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6年文革开始后,传统戏曲作为“毒草”遭到批判,后来,文化部牵头专门为中南海录制了一批传统戏曲,197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历年来拍摄戏曲艺术片最多的一年。 其原因,据说是鉴于梅兰芳、马连良等一大批老艺术家相继辞世,很多艺术珍品濒临失传,要求有关部门尽快组织力量,抢拍一批传统戏曲资料艺术片。 作为一项“秘密任务”,中央广播事业局专门成立了一个录音录像组,录音录像组的人员、设备由文化部直接指挥,参与录音录像的演员,也由文化部调配,录了什么不能对外讲。 那一年录了还真不少,也基本上代表了传统戏的精华,但没有发行放映,作为资料保存。奇怪的是,在整个录音录像过程中,梅、程、荀、尚的代表性剧目录得不多;谭、余、言、高、马、杨、奚几大老生流派的戏也很少录制,而高派戏则录得比较多。 下达任务时,有时候是指定演员,有时候指定剧目,有时候指定剧目又指定演员。不要太悲的戏,要一些风趣的剧目。 下面是当时录的名录(可能不全),拍摄时间都是1976年。 《闹天宫》拍摄单位:长影,演 出:中国京剧团。 演 员:王鸣仲、娄振奎、刘元汉、钮凤华、宋 锋、罗世保。 《长坂坡》拍摄单位:长影,演 出:中国京剧团、天津京剧团 《汉津口》拍摄单位:长影,演 出:中国京剧团、天津京剧团 《斩黄袍》拍摄单位:北影,演 出:北京京剧团 演 员:李宗义、王泉奎、吴富友、黄文俊、除玉川、李雅兰、郭韵和、林懋荣 《辛安驿》拍摄单位:北影,演 出:北京京剧团 《盗魂铃》拍摄单位:北影,演 出:北京京剧团 张学津先生曾回忆:1976年录制京剧《白蟒台》、《游龙戏凤》,记得当时我还在上海京剧院,于是就把李慕良先生从北京接到了上海。我去机场接他,一看他拎着鳄鱼皮的胡琴箱,我乐坏了。我心想,他是带着琴来的,等他说完戏,一定得请先生为我亲自伴奏。《白蟒台》排完后不久,与刘长瑜排《游龙戏凤》,我唱言派。在飞机上,李先生就给我说言派戏了,因为他曾经为言先生伴奏过,对言派非常精通。 《空城计》演 员:李宗义、肖英翔、黄德华、郭韵和、杨鸣孝、侯荣湘、李月增 《雅观楼》演 员:小王桂卿、蓝煜民、陆振声、伊鸣铎 《柴桑口》(一名《孔明吊孝》)演 员:(言少朋表演、李家载配音)、黄汝萍、陆振声 《十八扯》演 员:童芷苓、刘斌昆 《借东风》演 出:中国京剧团,演 员:冯志孝 《古城会》演 员:高盛麟、袁世海、李世章、叶金援 《薛礼叹月》演 员:高盛麟、郝庆海 《珠帘寨》演 员:马长礼、倪启勋、李玉芙、张学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