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脉·画意中国|石窟:穿越千年的美

 ha888cz 2025-05-03

编者按:为进一步彰显文化遗产的隽永之美与时代新韵,“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新华社中国图片社自2025年3月起,联合策划推出“文脉·画意中国”系列融媒体产品。该系列产品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生动实践,以细腻的视角和视觉化的叙事手法,以优质影像与AI创意、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融合的创新表达,展现我国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

此图结合AI制作

0:00 / 02:19

中国的石窟艺术犹如一条璀璨夺目的文化长卷,穿越时空的隧道,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巨变与辉煌历程。

当晨光漫过麦积山,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似乎在岩壁上“苏醒”。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这里泥塑造像风格独特,他们衣袂自然垂落,神情潇洒而自若,含笑低眉间,万千人间烟火尽收眼底。

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拍摄的麦积山石窟。CICPHOTO/李君光 摄

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拍摄的麦积山石窟。CICPHOTO/王稳锁 摄

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拍摄的麦积山石窟造像。CICPHOTO/王崔荣 摄

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拍摄的麦积山石窟。CICPHOTO/孙镇 摄

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拍摄的麦积山石窟。CICPHOTO/孙镇 摄

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拍摄的麦积山石窟造像。CICPHOTO/孙镇 摄

穿越河西走廊,来到大同云冈。云冈石窟以北魏时期的雕刻艺术为主,岩石在古代匠人的开凿下化为石雕的肌理。造像气势宏伟,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表达,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

在山西省大同市拍摄的云冈石窟。CICPHOTO/姜守凯 摄

在山西省大同市拍摄的云冈石窟。CICPHOTO/姜守凯 摄

在山西省大同市拍摄的云冈石窟造像。CICPHOTO/孙凯 摄

在山西省大同市拍摄的云冈石窟造像。CICPHOTO/孙凯 摄

在山西省大同市拍摄的云冈石窟造像。CICPHOTO/孙凯 摄

在山西省大同市拍摄的云冈石窟造像。CICPHOTO/李珅 摄

而当时光划过伊河的水,千年的光阴在卢舍那大佛的眉眼间化作一抹温柔。龙门石窟的开凿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和北宋等多个朝代,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雕像最具代表性。雕像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展现了古代石刻的精湛技艺。

游客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参观游览。CICPHOTO/陈晓东 摄

在河南省洛阳市拍摄的龙门石窟造像。CICPHOTO/倪睿 摄

在河南省洛阳市拍摄的龙门石窟造像。CICPHOTO/倪睿 摄

在河南省洛阳市拍摄的龙门石窟造像。CICPHOTO/封晓东 摄

在河南省洛阳市拍摄的龙门石窟夜景。CICPHOTO/王跃奇 摄

一路向南,来到大足石刻,这里造像题材从世俗到宗教丰富多变。大足石刻盛于两宋,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仿佛将千百年前的生活场景定格在岩石之上。

在重庆市大足区拍摄的大足石刻造像。CICPHOTO/邹黎 摄

在重庆市大足区拍摄的大足石刻造像。CICPHOTO/邹黎 摄

在重庆市大足区拍摄的大足石刻造像。CICPHOTO/邹黎 摄

在重庆市大足区拍摄的大足石刻造像。CICPHOTO/孔胜 摄

在重庆市大足区拍摄的大足石刻造像。CICPHOTO/钟桂林 摄

在重庆市大足区拍摄的大足石刻造像。CICPHOTO/邹黎 摄

在重庆市大足区拍摄的大足石刻造像。CICPHOTO/邹黎 摄

石窟,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以岩石为载体,以凿子为画笔,将古人的信仰、文化和审美巧妙地融入其中,镌刻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岩石史诗。

岁月流转,文脉代代相传。如今,在现代科技与文物保护理念的守护下,石窟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继续诉说着千载的传奇故事,孜孜不倦,生生不息。

观众在广东省广州市“丝路光华:粤陇文物精品联展”现场参观。CICPHOTO/许建梅 摄

观众在浙江美术馆观看数字3D打印技术复原的云冈石窟第6窟南壁“文殊问疾”屋形龛(北魏)。CICPHOTO/龙巍 摄

观众在浙江美术馆观看数字3D打印技术复原的云冈石窟第6窟南壁“文殊问疾”屋形龛(北魏)。CICPHOTO/龙巍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