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图丨吴学文 江南水墨着笔,地润无尘,最浓淡相宜之处须是绍兴,让文人侠客、帝王将相醉倒在一碗黄酒中,醉卧在一曲越剧下,醉心于一场文化漫谈里。 绍兴古城,是一座流动的文化窖池。其醉,有酒、有景、有情,让人行至此,醉于此。 ![]() 一杯黄酒,千年琥珀光。越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就了绍兴黄酒“越酒行天下”的盛誉。 ![]() 绍兴黄酒丨绍兴文旅发布 清人梁章鉅曾言:“盖山阴、会稽之间,水最宜酒,易地则不能为良,故他府皆有绍兴人如法制酿,而水既不同,味即远逊。” 这好山好水,孕育了好酒。 绍兴酿酒的历史非常悠久,有正式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绍兴酿酒业已较为普遍。《吕氏春秋》载有越王句践“投醪劳师”的故事,至今城内尚有“投醪河”遗址。秦汉以后,山阴、会稽酿酒、饮酒以及酒税等酒事活动,代有记载。到南北朝时,会稽黄酒已成为贡品。南宋,绍兴酒业极盛,有“城中酒垆千百家”之称。明代,绍兴黄酒远销海外,驰誉东南亚。清嘉庆《山阴县志》载:“越酒行天下,其品颇多,而名老酒者特行。” ![]() 投醪河丨绍兴建设 绍兴人酿黄酒遵循时节,除了水源,选用上等糯米、黄皮小麦等原料,按照传统工艺,七月做酒药,九月制麦曲,十月制淋饭,大雪前后酿酒。如此这般,才有了清代著名食谱《调鼎集》中描述的“味甘、色清、气香、力醇之上品”。 ![]() 绍兴黄酒古法酿制技艺丨绍兴日报 绍兴黄酒在冬开酿、春榨酒的时序轮回中,酿出了“夏制酒药,秋制麦曲”的东方智慧。 ![]() ![]() 绍兴酿酒丨绍兴文旅发布 酒乡人深谙“醉”的哲学:酒可佐餐,亦可入诗;可独酌寄怀,亦可群饮论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王句践制定复国大略,以绍兴酒激励将士;“曲水流觞”,王羲之乘酒兴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酒逢知己千杯少”,贺知章金龟换酒呼出一个“谪仙人”;沈园见人感事,陆游写出“红酥手,黄縢酒”;“莫向人间空白首,富贵何如一杯酒”,绍兴酒是王阳明的最爱;鉴湖女侠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 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以酒会友丨绍兴文旅发布 绍兴黄酒,流淌在江南血脉里,以温润醇厚之姿,将江南的柔与刚、文与侠、古与今,酿成一杯可饮可吟的历史书话。 ![]() 绍兴,在江南是灵动的。这儿水不喧哗,桥不争锋,连黛瓦上的雨滴都落得从容,却在不经意间勾勒出文人心中秀美的山水范式。 ![]() 古城春色丨朱海港 我们在绍兴寻江南,在水巷觅桃源。 蕺山南麓,粉墙黛瓦间藏着中国书法的根系。 ![]() 题扇桥丨绍兴文旅发布 书圣为老妪题字的题扇桥,墨痕犹在;戒珠讲寺前,王羲之洗笔的墨池仍泛着黛色涟漪。 ![]() ![]() 戒珠寺、墨池丨绍兴文旅发布 穿行于笔飞弄、斜桥弄,蔡元培故居的窗棂漏下旧时月色,文笔塔的飞檐刺破现代天际线。时空堆叠,魏晋的墨迹、老台门砖雕与当代的咖啡馆共生于同一片天空。 ![]() 书圣故里丨小红书 张肆年 在明代,蕺山上建有“蕺山书院”,明代大儒刘宗周曾在此讲学。清代末叶,书院旧址上创办了“山阴县学堂”,徐锡麟曾在此任教,历史学家范文澜和数学家陈建功都是学堂的学生。琅琅书声与竹影清风交织,“士比鲫鱼多”的盛景具象化。 ![]() ![]() 蕺山书院 西园的亭台水榭,则将绍兴园林“咫尺山林”的意境演绎到极致——一池春水倒映九曲回廊,恰似张岱笔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 ![]() ![]() 西园 ![]() 绍兴的醉意,终要落在“情”字上。 ![]() 沈园丨越城文旅 沈园是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因陆游与唐琬的凄美爱情故事而声名远扬,被誉为 “中国第一爱情园林”。 ![]() 冷翠亭 所载之情甚于景。陆游与唐琬自幼相识,情投意合,然而最终却因母命难违而被迫分离。尽管各自成家,但那份深藏心底的深情却从未消逝。沈园,是他们重逢的地点,也是他们爱情故事的见证。 ![]() ![]() 《钗头凤》题词壁、野鸭 沈园之醉,是情到深处的痛彻,亦是超越时空的共情。近千年来,无数佳人才子慕名而来,怜悯、唏嘘这对苦情人。 如今,沈园也是处处有爱情意象。沈园的东苑,又被称为“情侣园”。苑北有一石桥名“鹊桥”,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传说。桥边可见双圆相套式草亭,亭称“相印亭”,喻“心心相印”之意。 ![]() ![]() 鹊桥、相印亭 “鹊桥传情”延伸了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苑南角有一池一台。琼瑶池状如心形,取意“投我以桃,报之以琼瑶”。来沈园的情侣们可以在池前的祈愿台,焚香祈福、挂同心锁,祝愿爱情天长地久。 ![]() ![]() 琼瑶池、祈愿台 这一曲《钗头凤》,八百多年,道是风流依旧。 ![]() 陆游与唐琬丨绍兴文旅发布 绍兴,是有骨的江南,哺育了此地成长起来的无数壮怀之士,鲁迅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 鲁迅纪念馆 故乡是文学创作的精神原乡。读鲁迅的作品,我们既可以从《故乡》《祝福》《在酒楼上》《药》中体会到江南冬天阴郁潮湿的彻骨之冷,也可以在《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里品味出各种特殊的地域民情和文化习俗,更能看到乌篷船、乌毡帽、绍兴酒、茴香豆、油豆腐、目连戏等元素所构成的独特的日常生活。它们是鲁迅随手拈来的细节,却折射了鲁迅内心深处的故园情结。 ![]() 鲁迅故里丨吕凯霞 百草园、三味书屋、水乡社戏、鲁镇新年……鲁迅笔下的绍兴陪伴一代又一代国人成长。无数人慕着先生的文字而来,实地估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多长,品尝阿Q吃的茴香豆是何滋味……绍兴赋予他的,不仅是“民族魂”的底气,更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悲悯。 ![]() ![]() 百草园、三味书屋 绍兴的地理人文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灿若群星的俊彦人杰,其中不乏社稷重臣。 ![]() 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雕塑 周恩来总理祖籍绍兴,他常以自己是浙江绍兴人而自豪。他曾说:“祖坟在绍兴,绍兴的家谱有我的名字,我不能不承认是绍兴人。说是绍兴人,不仅那有祖坟和家谱,更主要的是封建家庭的根子在绍兴。”对于祖居地绍兴,周恩来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的根在绍兴。 周恩来与绍兴最深的渊源,大概要从祖居讲起,周氏家族在绍兴漫长的历史,也浸润了周总理的一生。周恩来祖居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劳动路369号,由周恩来祖居、风范园(纪念馆)、纪念广场三个部分组成,曾是周恩来同志小时候生活、学习过的地方。 ![]() ![]() 周恩来祖居 在风范园里,大量的照片、实物、手稿、书信、图片和模型等展示了周总理与绍兴的血脉渊源和周总理光辉战斗的一生,他那掷地有声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绕梁不绝。 ![]() ![]() ![]() 展出手稿、图片 沈园海棠泣血的爱情绝唱,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人衷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的赤子热忱……情之深、情之切,交织成江南绍兴最厚重的精神底色。 ![]() 醉里挑灯,江南永在。 绍兴的“醉”,有三重:黄酒的醇厚让人醉身,山水的气韵让人醉心,而人文的光华让人醉魂。这里没有苏杭的喧嚣,却多了份“泰然、底气与倔强”。 沈园的红墙柳又绿,老台门的木门吱呀又开——真正的风雅,从不在浮华处,而在血脉深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