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看懂欧洲9大建筑类型!去欧洲旅游前一定要看!

 和和2002 2025-05-03

本文共6547字|预计阅读20分钟

图片

👆点击上方图片,获取近期游学路线

去欧洲玩的时候,你是不是一边惊叹这些建筑都好漂亮好壮观,一边又对它们属于什么风格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如果你对欧洲建筑涉猎较少,那么一定看看这篇入门级介绍~!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介绍了欧洲建筑的9种风格,以及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建筑。从古希腊的三大经典柱式,讲到古罗马的拱券技术,再到中世纪拜占庭风格、哥特式风格、奢华的巴洛克式风格、“甜腻”的洛可可式风格的建筑演变,看完你可以大致了解整个欧洲建筑的发展历史~

也可以读一读下面这本书

建筑艺术往往与历史背景、政治制度以及当地文化深刻交融,如果你想在现场沉浸式感受这些艺术风格,7月份有两场欧洲游学,分别行走法国和意大利,欢迎咨询。


图片

时间:公元前800年-前30年

特点:三大经典柱式

代表建筑:帕特农神庙、雅典卫城等

之所以要从古希腊开始说起是因为,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西方有记载的文学、科技、艺术,都是从古代希腊开始的。

不同于现在的希腊,古希腊是一个地区,是对古代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的总称。古希腊地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它的建筑也集中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外观大气端庄,建筑比例深受理性思维(体现在几何学上)的影响。

古希腊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筑就是神庙,其建筑结构属于梁柱体系,主要采用石材建造(屋架除外)。石材的力学特性是抗压不抗拉,虽然便于雕刻,但是跨度比较小、形式变化少,这时候古希腊人就想了一个办法:

在建筑周围加一圈柱廊,这样会让整体看起来层次感和光影变化都更加丰富,避免了大片石墙面带来的封闭单调的感觉。

等发展到了公元前6世纪,围廊式这一建筑形式已经基本稳定,从上面的檐部、额枋的做法,到中间柱子的样式比例,再到地面的台基这些都已经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也就是古罗马人所称的“柱式”。

古希腊建筑有三大经典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这三大柱式也奠定了欧洲古典建筑的基本形制,以下我们简述了三者各自的特征。

图片

图源网络 | 古希腊三大柱式

> 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

多立克柱式是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特点是粗大雄壮,柱头是个倒圆锥台,圆柱身表面从上到下都刻有连续的沟槽,没有柱础、直接置于阶座上,由一系列鼓形石料一个挨一个垒起来。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阿波罗神庙采用的就是多立克柱式。

图片

图源希腊国家旅游组织 | 帕特农神庙

> 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

古罗马建筑大师维特鲁威曾说:多立克柱式象征男性之美,爱奥尼柱式代表女性之柔。所以你可以猜到,爱奥尼柱式比较纤细秀美,柱身较长,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给人一种轻松活泼、自由秀丽的女人气质,所以又被称为女性柱。

图片

图源网络 | 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

爱奥尼柱气质优雅高贵,广泛出现在古希腊建筑中,比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俄瑞克忒翁神庙。在中国龙门石窟北魏的宾阳中洞里也出现了爱奥尼柱式,这是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多元文化交融的证明。

图片

图源龙门石窟景区 | 宾阳中洞·爱奥尼柱头

>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科林斯柱式的比例比爱奥尼柱式更为精细纤巧、装饰性更强,柱头是忍冬草形象(或说毛莨叶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四个侧面都有涡卷形装饰纹样,并围有两排叶饰,特别追求精细匀称。雅典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正是科林斯柱式。

图片

图源网络 | 奥林匹亚宙斯神庙里的柯林斯柱式

总结一下,多立克柱式粗壮刚强,爱奥尼柱式优雅轻盈,科林斯柱式精细奢华,这三种柱式代表了古希腊建筑的不同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的不同追求和理解。

图片

时间:公元前30年-4世纪

特点:拱券结构

代表建筑:罗马斗兽场、万神庙等

今天我们总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在古希腊正辉煌的时候,罗马还只是意大利半岛上一个不出名的小城邦,而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古希腊文明得到了广泛传播与繁荣发展。

古罗马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公元1-2世纪,在公元前264年开始的三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打败了劲敌迦太基(今突尼斯),成为地中海霸主,版图急速扩张,到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

这一时期也是古罗马建筑最繁荣的时候,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特色——拱券技术

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就是把砖、石、土坯等块状原料砌成拱形体,比如石拱桥、拱形门。它们在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性(参考我国闽浙一带的廊桥不怕压,压得越重、桥越稳固),还有装饰美化的作用。

另外,原本古希腊的主要建筑为神庙,神庙是为供奉神祇而建造的,但古罗马的建筑既不是给神也不是给皇帝的,多是面向普罗大众、面向世俗生活的,比如斗兽场、剧场等等建筑。

图片

图源意大利国家旅游局 | 罗马斗兽场

拱券技术让建筑的内部空间可以被建造得更加高大,为古罗马大量的公共浴场、剧院、角斗场等需要大空间的建筑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虽然最初拱券并不是为建筑设计的,而是用在输水道上)。

拱券结构是古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给了古罗马建筑崭新的艺术形象,可以说,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拱券穹窿形式,源头几乎都在古罗马。

但古罗马建筑风格与古希腊建筑风格毕竟不一样,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看两者是如何求同存异的。

一,为了和古希腊的柱廊融合起来,解决方形的柱式和半圆形的拱券结构的矛盾,古罗马人提出了“券柱式”的做法,顾名思义即:把拱券做在柱式的开间里,用柱式的样式去装饰拱券的墙面。

这种券柱式的构图很成功,方的墙墩同圆柱产生对比,方的开间同圆券产生对比,统一中充满了对比,富有变化。

二,为了让古希腊柱式的梁柱体系支撑起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古罗马人提出了上下叠加的解决方法,大名鼎鼎的罗马斗兽场就是这样建成的:它由一系列3层的环形拱廊组成,建筑的底层用厚重的多立克柱式;其上用等级相对一般的爱奥尼柱式;再往上面用轻盈的、象征高等级的科林斯柱式。

而且,建筑每向上建一层,柱子的轴线就向后退一点,形成阶梯式坡度,这样有利于抵抗侧推力,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定。这种用不同级别的券柱式层层叠加的手法,叫作“叠柱式”。

图片

图源意大利国家旅游局 | 罗马斗兽场

斗兽场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观众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斗兽场最多可容纳5万人,但设计合理不会出现拥堵混乱,如今大型体育场依然在沿用这种入场设计。

在“叠柱式”的基础上,古罗马人还设计了一种“巨柱式”,就是把一种柱式直接做到两层的高度,可使建筑显得高大雄伟。

总结一下,古罗马人在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同时,也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积极创新,创造出了属于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对了,在古罗马时期,建筑师维特鲁威写下了一本名叫《建筑十书》的书,这是西方古典时代唯一幸存的建筑全书,书里第一次系统、详尽地阐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经验,奠定了欧洲古代建筑的基本体系,并总结出了建筑的三大定律:“坚固耐久、便利实用、美丽悦目”,这三点至今都是衡量建筑好坏最基本的标准。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图片

时间:4-13世纪

特点:高大的圆穹顶

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等

中世纪被认为是欧洲的一段“黑暗时代”,以基督教为代表的教权几乎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教会通过神学禁锢人们的思想,宣扬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具有鲜明宗教色彩的拜占庭式建筑开始兴起。

图片

图源意大利国家旅游局

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

拜占庭到底是什么?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西罗马大体上就是今天我们理解的欧洲;东罗马则是我们在历史书上经常听到的拜占庭帝国,它的版图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包括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和北非、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等。

后人之所以将东罗马称为拜占庭帝国,是因为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前身是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图片

图源土耳其旅游局 | 圣索菲亚大教堂

东罗马建筑在古罗马长方形教堂的平面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把古罗马的穹顶形式发展了下去,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最终形成了以圆形穹顶、集中式布局为特点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

它们外观庄重华丽,内部精彩绝伦的彩色镶嵌画体现了阿拉伯和埃及的手工技艺。6世纪中叶,拜占庭风格回流到意大利,彩色镶嵌画在后来的欧洲、中亚有着广泛的流传,西欧教堂中的大量彩色玻璃窗也源自于此。

今天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它因中央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圆顶最大直径达31.24米、高55.6米,圆顶下连绵的拱廊使圆顶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个拱形窗户引进光线,使室内呈现色彩。

图片

时间:10-12世纪

特点:造型厚重、半圆形拱券、雄浑庄重

代表建筑:沃尔姆斯大教堂、比萨大教堂等

10-12世纪,在查理曼大帝的倡导下,古罗马的文化与艺术开始恢复,罗马式(也称罗曼式)建筑随即开始流行,并成为自古罗马建筑之后第一种风靡欧洲的建筑形式。

图片

图源意大利国家旅游局 | 比萨大教堂

这是一种以窄半圆拱为特征的建筑风格,兼具古罗马和拜占庭建筑的特色,并因为结实的质量、厚重的墙体、半圆形的拱券、坚固的墩柱、拱形的穹顶、巨大的塔楼以及富于装饰的连拱饰而知名,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

这一风格活跃至12世纪,其建筑实例遍及欧洲大陆,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典型代表如:德国的沃尔姆斯大教堂、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等等。

图片

时间:12-16世纪

特点:尖形拱门、尖肋状拱顶、飞扶壁、彩色玻璃窗

代表建筑:沙特尔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

哥特式建筑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中世纪西欧教堂的建筑类型了,它深受之前罗马式建筑的影响,罗马式建筑经典的厚墙、扶壁、拱券、交叉拱等是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基础。

图片

图源《图说世界经典艺术流派》

罗曼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的剖面对比

从12世纪开始,因为罗马式建筑的笨重以及圆拱顶高度的局限性,开始逐渐过渡到以尖拱为特征的哥特式建筑。

图片

图源意大利国家旅游局 | 米兰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 早期哥特式风格(1140-1200年)

法国巴黎附近所进行的初步尝试一般被称为早期哥特式风格,比如位于巴黎北郊圣丹尼区的法国圣丹尼斯修道院:它始建于公元626年,1135-1147年改建时建筑风格从罗马式变为哥特式,首次将尖券和肋架拱顶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有“第一座哥特式教堂”之称。

> 鼎盛时期哥特式风格(1200-1260年)

这一个阶段被誉为哥特风格的鼎盛时期,典型代表如法国的沙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和亚眠大教堂。

法国沙特尔大教堂可谓法国哥特式建筑的巅峰之作,高大的中殿呈纯粹的尖拱型,四周的门廊装饰着精美的雕刻,大教堂内前所未有的蓝色玻璃“沙特尔蓝”至今仍然光彩夺目;亚眠大教堂则是法国最大的中世纪宗教建筑,也是德国科隆大教堂的蓝本,曾被称为“哥特式的帕特农神庙”,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准。

图片

图源pixabay | 法国沙特尔大教堂

> 辐射式风格(1260-1300年)

辐射式风格原指13世纪法国哥特式教堂上流行的巨型玫瑰花窗中的放射状辐条,也被称为“宫廷风格”,它起源于法国,法国特鲁瓦圣乌尔班教堂通常被认作是这一时期的典范,随后流传到欧洲各国。

这一阶段的教堂建筑特点是不过多注重高度和雄伟,而更加注重表面和重复的装饰图案,建筑整体追求更加轻盈的效果。教堂立面装饰丰富,窗户的数量和尺寸有所增加,多使用较大的玫瑰花窗,室内光线充足。

> 装饰性风格(1250-1340年)&垂直式风格(14世纪中期)

1250-1340年这一时期早期的英国风格被称为装饰性风格;从14世纪中期开始,则是垂直式风格。

> 火焰式风格(15世纪后期)

但是从多方面来看,圣乌尔班教堂那复杂的风格促成哥特式风格最后阶段的到来,名称来源于建筑尖形拱券上窗格的火焰状花饰。其以火焰般的曲线雕花窗格为主要特征,最终于16世纪初被文艺复兴建筑所取代。典型范例是法国的鲁昂大教堂。

图片

图源法国旅游局 | 鲁昂大教堂

图片

时间:14-16世纪

特点:复兴古典比例与对称,强调人文主义

代表建筑:佛罗伦萨主教堂

我们知道,文艺复兴就是14-16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文化运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人文精神,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同样的,建筑领域的文艺复兴也是从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开始的,被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

图片

图源意大利国家旅游局 | 佛罗伦萨主教堂广场

佛罗伦萨主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1296年动工,有意思的是,佛罗伦萨人希望通过这座教堂来证明人民的力量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所以特地选了一块污秽不堪的垃圾场作为建设场地。

它的形制很有独创性,虽然平面采用了拉丁十字式,但是突破了教会的禁制,把教堂东部的歌坛设计成了原本只属于东方的集中式,以伯鲁乃列斯基为代表的建筑师将穹顶作为建筑设计的重点,奠定了文艺复兴建筑的基调。

图片

时间:17-18世纪

特点:动态曲线、奢华装饰

代表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等

16世纪末,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日渐衰落,该巴洛克艺术和古典主义上场了。这一时期欧洲的主流建筑风格分为两支:以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中心盛行巴洛克建筑;以法国为中心产生了古典主义建筑。

巴洛克得名于葡萄牙语单词barroco,渔民们用这个词来形容奇形怪状的珍珠,可以说,巴洛克是一切杂乱、奇异、不规则、流于装饰的代名词

巴洛克式建筑的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感,喜好富丽的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来表现自由的思想和营造神秘的气氛。简单来说,就是极繁主义

图片

图源法国国家旅游局

枫丹白露宫内部的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式建筑的兴起与17世纪欧洲强权扩张的历史背景相关,当时欧洲列强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巴洛克艺术的诞生还间接的与一位大名鼎鼎的雕塑家有关,对就是米开朗基罗。他被称为“手法主义”的开创者,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

17世纪以后,“手法主义”被大量运用在天主教堂中,逐渐发展成巴洛克式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图片

图源网络 | 耶稣会教堂内部

我们总结一下,巴洛克教堂其实很好认,首先风格极尽豪华,充斥着复杂的雕刻、绘画;其次它往往色彩鲜艳,大量使用镀金、象牙等贵重材料;再者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图片

图源法国国家旅游局 | 凡尔赛宫镜厅

图片

时间:18-20世纪

特点: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

代表建筑:贝尔维第宫、凡尔赛宫王后居室等

洛可可(Rococo)由法语的“Rocaille”(贝壳工艺)和意大利语的“Barocco”(巴洛克)合并而来,它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出现在建筑的室内装饰中,以精致、华丽和细腻著称。

这种风格强调不对称的装饰手法,喜欢使用弧线和S形线,常用贝壳、旋涡纹样、山石作为装饰题材。装饰元素如天花、墙面、转角壁画等,常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色调,线脚则多采用金色。

图片

图源法国国家旅游局

贡比涅城堡内部的洛可可装饰

洛可可的创造力不是用于构造新的空间模式,也不是为了解决一个新的建筑技术问题,而是研究如何才能创造出更为华丽繁复的装饰效果。它把巴洛克装饰推向了极致,为的是能够创造出一种超越真实的、梦幻般的空间。可以说,洛可可就像是奶油般甜得发腻的巴洛克艺术。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镜厅。

图片

时间:18-19世纪

特点:简化古典元素、高雅和谐

代表建筑:凯旋门、勃兰登堡门等

俗话说,历史是个轮回,在经历了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极度繁琐后,18世纪后的欧洲重新燃起了对古典文化的热情,再加上罗马庞贝遗址等发掘,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轮流为人们所效仿,人们称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图片

图源pixabay |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白金汉宫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其实就是改良后的古典主义风格。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