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诸多钢铁巨头企业中,宝武集团当之无愧产量居首,是国企钢铁的代表。 那么,我国民营钢企的领头羊是哪家企业呢?这里就不得不把江苏的沙钢集团推出来了。 ![]() 这家钢铁企业前身只是一个小厂子,一步步成长壮大,发展到现在年产钢铁4000多万吨。 比很多国家一年的钢铁产量多,不但是我国最大的民营钢企,在世界上也排得上号。 乡镇钢铁小厂的蜕变 1975年,苏州沙洲县轧花厂的轧钢车间独立为沙洲县轧钢厂,这便是沙钢的前身。 创业之初,厂房简陋、设备短缺,全部资产只有45万元。 当时改革春风吹满地,苏南到处是这样规模的厂子,产品低端,管理粗放。 1983年,钢铁厂与扎花厂分开,曾参与轧钢车间建设的沈文荣出任钢铁厂副厂长。 次年7月,38岁的沈文荣被扶正。 ![]() 接任厂长后,沈文荣瞄准建筑行业需求,押注窗框钢这一细分领域,作为主导产品。 通过技术攻关和严格品控,沙钢迅速占领市场。 至1993年窗框钢市占率超70%,成为全国最大生产基地,由此完成从“游击队”向“正规军”的蜕变。 这一阶段的沙钢展现出经营上的灵活性,通过自筹资金、自主研发。 在未依赖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实现年均30%的增速,为后续扩张奠定基础。 ![]() 沈文荣知道“技术决定生死”的铁律。 1988年,沙钢以破釜沉舟之姿引进英国比兹顿钢厂75吨电炉炼钢生产线,仅两年便超越原厂十年产能纪录,被誉“中国钢铁第三次革命的样板”。 1992年引入德国90吨超高功率电炉生产线(“亚洲第一炉”),人均产钢量突破1000吨,生产效率比传统工艺提升3倍。 大手笔收购成就钢铁王国 2001年的“世纪豪赌”更显战略魄力,斥资3380万欧元整体收购德国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在多特蒙德的一家钢厂。 当时很多业内专家都认为沙钢只不过买回来一堆废铁,根本搞不起来。 而事实是,当时蒂森克虏伯出售的这家钢铁工厂的设备原价值高达20亿欧元,产能高达650万吨。 沈文荣把工厂的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连铸、连轧等整个环节的设备全部买下来。 这笔交易,成为沙钢发展史上重要分水岭。 ![]() 买来之后,所有设备都用木条箱包装,塞进集装箱,装船运到了我国长江口。 然后再严格按照在德国的样子,一个螺丝也不差地把设备重新组装,并脱胎换骨式的技术改造。 这在当时被西方媒体誉为是“战后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搬迁”,设备总重达25万吨,详尽解释重新组装过程的文件资料则高达8万斤! 当这个前后合计投入近200亿元的钢铁项目炼出第一炉钢水后,沙钢终于摆脱进口钢坯的历史。 企业总体年产能跃升至1000万吨,由此,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钢铁王国。 ![]() 在国家鼓励兼并重组的政策东风下,沙钢一边进行改制,一边开启“买买买”模式。 2003年,沈文荣购买了沙钢的部分集体股份,个人拥有的股份达到29.98%,实现真正控股沙钢。 2006年并购淮钢,2007年收编安阳永兴钢铁,加上收购的常州鑫瑞特钢、永联钢铁等公司。 2008年,沙钢集团的钢产量达到了2500万吨,登顶国内最大的民营钢铁集团。 沙钢的创始人沈文荣也被外界封为“钢铁沙皇”。 ![]() 从2018年至今,沙钢集团的钢铁年平均产量超过了4000万吨,跃居为全球六大钢企集团之一。 比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德国全国的钢铁产量还多。 德国常年的钢铁产量在3700万吨左右,跟沙钢集团尚有300多万吨的差距。 至于法国与英国,两个国家的钢铁总产量加起来不到沙钢集团的一半,倒退到了百年前的水平。 ![]() 沙钢的崛起印证了中国钢铁产业“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精神。 正如沈文荣所言:“中国人不笨,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