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榖祥 姑苏二十四景图册

 栎阳钓晚 2025-05-03

吴榖祥 姑苏二十四景图册

设色纸本、册页二十四开

每开27*34cm

1902年作

在1902年的春日里,五十四岁的吴榖祥提笔为友人耕泉先生绘制了一套《姑苏二十四景图册》。彼时的中国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动荡中,西方文化强势入侵,上海滩上'纵横草率'的画风盛行,而这位来自嘉兴的画家却选择以最传统的方式,将一座城市的记忆凝固在二十四开册页之中。这套作品不仅是一位画家对苏州的深情告白,更是一个传统文人在时代变革之际对文化记忆的坚守与重构。

吴榖祥的艺术生涯颇具代表性。这位初字蓉甫,别号瓶山画隐的画家,在晚清画坛并非最耀眼的一颗星。正如史料所载,当时吴石仙以西法融云烟山水盛名沪上,而吴榖祥的画艺反为其所掩。胡公寿曾为其鸣不平:'其人抑何聩聩,有目而不识秋农丹青之佳胜也。'这种境遇恰恰反映了晚清画坛的审美转向——传统笔墨正逐渐让位于新奇技法。然而吴榖祥'独能不落时尚',坚持从文徵明、沈周到戴熙的传统中汲取养分,形成了'用笔苍劲,设色清丽'的个人风格,被俞曲园评为'神品'。

《姑苏二十四景图册》的创作方法耐人寻味。画家在题跋中言明'按府志成二十四景,以意为之,不拘拘于形似',这看似谦辞的话语实则揭示了传统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景观并非客观再现,而是文化记忆与个人体验的融合。吴榖祥早年曾在苏州鬻画,对当地'一景一地,深有体会',这种亲历经验与文献记载相互参合,最终形成了笔下'重现'的姑苏景致。正如简文帝所言'会心处不在远',吴榖祥所追求的不是地理精确性,而是文化认同感。

细览这套图册,我们不难发现吴榖祥在传统框架内的创新尝试。二十四景涵盖了苏州的历史胜迹与自然风光,从'消夏风清'的细浪轻泛到'林屋探奇'的浪涛汹涌,再到'澹湖放棹'的波平如镜,画家对水法的表现变化多端;从'狮林揽胜'的人工湖石到'天池石壁'的天然岩层,对石质的刻画也各具特色。这种多样性表明,吴榖祥虽'笔法则取文唐',却'无绳规之拘',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寻求个性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吴榖祥创作此册时的心态颇为复杂。题跋中'苏台麋鹿,陈迹犹存,江山如梦,花鸟多情,俯仰身世,未有不动于中者'数语,流露出浓厚的怀旧情绪与身世感慨。'苏台麋鹿'典出伍子胥谏吴王夫差之语,暗含对兴亡变迁的感喟。1902年的中国,传统秩序正加速瓦解,对一位深植于传统文化的画家而言,通过笔墨重构姑苏胜景,无疑是一种文化认同的确认与精神家园的回归。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姑苏二十四景图册》体现了晚明以降城市景观绘画的传统。文徵明曾绘《拙政园三十一景》,清初王翚有《康熙南巡图》,这些作品都不单纯是风景记录,而是融合了历史记忆、文化想象与身份建构的复合文本。吴榖祥在20世纪初延续这一传统,既是对苏州作为文化符号的礼赞,也是在现代化冲击下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申。

1. 香溪春暖。吴宫故有香溪,乃西施浴处,又呼脂粉溪,又名秀水溪。

2. 白堤新柳。白公堤在虎丘山前。

3. 辟疆闲游。晋时顾辟疆之园也。

4. 响屐传声。响屐廊相传吴王以楩梓,藉其地中空,令西施步之有声,故名。一作响屧,“增韵”屐也,又作屟,杜诗“步屟随春风”。

5. 风壑云泉。剑池石壁上镌此四大字。

6. 胥江烟雨。胥门外之河曰胥江,吴王投子胥于此水,故名。

7. 馆娃吹笛。吴都赋幸乎馆娃之宫,张女乐而娱群臣,馆娃宫在吴县西南。

8. 狮林揽胜。狮子林为吴下名区,园中假山系倪云林所叠也。

9. 邓尉看梅。邓尉山梅华多处,曰香雪海。

10. 沧浪观荷。沧浪亭荷花极盛。

11. 龙社观经。龙社山房在虎丘山塘,宋时有高僧刺血写 经,三世而成,至今其经尚存。

12. 鹤涧寻幽。清远道士养鹤涧。壬寅(1902年)五月朔,秋 农吴谷祥。

13. 林屋探奇。林屋洞在太湖,洞口甚低,须蛇行而入内, 有石桌石櫈,白蝠甚多。

14. 消夏风清。昔吴王避暑处曰消夏湾。

15. 天平品泉。天平山有钵盂泉。

16. 支研策杖。支研山在吴苑,西晋支遁隐此,今人呼为观音山。

17. 洞庭春晓。秋农吴谷祥。

18. 五坞清幽。五坞山即横山,有五坞,故名。

19. 澹湖放棹。澹湖在吴县东南十里,即澹台灭明宅,后陷为湖,湖侧有墓。

20. 天池石壁。石壁在天平山相近,元季黄一峯有“天池石 壁图”。

21. 湖山耸翠。湖山在支研相近处。

22. 万笏奇特。天平山有羣石林立,名曰万笏朝天。

23. 枫桥夜泊。枫桥有寒山古寺。

24. 灵岩积雪。壬寅四月既望写苏台风景二十有四帧。秀水吴谷祥。

题跋:苏台麋鹿,陈迹犹存,江山如梦,花鸟多情,俯仰身世,未有不动于中者。壬寅春,耕泉先生属写姑苏名胜,按府志成二十四景,以意为之,不拘拘于形似。简文云:会心处不在远,正不必西溪南岳,方称幽绝也。秀水吴谷祥。

这套每开仅27*34cm的小幅册页,承载的重量远超其物理尺寸。今天我们观赏这些作品时,不仅看到了一个画家笔下的苏州,更看到了一个传统文人在时代变革中的文化选择。吴榖祥或许未能成为画坛主流,但他以苍劲的笔触和清丽的设色,为我们保存了一份关于姑苏的文化记忆,也留下了传统中国画在近代转型期的一份独特见证。

墨韵千年,笔底生辉。关注【国画艺术】,借笔墨丹青,涤喧嚣尘心,觅一方精神桃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