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行的意义,古往今来各有见解。 诗仙李白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坡仙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今人则感慨道:“有趣的人生,一半是家长里短,一半是山川湖海。” 行万里路而不读书, 那你就是一个邮差;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也有可能变成掉书袋。 旅行和不旅行的人,过着不一样的人生。 ![]() 旅行,为生活注入活力 我们被生活的琐事困住而失去了自由,我们被身上的标签所限而失去了自我。 旅行则可以让你暂时从日常生活中抽离,以旁观者的视角了解一个地方,欣赏一处风景,见到世界的多面。 还记得那位因忍受不了婚姻生活的压抑,而决定“逃离”的阿姨苏敏吗? 年轻时,她为了生活、家庭,不断妥协;她是姐姐,是妻子,是母亲,唯独不是自己。 56岁时,她决定出门旅行,一个人,一辆车,一脚油门开始了“没有终点”的自驾游。 4年时间,她已经去过全国400座城市,行程17万公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在西安的街道散步,在上海的迪士尼游玩,在大理的洱海边吹风…… 伴随着旅行,她的人生经历也丰富起来:在海南用两天时间学会了冲浪,跟着别人学会用无人机,第一次坐滑翔伞…… 曾经的她身上都是压力,满眼都是压抑。 如今的她,在旅行中重新找寻自己,脸上都是笑容,眼里有了光芒。 她在视频账号中写道:“我已经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这个新世界对每个人是平等的!” 苏阿姨用旅行重启自己的人生,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谈到未来的规划,她说,如果身体条件允许,自己会一直旅行下去。哪天不想走了,就在南方城市租个小院子,安安静静地生活。 也许,这就是旅行的真谛,不困于眼前的一方天地,走出去,寻找自由的力量。 一位网友曾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旅行感悟时说: “旅行的时候,没有领导的安排,也没有同事的呼唤,更没有父母的唠叨。尽管是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但享受到的是自由。想去哪就去哪,想吃啥就吃啥,想几点睡就几点睡,连呼吸都是自由的。” 撕掉身上的标签,破除他人的期待,在旅行途中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为生活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 旅行,修炼自己的心态 蒙田在《人生随笔》中写道: “旅行在我看来还是一种颇为有益的锻炼,心灵在旅行中不断地进行观察新的未知事物的活动。” 任何旅途都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 天气突变行程被打乱,交通堵塞没有赶上火车,预定的酒店住宿环境没有达到心理预期…… 出发时满心欢喜,到达后全是问题。 这些情况会让我们感到焦虑、沮丧,甚至是愤怒,但情绪稳定地解决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学会的一项技能。 人生本就不可测,旅途也不该为这些不可预测的事情而感到焦虑。 作家毕淑敏在《在阿穆尔湾请愿》一文中讲述了自己旅途中的一个故事: 她和一行人准备去俄罗斯海参崴旅游,早上9点就出发了。 因为接送的汽车司机不守时,再加上一路上等车、坐车加修车,足足折腾了六七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已经是当地时间晚8点了。 长途颠簸,又一直没有吃饭,胃像被冲洗了一样,饥肠辘辘,急需美食来填满。 可万万没想到,对方只提供了简单而且量极少的四道菜,不仅没能饱餐一顿,还差点被饿晕。 回到客房,打开自己的物资储备,准备泡个方便面吃,却发现酒店无热水,这里的人都是喝生水的。 第一天状况百出也就算了,没想到第二天按计划出行时,对方又通知说上午派不出车来,大家只能在酒店里闲坐。 这彻底激怒了旅行团的人,他们去当地旅游局投诉。结果,对方负责人表示,这很正常,车子派不出来,饭食也无法增加。 理由是:因为时差原因,他们人虽然过来了,可经费并没有同时打过来,现在已经在垫钱招待了。 面对这种突发状况,毕淑敏一行人也只能选择接受。生气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有时候,事故也是故事。旅行,不仅仅是游玩和放松,更是一次能力的考验。 经常旅行的人,遇到的事情多了,应变能力也会增强。回归生活,遇到糟心的事情,也能坦然面对。 去经历,去感受,好的坏的都是旅行的体验,不要因为一时的不愉快而影响了一段时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