奁上的云纹,宋代建盏的兔毫,明清家具的榫卯,哪个不是诞生于当时的"日常审美"?

今天被供奉在玻璃柜里的,恰恰是昨日的"实用主义"。

我们嘲笑老工艺时,或许正站在未来审美史的耻辱柱前而不自知。

我每每触碰这条链子都会感慨万千,喜欢这种将光芒隐藏在时光里的感觉,朴实无华地混迹于人群中,灵魂默默绽放。

审美分界从来不是楚河汉界,倒像雨季涨落的溪流。

有人困在流量筑起的堤坝里,有人顺着传统的水脉漂流,而少数人泅渡到对岸时才发现:真正的美,从来不在任何阵营的旗帜下,而在你敢于信任自己心跳的每个瞬间。

当指尖再次触到银链上氧化形成的黑斑时,我突然理解了日本金缮工艺的哲学:残缺不是羞耻,而是光阴颁发的勋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