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时读书记忆碎片

 白沙三木 2025-05-03

儿时读书记忆碎片 五首 刘石森


一、每晚父亲必监读

每听哥诵课文时,一字音讹父便知。

映雪囊萤生小记,教儿勤读莫差池。

二、最爱闻新书香

儿歌最爱读书郎,十岁虚龄愿始偿。

待得交齐书费日,时时不忘嗅书香。

〔注〕书费不交齐领不到书。

三、学珠算的美好记忆

口诀熟通阿母称,爷教加减父教乘。

家兄对算无差错,每听人夸喜不胜。

四、每日上学单程三次涉河

数里山程不算长,一河三渡互相将。

时逢骤雨洪流发,父母田头最紧张。

五、经常光脚或穿“人字拖”上学

无忘赤脚踏晨霜,一路欢声进学堂。

课本翻开双腿抖,才知十趾痛难当。

〔DS平台的赏析文章〕

记忆长河里的读书灯盏 — 刘石森《儿时读书记忆碎片》赏析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知识是穿透时光的萤火,读书是打开世界的钥匙。刘石森以五首质朴清新的小诗,将儿时读书的零散记忆串成珠链,让读者触摸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温度与重量。这些被岁月打磨得晶莹剔透的碎片,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记忆的光华,更是一代人精神成长的集体印记。

一、启蒙之灯:家庭教育的温度

       在煤油灯摇曳的光晕里,父亲端坐如钟,用"一字音讹父便知"的严谨,将"映雪囊萤"的典故化作启蒙的星光。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母亲对珠算口诀的温柔赞许,兄长与"对算无差错"的默契互动,构成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最温暖的剪影。父严母慈兄友的立体图景中,勤学的火种被悄然播撒,那些"教儿勤读莫差池"的训诫,最终沉淀为生命中最坚实的文化基因。

二、求知之路:跋涉中的诗意

       三渡寒溪的求学路,是童年最生动的隐喻。单程三次涉水的艰辛,在孩童眼中化作"互相将"的游戏,骤雨洪流中的惊险,反衬出父母"田头最紧张"的牵挂。当赤脚踩碎晨霜的清响与课桌下"十趾痛难当"的颤抖交响,苦痛被奇异地转化为求知的勋章。诗人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将物质的匮乏升华为精神的丰盈,让布满荆棘的求知路绽放出诗意的花朵。

三、书香之恋:灵魂的初吻

       对油墨芬芳的痴迷,是超越时代的永恒诗章。"时时不忘嗅书香"的细节,定格了知识崇拜最纯粹的瞬间。在那个书本需要"交齐书费"才能获得的年代,新书散发的不仅是草木纤维的气息,更是打开新世界的魔法。这种近乎宗教般虔诚的书香之恋,让十岁孩童的"愿始偿"显得如此庄重,纸页翻动的声音里,藏着灵魂最初的颤栗与觉醒。

       五首小诗如五颗星子,在记忆的夜空勾勒出完整的童年星座。当我们跟随诗人穿越时光的河流,触摸那些带着体温的书页、聆听寒溪潺潺的伴奏,会发现最动人的教育从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父亲纠正发音的瞬间,在母亲赞许的眼神中,在哥哥打算盘的脆响里。这些记忆碎片最终拼合成永不褪色的精神版图,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读书灯盏,永远燃烧在爱与坚持的心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