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人说过,拖垮明王朝经济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庞大的皇族成员。他们数量庞大,达到百万之众,不劳动待遇还高,让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即使崇祯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穿补丁衣服,也于事无补,只有眼睁睁地看着王朝日落西山。 如今,楚国也面临这个问题。建国600余年,除了在楚庄王时期,若敖氏叛乱被灭族外,好像没有大的削除公族势力的行动。可想而知,王公贵族的数量也相当可观。大量的财富被王公贵族消耗掉,肥沃的土地被分封,拿什么来富国强兵呢? 很显然,楚悼王也意识到一点。如果不进行改革,他就有可能丢掉祖宗打下来的江山。面对三晋的步步紧逼,楚悼王别无选择。 公元前387年(楚悼王十五年)左右,吴起来了。一个雄才大略,一个求贤若渴,楚国历史就此改写。 楚悼王没有一丝犹豫,便让吴起当了宛城(今河南南阳)郡守,阻挡韩、魏进攻的步伐。 一年后,政绩突出的吴起,被楚悼王升为令尹,成为楚国600多年来外国布衣担任国相的第一人。这对于楚国来说,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显示出楚国渴求改变的决心。 吴起变法的核心是“损有余,补不足”。具体作法是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 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等。 吴起。AI制作 吴起变法顺利实施,得益于楚悼王态度坚决,并无条件支持。尽管损害了大多数王公贵族的切身利益,但他们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不敢加以阻挠。 变法取得一定成效后,楚国便开始向外扩张。吴起首先南下征服五岭一带的百越部落,取得洞庭(今湖南、江西南部)、苍梧(今湖南、广西)等广袤土地;北出楚长城,从韩、魏手里夺回陈、蔡之地,重掌中原话语权。一时间,楚军锐不可当,诸侯震动。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二十一年),赵国伐卫进入第3年。卫国也是魏国的屏障,魏国考虑再三,决定援卫抗赵,战争由是打得异常艰难。赵国便向楚国求援,楚悼王令吴起率师出征。 楚军先锋在吴起的指挥下,渡过黄河,深入魏地,机动作战,与魏军在州(今河南温县东北)交战;主力部队则攻出梁门(今河南开封西北)要塞,并屯兵驻守,切断了魏国国都安邑与河内陆区的联系。魏国局势岌岌可危,自顾不暇,慌忙撤退,赵国乘机进攻魏国河北地区,连克棘蒲(今河北魏县南)、黄城(今河南内黄西)等地。 就在楚军连连报捷之时,郢都却传来了噩耗:楚悼王病逝。 我们无法得知吴起接到消息后的心情,以及他想了些什么。 此时的吴起已年近花甲。要在以往,他或许就投奔他国。但在楚国,他得到了所能得到的全部支持和荣耀,他也付出毕生的努力和心血。成功就在眼前,可他的天却塌了。 对于楚悼王,吴起是心怀感激的。声名狼藉的吴起,楚悼王却丝毫不介意。他看中的,正是吴起的才华。不是每个君王都能像楚悼王那样有破百年之例的勇气,也不是每个君王都像楚悼王那样能始终如一的支持。是楚悼王,吴起才能心无旁骛,将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也是楚悼王,吴起才能位极人臣,名震诸侯。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吴起不想一走了之,明知回郢都奔丧凶多吉少。因为他知道,楚国有多强盛,王公贵族们就有多恨他。 他也不能走。他知道,楚国的变法只有5年,还不够稳固,他要见楚悼王最后一面,也要为这位君王做最后一件事。 剧 剧照。 回到郢都后,贵族们的疯狂没让吴起害怕,甚至嘴角还泛起挑衅式的微笑。他单身进宫,突破贵族们孱弱的防线,冒着箭雨,快步跑向楚悼王的遗体,来不及仔细瞻仰遗容,便满怀感激地扑在了这位胸怀天下的君王怀中。箭,带着仇恨和无知,密密麻麻地射在了吴起和楚悼王身上。 楚悼王是有遗憾的,没能等到楚国真正强大的那天。他死后,变法的绝大多数政策被废止,改革宣告失败。但他也是幸福的。吴起以身为饵,灭了70多家王公贵族,为楚国“宣威中兴”创造了条件。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也无法预料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谁也不能保证,即使楚悼王再活20年,或是50年,楚国就能成为我们想要看到的样子。我们只是替心中的开创新历史的英雄们惋惜。因为他们,理想社会才会魅力无限;因为他们,才让我们懂得了生与死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