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榖祥 姑苏二十四景图册 设色纸本、册页二十四开 每开27*34cm 1902年作 在1902年的春日里,五十四岁的吴榖祥提笔为友人耕泉先生绘制了一套《姑苏二十四景图册》。彼时的中国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动荡中,西方文化强势入侵,上海滩上'纵横草率'的画风盛行,而这位来自嘉兴的画家却选择以最传统的方式,将一座城市的记忆凝固在二十四开册页之中。这套作品不仅是一位画家对苏州的深情告白,更是一个传统文人在时代变革之际对文化记忆的坚守与重构。 吴榖祥的艺术生涯颇具代表性。这位初字蓉甫,别号瓶山画隐的画家,在晚清画坛并非最耀眼的一颗星。正如史料所载,当时吴石仙以西法融云烟山水盛名沪上,而吴榖祥的画艺反为其所掩。胡公寿曾为其鸣不平:'其人抑何聩聩,有目而不识秋农丹青之佳胜也。'这种境遇恰恰反映了晚清画坛的审美转向——传统笔墨正逐渐让位于新奇技法。然而吴榖祥'独能不落时尚',坚持从文徵明、沈周到戴熙的传统中汲取养分,形成了'用笔苍劲,设色清丽'的个人风格,被俞曲园评为'神品'。 《姑苏二十四景图册》的创作方法耐人寻味。画家在题跋中言明'按府志成二十四景,以意为之,不拘拘于形似',这看似谦辞的话语实则揭示了传统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景观并非客观再现,而是文化记忆与个人体验的融合。吴榖祥早年曾在苏州鬻画,对当地'一景一地,深有体会',这种亲历经验与文献记载相互参合,最终形成了笔下'重现'的姑苏景致。正如简文帝所言'会心处不在远',吴榖祥所追求的不是地理精确性,而是文化认同感。 细览这套图册,我们不难发现吴榖祥在传统框架内的创新尝试。二十四景涵盖了苏州的历史胜迹与自然风光,从'消夏风清'的细浪轻泛到'林屋探奇'的浪涛汹涌,再到'澹湖放棹'的波平如镜,画家对水法的表现变化多端;从'狮林揽胜'的人工湖石到'天池石壁'的天然岩层,对石质的刻画也各具特色。这种多样性表明,吴榖祥虽'笔法则取文唐',却'无绳规之拘',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寻求个性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吴榖祥创作此册时的心态颇为复杂。题跋中'苏台麋鹿,陈迹犹存,江山如梦,花鸟多情,俯仰身世,未有不动于中者'数语,流露出浓厚的怀旧情绪与身世感慨。'苏台麋鹿'典出伍子胥谏吴王夫差之语,暗含对兴亡变迁的感喟。1902年的中国,传统秩序正加速瓦解,对一位深植于传统文化的画家而言,通过笔墨重构姑苏胜景,无疑是一种文化认同的确认与精神家园的回归。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姑苏二十四景图册》体现了晚明以降城市景观绘画的传统。文徵明曾绘《拙政园三十一景》,清初王翚有《康熙南巡图》,这些作品都不单纯是风景记录,而是融合了历史记忆、文化想象与身份建构的复合文本。吴榖祥在20世纪初延续这一传统,既是对苏州作为文化符号的礼赞,也是在现代化冲击下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套每开仅27*34cm的小幅册页,承载的重量远超其物理尺寸。今天我们观赏这些作品时,不仅看到了一个画家笔下的苏州,更看到了一个传统文人在时代变革中的文化选择。吴榖祥或许未能成为画坛主流,但他以苍劲的笔触和清丽的设色,为我们保存了一份关于姑苏的文化记忆,也留下了传统中国画在近代转型期的一份独特见证。 墨韵千年,笔底生辉。关注【国画艺术】,借笔墨丹青,涤喧嚣尘心,觅一方精神桃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